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医院淋巴肿瘤内科倾力打造淋巴瘤大讲堂系列课程。首期课程由应志涛教授就CART细胞在淋巴瘤中的相关应用经验进行精彩分享。

首期课程主要内容包括CART细胞定义、研究数据分析、毒副反应及其应对措施。

点击下方“视频”,观看具体内容

↓↓↓

本期淋巴瘤大讲堂要点

首先,应志涛教授就一例经四线治疗后病情进展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接受CAR-T治疗的疗效、毒副反应分级、应对策略以及后期回访情况进行了精彩回顾。这是一例CAR-T治疗比较成功的案例,案例中对毒副反应的治疗可以为后期毒副反应的治疗积累临床经验。

何谓CART细胞?

CART(表达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是将B细胞抗原受体的一部分与T细胞抗原受体的一部分结合在一起,成为嵌合抗原受体。嵌合抗原受体在T细胞表面表达,表达了嵌合抗原受体的T细胞称为CART细胞。由于CART细胞包含B细胞受体的一部分,此部分可以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相结合,T细胞与肿瘤细胞结合后可以杀灭肿瘤细胞,从而起到抗肿瘤的目的。

CART临床研究数据

近几年,CART临床研究数据很多。较多的研究是针对肿瘤细胞表面CD19抗原,CD19抗原主要是表达于来源B细胞的肿瘤,例如B细胞来源的白血病、B细胞来源的淋巴瘤。应志涛教授简单介绍了目前样本量最大的三个临床研究即ZUMA-1,JULIET,TRANSCENDNHL研究。应志涛教授指出,根据ZUMA-1、JULIET研究长期随访的结果,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有部分患者并没发生复发进展。从这两个研究似乎可以显示部分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通过CART细胞治疗获得相对较长的获益,或者这部分患者可能会被CART细胞疗法而治愈。随后,应志涛教授对比了临床治疗中CART细胞的治疗效果、毒副反应与临床研究数据,发现其治疗效果和毒副反应与临床研究的结果相似,不同的是对于毒副反应的处理略有不同,即临床治疗中托珠单抗和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比例更高一些。

CART细胞的毒副反应

应志涛教授指出在临床上较为重视的相关毒性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神经毒性(NT)。通过分析两篇已发表文章,发现以CD28为功能刺激区的CART较以4-1BB为功能刺激区的CART释放的细胞因子更多。应志涛教授还分享了其团队在NatureMedicine上发表的研究。这一篇关于CART细胞中的CAR结构改进后,其治疗过程中毒副反应情况的研究,接受治疗的25例患者均未出现二级及二级以上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神经毒性。应志涛教授总结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严重程度与肿瘤的负荷程度、CART细胞数量、CART细胞体内扩增峰值等因素相关。由于神经毒性相关的动物模型较难建立,所以神经毒性的机制研究相对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其机制研究,其准确性有待提高。从临床观察中发现白血病患者发生神经毒性的几率较淋巴瘤患者更高。另外,患者越早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或CRS的程度越重,此患者后续出现神经毒性(NT)的几率越高。研究发现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与神经毒性相关。此外,神经毒性与CART细胞扩增峰值及细胞因子的释放也具有相关性。

托珠单抗和激素药物是否会影响CART细胞的疗效?

有研究表明,托珠单抗、激素类药物并不会影响CART细胞的疗效。应志涛教授指出,由于此试验的样本量较少,后续需要观察更多患者的数据、随访更长时间的患者的生存时间以得到较为确切的结论。随后,应志涛教授分享了今年ASCO会议上一项有意思的研究,此研究证明早期应用类固醇可能会降低严重CRS和NE的发生率,而不影响CART细胞的有效率。应志涛教授指出此项研究为早期研究,后续还需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这一结论。应志涛教授提到,美国骨髓移植协会在原有分级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CRS分级体系——ASBMT。新的分级体系更加接近临床,较为简单,根据不同的分级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同时,应志涛教授还分医院对于CRS、神经毒性的处理原则。

在本期课程中,应志涛教授肯定了CART细胞的临床意义,分析了CART细胞治疗毒副作用的相关因素,并表明未来还需更多的研究CART细胞毒性相关因素的机制以扫除CART细胞应用过程中的障碍,使CART细胞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讲者简介

应志涛教授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医院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血液学淋巴瘤学组委员中国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临床技能型博士学位,并在医院淋巴瘤科工作至今,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年11月至年11月作为访问学者于UniversityofFlorida和MemorialSloan-KetteringCancerCenter学习,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承担院内课题一项,留学归国人员基金一项,擅长恶性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

荟萃名家,聚焦临床

欢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