作者:陶云霞,石远凯单位:中医院来源:白血病·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HL)是一类可治愈性肿瘤。HL的治疗策略建立在分期及复发风险基础上。随着综合治疗模式不断优化,HL的预后得到极大改善。目前HL广泛使用的预后模型预测价值较前降低。因此,探索新的预后因素及丰富现有预后模型,为患者提供精准化及个体化治疗是HL重要的研究方向。文章就近年来HL预后因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霍奇金淋巴瘤(HL)是一种预后良好的恶性肿瘤,约80%患者可长期生存。HL的治疗策略根据分期及复发风险制定。早期HL可根据有无不良预后因素分为早期预后良好的HL和早期预后不良的HL,采用放化疗综合治疗。虽然放疗范围及放疗剂量不断减小,考虑到放疗所致继发恶性肿瘤及心脏毒性等风险,如何筛选低复发风险患者采用省略放疗策略是临床治疗重点。对于晚期HL,传统的预后模型如国际预后评分(IPS)预后预测价值降低。中期PET-CT(PET2)有良好的预后价值,基于PET2扫描结果指导治疗的策略已被广泛应用。在这种治疗模式下,接受放疗的患者比例降低,晚期患者接受化疗强度明显降低,具有高复发风险患者也能被及早发现。但PET2有一定局限性,包括PET2阴性组省略放疗或降低化疗强度导致复发率升高,也包括较低阳性预测值及炎症状态导致的假阳性结果。因此,仅依靠PET2指导个体化治疗是不足够的。

利用PET-CT测量的基线肿瘤代谢总体积(TMTV)是早期HL独立预后因素。TMTV与PET2联合,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25%~95%。但在PET-CT指导治疗的临床研究中,TMTV的预测价值结论不一。因此,探索新的预后因素,尤其是获取方便且可动态监测的指标,以丰富优化现有预后模型,为患者提供精准化及个体化治疗非常重要。

基于肿瘤细胞自身的预后标志物

肿瘤细胞基因拷贝数变异及基因突变,导致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及核因子κB(NF-κB)通路异常活化,维持肿瘤生长增殖。ATP结合盒转运蛋白C1(ABCC1)基因拷贝数增加,引起多药耐药蛋白ABCC1表达增加。细胞因子信号转导1基因(SOCS1)突变,对JAK-STAT信号通路抑制作用丧失。β2微球蛋白(β2-MG)基因失活,人MHCⅡ反式激活因子(CⅡTA)基因易位,导致肿瘤细胞MHCⅠ和MHCⅡ类分子表达减少,引起免疫逃逸。染色体9p24.1拷贝数变异使得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增加。上述基因改变和HL不良预后有关,但都缺乏较多的研究证实。HL特殊的生物学特征使大规模基因测序有一定挑战。肿瘤细胞散在分布于大量炎症细胞中,需要借助激光显微切割或流式技术分选肿瘤细胞进行测序。因此,目前尚无基于肿瘤细胞基因突变特征建立的预后模型。

EB病毒(EBV)感染介导了部分HL的发生发展。Meta分析结果显示,EBV感染率为47.9%,由于不同研究纳入患者及EBV检测手段不同,EBV感染和预后关系结论不一。Meta分析结果未显示EBV感染对总生存(OS)有影响,但在我国最大宗研究的报道中,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肿瘤细胞内EBV编码的RNA(EBER)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细胞表面中潜伏膜蛋白1(LMP-1),EBV阳性率为31.9%,EBV阳性HL患者的OS明显差于EBV阴性患者。

肿瘤细胞表面某些蛋白,具有维持生长增殖、抵抗凋亡及调节免疫功能,这些蛋白会被切割释放其可溶性形式。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蛋白如CD30,可激活NF-κB通路;碳酸酐酶(CAIX)可抵抗低氧诱导凋亡;环氧化酶2(COX-2)是一种炎症酶,可影响其他炎症因子释放;半乳糖凝集素1(Gal-1)是一种免疫调节聚糖结合蛋白,影响肿瘤微环境浸润T细胞成分,是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研究显示肿瘤细胞CAIX和COX-2表达是不良预后因素。血清sCD30及sGal-1水平升高也是不良预后因素。但将sGal-1、sCD30和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联合分析时,仅TARC可反映临床治疗反应。

基于肿瘤微环境的预后标志物

肿瘤细胞的生存高度依赖微环境,并调控利用微环境实现免疫逃逸。随着新技术的进步及免疫治疗的应用,对HL微环境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预后价值是有肯定结论的。Steidl等用基因表达谱方法发现巨噬细胞相关基因特征与HL早期复发相关(P=0.02)。在验证队列中发现TAM相关抗原CD68表达增加提示较短的PFS(P=0.03),提示TAM增加是不良预后因素。TAM表达的PD-L1与T细胞及NK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结合,介导免疫逃逸。TAM还分泌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IDO可将色氨酸转化犬尿氨酸,抑制效应T细胞,增强调节T细胞(Treg细胞)活性。研究表明外周血IDO及色氨酸/犬尿氨酸比值是预后标志物。

