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据估计,胃HP感染与人类75%的胃癌和5.5%的全部癌症相关。中国不同地区的感染率有所不同。此外,农村地区的感染率高于城市。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或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发源于生发中心后的成熟B细胞,是一类克隆性B细胞增殖性肿瘤。目前认为胃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一个主要致病因子,也是胃MALT淋巴瘤的主要致病因子。30年前MarshallandWarren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胃粘膜中分离出HP。随后Wotherspoon和Isaacson等证明胃MALT淋巴瘤与HP相关。在过去的30年中,人们对HP感染及相关的疾病开展了广泛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试验,并建立了针对HP相关性胃炎与胃MALT淋巴瘤的有效治疗方案。

胃MALT淋巴瘤的临床分期

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确定后,应该对疾病进行临床分期。目前大多数文献推荐修改的AnnArbor(Musshoff)分期系统。胃MALT淋巴瘤多数病例处于疾病早期,淋巴瘤细胞的浸润局限于胃粘膜和粘膜下层(I1E期),少数浸润到固有肌层的表层(Ⅰ2E期)。欧洲国家采用内镜超声检测淋巴瘤对胃壁的侵润,对于可能存在胃局部淋巴结受累的(Ⅱ1E期)患者,建议常规行腹部CT扫描。骨髓受累少见,无局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不推荐常规行骨髓活检分期。

我国一些病理实验室目前采用EuropeanBiomed-2StudyGroup的PCR技术对B细胞和T细胞进行克隆性分析。主要分析IgH基因的重排,κ轻链基因重排检测不需常规使用。该PCR方法对于分析IgH基因重排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多对不同的PCR引物,可检测90%以上的B细胞淋巴瘤。疑为B细胞淋巴瘤的病例约有5%~10%为假阳性和假阴性。因此,结合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和临床信息对PCR结果进行解析很重要。对那些非典型病例需谨慎保守,以避免过度诊断与过度治疗的发生。

胃MALT的病理诊断要点

胃黏膜密集的单一性的单核细胞样小淋巴细胞浸润。

淋巴上皮样病变。

CD20和CD79A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密集,片状的B细胞浸润伴CD43异常表达。

H&E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

组织切片κ和λ轻链原位杂交证明B细胞的单克隆性。

选择性使用PCRIgH基因重排可以进一步证明诊断。

FISH检测t(11;18)/API2/MALT1基因移位有助于诊断和预后判断。

幽门螺旋杆菌胃炎与胃MALT淋巴瘤治疗

正常胃粘膜缺乏淋巴样组织,胃黏膜和黏膜下层仅有很少量散在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HP感染诱发炎症反应伴显著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淋巴细胞增殖。淋巴滤泡形成伴生发中心和边缘区增生。这些是HP相关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特征改变。普通人群的HP感染很常见,而胃MALT淋巴瘤发病率相当罕见。这表明HP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决定宿主对胃MALT淋巴瘤的易感性。这一观察得到实验研究结果的支持。由于HP与胃MALT淋巴瘤密切相关性,Wotherspoon等人首先采用抗生素治疗胃炎和胃MALT淋巴瘤,使肿瘤显著缩小或消失。根除性抗HP的联合抗生素治疗胃MALT淋巴瘤已经成为国际上标准的治疗方法,无论活检组织的HP结果是阴性还是阳性大多数HP阳性胃MALT淋巴瘤处于疾病早期阶段伴胃粘膜和粘膜下层侵润,无固有肌层侵润。过去二十年开展了针对HP胃炎和胃MALT淋巴瘤根除治疗的临床研究。世界胃肠组织,美国胃肠病学会,亚太胃肠病学协会,和其它国际专业组织发表了关于胃HP感染性胃炎和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三联疗法”推荐为一线治疗方案。然而最近研究表明细菌对“三联疗法”的耐药性正在增加。10~14天疗法比7天疗法的疗效有所增加,副作用相近。

HP阴性的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HP根除治疗的有效率较阳性患者低,但部分HP阴性患者行抗HP根除治疗任可治愈。HP根除治疗结束后3个月建议患者进行随访,复查胃镜并活检,其他检测如13C-尿素呼气试验或PCR粪便抗原检测也应予以考虑。如果治疗有效,患者症状会逐渐消失,呼气试验转为阴性,HP检测转阴。GELA分级系统用于胃MALT淋巴瘤治疗的疗效评估。B细胞和T细胞标记物免疫组化染色可能有助于病理疗效评价。第一年每3~6个月随访一次,随后可每6~12个月随访一次。随访时,不推荐做CT扫描和PCRIgH基因重排。

