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作为全球血液学领域最大最权威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ASH)吸引了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近三万名血液学专家、学者和其他专业人士参会,会议期间有数千份报告的精彩呈现。NicholasJ.Boddicker博士在本次ASH会议上报道了“克隆体细胞突变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不良的生物标志物”,评估了克隆体细胞突变与DLBCL的EFS和OS的关系。

01

Introduction

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5年生存率约为64%。即使采用免疫化疗(IC),仍有20-40%的DLBCL患者在IC后未达到缓解或复发。在一般人群中,克隆性体细胞突变与衰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主要是髓系)以及总生存率(OS)减少有关。本研究旨在探究克隆体细胞突变与DLBCL无事件生存率(EFS)和OS的关系。

02

Method

该项目研究了IC治疗的新诊断DLBCL病例,这些病例被纳入爱荷华大学/梅奥诊所淋巴瘤卓越研究专业项目(SPORE)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源(MER)。从医疗记录中获取临床和治疗数据,并系统地跟踪所有患者的疾病转归。从匹配的外周血和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中提取治疗前DNA,在X覆盖率下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在外周血样本中,从GVCF文件中提取了42个与克隆造血相关的基因(例如DNMT3A、TET2和ASXL1)的等位基因计数。如果ExAC中群体次要等位基因频率0.5%,并且使用二项分布检验(p0.)发现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偏离0.5,则认为突变为克隆体细胞突变。此外,突变必须具有至少5次读取的最小交替读取计数,VAF≥10%,并且至少满足以下标准之一:CAVA“高”的影响;每个临床的致病性/可能致病性;或至少被报道过10次。EFS定义为从诊断到疾病进展、复发、再治疗或因任何原因死亡的时间。用Kaplan-Meier曲线、Cox回归的危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CI)评估克隆体细胞突变与预后的关系。根据诊断年龄、性别和国际预后指数(IPI)调整相关性。

02

Results

本研究包含名接受IC治疗的DLBCL患者。诊断时的中位年龄为65岁(范围20-90),56%为男性。中位随访时间为5.1年(范围0.1-15.0),共有例事件和80例死亡。共有17例(6.5%)患者发生克隆性体细胞突变,16例为60岁以上患者(表1)。

表1:病人的临床特征

有8个(共42个)基因具有克隆体细胞突变,其中SF3B1,ASXL1和TET2是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图1)。

图1:具有克隆体细胞突变的基因

ASCctDNA(HR2.VAF范围从0.10到0.28,患者最多有1个突变。另外,在外周血中发现的克隆体细胞突变在肿瘤样本中不存在。

在单变量分析中,克隆体细胞突变与EFS较差相关(HR=2.55,95%CI1.39-4.68,p=0.;图2)。

图2:单变量分析中克隆体细胞突变与EFS的相关性

调整年龄,性别和IPI后,克隆体细胞突变仍与EFS较差相关(HR=2.02,95%CI1.09-3.74,p=0.)。

在单变量分析中,克隆体细胞突变也与较差的OS相关(HR=2.06,95%CI0.99-4.29,p=0.),多变量调整后减弱(HR=1.59,95%CI:0.76-3.34,p=0.22,图3)。

图3:单变量分析中克隆体细胞突变与OS的相关性

尽管数量较少,SF3B1突变与EFS较差有关(HR=3.25,95%CI1.16-9.12,p=0.,图4),但对OS无显著影响(HR=2.56,95%CI0.78-8.38,p=0.)。

图4:SF3B1,ASXL1和TET2突变与OS和EFS的相关性

03

Conclusions

在这项针对新诊断的DLBCL患者的新型研究中,6.5%的患者中发现了克隆性体细胞突变,且预后较差。后期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测序以验证这些发现,并且需要与肿瘤基因组学整合,以了解具有较小克隆群体的DLBCL患者的预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