TAM分为表达CD68的M1-TAM和表达CD的M2-TAM。自年后有许多研究评价CD68和(或)CD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Meta分析结果显示TAM增多是OS的不良预后因素,但也有研究不能重复该结果。多重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解释了可能的原因,认为PD-L1+CD68+TAM和IDO-1+CD68+TAM数目是预后独立影响因素,而总TAM、PD-L1-TAM和IDO-1-TAM数目和预后无关。因此,特定表征的TAM数比总TAM数更具有预后价值。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对巨噬细胞的分化和存活至关重要,肿瘤微环境中CSF-1R和CD表达呈正相关,CSF-1R和CD共同表达的患者有更差的预后。CC趋化因子配体5(CCL5)是肿瘤细胞分泌调控巨噬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肿瘤组织中CCL5表达和CD68表达呈正相关,高水平的CCL5是PFS的不良预后因素。因此,特定表征TAM计数联合其他标志物可较总TAM计数提供更多预后信息。

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成分复杂。和正常淋巴结相比肿瘤组织中富集了更多的Treg细胞。目前对Treg细胞的作用机制了解甚少。不同表征的Treg细胞对肿瘤的影响也不同。和实体瘤不同的是,HL中表达叉头状转录因子3(FOXP3)的Treg细胞增多提示更好的预后。在一项研究中,FOXP3和CD68是独立预后因素,两者联合具有良好的预后预测价值。此外,微环境中还存在表达PD-1的T细胞和NK细胞,已有研究显示微环境中PD-1阳性细胞数量增多是不良预后因素。在PET指导治疗的临床研究中,PET2阴性组具有CD68≥25%、微环境细胞PD-1阳性以及肿瘤细胞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STAT1)阴性特征的患者3年PFS率明显低于没有上述特征的患者(64%比95%)。

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大量B细胞,但B细胞在HL中起到的作用所知甚少,一些研究发现CD20和IgM阳性的背景细胞增多是预后良好的标志,但未能证实CD20阳性的细胞数量是独立预后因素。肥大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起到重要作用,虽然有研究提示这是细胞增多提示不良预后,但没有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这些结论。Nanostring是新一代的多重核酸定量技术,对肿瘤样本要求不高,可用于石蜡包埋肿瘤标本。利用该技术,Scott等发现了预测晚期HL预后的23基因模型,但PET指导治疗的RATHL临床研究未能证实23基因模型的预后价值。

基于外周血的预后因素

循环肿瘤DNA(ctDNA)是进入外周血的肿瘤DNA片段。治疗前ctDNA水平及基因变异与临床特征相关,2个周期后ctDNA水平下降程度和完全缓解率相关,因此动态监测ctDNA可预测疗效及早期发现耐药。外周血miRNA(miR)-、miR-21、miR-、miR-9、miR-21、miR-、miR-21-5p、miR--3-p、miR--5p和let-7a-5p的水平在肿瘤完全缓解后和肿瘤治疗前水平相比有明显改变。因此,外周血ctDNA及RNA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TAM细胞来源于外周血单核细胞,已证实外周血绝对单核细胞计数(AMC)增加是HL不良预后因素。淋巴细胞计数(ALC)减少是晚期HL不良预后因素之一,因此ALC/AMC比值(LMR)预后价值被广泛研究,低LMR是PFS和OS不良预后因素。LMR联合IPS或PET2预后价值更佳。在一项PET指导治疗的回顾性研究中,具有LMR2特征的PET2阴性患者有较高的进展/早期复发风险。具有抑制T细胞免疫功能的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也被认为是TAM来源。基线CD34+MDSC≥0.×/L是PFS独立预后因素。近年来,研究证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在肿瘤进展转移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但评价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的预后价值研究数量较少。

肿瘤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趋化调控炎症细胞,炎症细胞进一步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肿瘤发展,肿瘤细胞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会因某些原因被切割释放可溶性形式。由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IL-6和sCD30构成的预测模型将患者分成4个预后等级组,5年的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92%、85%、76%和15%。Marri等分析30多种细胞因子和HL预后关系,发现IL-6和sIL-2R是独立预后因素,且独立于IPS。Umino等进一步证实sIL-2R是PFS和OS独立预后因素。SWOGS研究结果显示,化疗结束后高水平的TARC和IL-10提示较高的疾病进展风险。

既往研究发现血清β2-MG升高是不良预后因素。我国学者Wang等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β2-MG临界值为2.5mg/L。IPS≥3分及β2-MG≥2.5mg/L时5年PFS率为50.7%,β2-MG2.5mg/L及IPS3分时5年PFS率为91.1%(P0.)。

外周血获取简单,是研究预后相关因素的重要标本,现被证实有预后价值的其他标志物还包括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和sPD-L1等。

小结

HL中被广泛使用的预后模型仍有应用价值,但预测作用较前降低。PET-CT的扫描结果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在PET指导治疗的临床研究中,2~3个周期化疗后,约80%的患者可达到PET完全缓解,但部分假阴性患者最终会出现疾病进展。因此,在PET-CT广泛用于临床决策时代,筛选合适预后标志物早期发现高复发风险患者是临床研究重点。

TAM是比较肯定的预后指标。外周血具有易获取可动态评估等优点,ctDNA及RNA、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及β2-MG等有很好应用价值。PET2联合CD68、LMR、TARC可较PET2提供更多预后信息。建立基于肿瘤细胞突变特征的预后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在该模型基础上,动态监测ctDNA可以提供最有价值的预后信息。HL对放化疗治疗敏感,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肿瘤和机体的关系是动态变化,单一的预后指标不能反映这种变化。未来的预后模型应该是动态的,且包含多种因素,可评估治疗反应及监测预后。

引用本文

陶云霞,石远凯.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因素研究进展[J].白血病·淋巴瘤,,30(3):-.DOI:10./cma.j.cn--94.

责任编辑:Amiee排版编辑:Amiee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