如果一线HP根除治疗失败,应考虑二线治疗。近年来,对克拉霉素和甲硝唑的耐药性的菌株增加。包括PPI、铋剂、四环素和洛硝哒唑在内的“四联疗法”成为有效的解救方案。如果一线治疗失败,在开始二线治疗前应详细了解患者服药情况。当怀疑耐药时,建议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其它影响胃MALT淋巴瘤HP根除治疗的疗效的因素还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的使用。日本卫生部规定HP根除治疗前,必须停用NSAID。替硝唑是甲硝唑的类似物,用于HP根除治疗的序贯疗法。替硝唑有抗寄生虫作用,抗菌效果与甲硝唑类似,但副作用小而持续时间短暂。替硝唑治疗期间应避免饮酒。最近体外研究发现HP对替硝唑的耐药率低于甲硝唑。

胃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可能为原发或继发。胃MALT淋巴瘤转化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并不常见,约0.5%~1%。胃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侵袭性更强,全身化疗可以作为一线治疗。然而,目前针对HP的抗生素治疗副作用小,很大一部分原发的胃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抗HP治疗后,淋巴瘤也可达到完全缓解。故抗生素治疗可作为早期胃大B细胞淋巴瘤的首选治疗。

胃MALT淋巴瘤对放射治疗非常敏感。放射治疗对早期胃MALT淋巴瘤治疗的有效率很高。疾病早期,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放射治疗。近年来放射剂量不断减少。Wirth等报道了例胃MALT淋巴瘤病例,其中58例为初治病人,44例经过药物或手术治疗后复发或有病灶残留。放疗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7%。低剂量组(≤30cGy)的中位随访时间是7.5年。最近另一项研究包括22例IE和IIE期胃MALT淋巴瘤病人,其中有8例伴t(11;18)(q21;q21)染色体易位。所有患者接受30cGy剂量的放疗,全部达到完全缓解,并且未见严重的毒副反应。总生存率和五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是91%和84%,中位随访时间为74个月。放射的不良反应通常短暂而容易耐受,包括恶心、厌食、呕吐等。低剂量放射治疗保留了胃的功能,避免了手术切除引起的营养性疾病(42,43)。手术治疗更适用于那些伴有溃疡、急性出血和/或穿孔的病人。

抗HP治疗无效的病人,苯丁酸氮芥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胃MALT淋巴瘤疗效显著,有效率达95%,比单用苯丁酸氮芥或利妥昔单抗疗效高。但全身化疗毒副反应大,更适合于晚期病人,包括远处淋巴结和/或骨髓受累。胃MALT淋巴瘤大B细胞转化或者原发胃大B细胞淋巴瘤病人的治疗和其它部位的淋巴瘤相同。CHOP方案联合利妥昔单抗为首选化疗方案。

结语

幽门螺旋杆菌胃炎是我国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胃MALT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与HP感染相关的淋巴瘤,也是第一个能通过抗HP抗菌素治疗治愈的恶性肿瘤。由于该淋巴瘤病例少见,我国多数病理医生并不熟悉该病的病理诊断特征。过度诊断和误诊的情况常常存在。免疫组化染色常有助于诊断。部分疑难病例的确诊需要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来证实。近年来国际专业组织对胃MALT淋巴瘤的治疗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发表了各类治疗指南。早期胃MALT淋巴瘤HP根除治疗方案与HP相关的慢性活动性胃炎类似。由于中国人的特殊饮食习惯,人与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叉感染可能很常见。这可能是HP根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对早期胃MALT淋巴瘤采用全身化疗等过度治疗现象都并不少见。建议进一步培养淋巴瘤专科病理医生,鼓励淋巴瘤病理专科医生会诊胃淋巴瘤疑难病例,加强肿瘤专科医生与消化科医师之间的沟通,从而进一步改进我国胃MALT淋巴瘤患者诊断与治疗的现状。

来源:《肿瘤医学论坛》期

作者:美国克雷顿大学医学院病理系血液组胡清龙

美国Nebraska医学中心付凯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白殿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