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种,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其中,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ALK+mNSCLC)是一种虽少见但凶险的亚型,我国每年新发病例数接近35,例。这类患者存在平均发病年龄较低,伴有脑转移发生率高的困境。
3月24日,用于治疗特定类型的非小细胞肺癌药物布格替尼(英文名:Brigatinib)在中国获批上市,这是一款新一代强效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靶向作用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分子变异。此前,该药物已在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
根据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研究ALTA-1L结果显示,对于接受布格替尼治疗的患者,经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中位PFS达到24个月,对照组克唑替尼中位PFS11.1个月(HR=0.48,P<0.1),研究者评估中位PFS达到30.8个月vs对照组9.2个月(HR=0.43,P<0.1),布格替尼相比对照组降低57%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
在美国NCCN发布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最新指南(.v7)中,布格替尼被推荐为ALK阳性晚期NSCLC一线治疗首选用药,也指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确诊后需要先对包括ALK在内的多个基因进行检测,以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在一线使用ALK抑制剂治疗期前或治疗期间以及发生进展后,也需要检测ALK的状态,以选择最合适的ALK抑制剂。在中国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版中布格替尼同样被列入在册,建议在病理诊断后即进行包括ALK在内的分子检测,根据分子分型指导治疗。
NCCN指南建议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要检测的分子标志物
ALK重排阳性的一线治疗建议
使用阿来替尼/布格替尼/色瑞替尼/劳拉替尼后出现进展的治疗建议
NCCN指南和CSCO指南中对ALK检测及指导用药的内容
上下滑动查看
关于ALK:
全称: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ALK),是胰岛素受体家族的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
占比: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约5%
突变类型:主要是基因融合,EML4-ALK是最常见的融合类型。EML4和ALK两个基因分别位于人类2号染色体的p21和p23上,这两个基因片段的倒位融合能够使得组织表达新的融合蛋白EML4-ALK,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特点:
?它更容易出现在既往少量/无吸烟史和年轻的患者身上;
?其病理类型常常是腺癌;
?EML4-ALK融合变异有很强的排他性,往往不会和其它驱动基因变异同时发生。
?约33%非EGFR和KRAS突变的NSCLC患者会出现EML4-ALK变异;
?较容易发生脑转移,30%的ALK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初诊时就已发生脑转移,75%的患者在治疗两年之内会出现脑部进展。
ALK靶向药物盘点
ALK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曾经是一种凶险难治的类型,但十年前第一个ALK靶向药-克唑替尼上市,随后越来越多疗效显著的ALK靶向药物出现,改变了ALK阳性肺癌患者的治疗方式,大大改善了生存结局。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ALK变异的肺癌患者是“幸运的”,ALK变异也被称为“钻石突变”。
目前已获批上市的ALK靶向药已经发展到第三代,这些药物的出现,大大改善了ALK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结局,如克唑替尼的5年OS率为45.5%,一线使用阿来替尼五年生存率是62.5%,这意味着这类型患者,通过靶向治疗已经可以达到“临床治愈”,肺癌“慢病化”的目标,在小部分的晚期肺癌中已可以实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且耐药的患者还通过这些药物的“排兵布阵”序贯使用,进一步延长生存。
表格中的中位PFS数据来源于各药物各自的临床试验数据,由于临床试验方案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仅供参考,不作为头对头比较的依据
ALK耐药机制复杂,基因检测来“导航”
虽然ALK靶向药物疗效显著、可选方案多,但耐药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ALK耐药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ALK基因本身的原因导致的耐药,即ALK依赖型耐药,如ALK基因拷贝数增加、ALK基因激酶域的某些位点突变等;二是ALK基因之外的原因,即非ALK依赖型耐药,如旁路或下路信号通路激活、病理组织类型发生转变等。ALK基因激酶域的突变尤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