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彰显,医“血”碰撞,思想交流,凝萃医者智慧,在年中国血液病大会召开之际,“新晨moment——对话”专场也如期开启。在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临床实践更需要面对新问题的应对之策。在当天“新晨moment——对话”四场经验分享和讨论互动中,来自全国血液病领域诸多专家学者共汇江城武汉,为血液病临床诊治工作建言献策。今天将为大家带来前两场对话的精彩内容。

第一场

对话嘉宾:

医院张连生教授

上海交通大医院李军民教授

及其他出席专家学者

对话实录:

点击上方↑↑观看完整视频

01临床关于如何更好地预测侵袭性真菌病(IFD)风险有哪些研究进展?对临床工作有怎样的意义?

上海交通大医院王苓医生:上海交通大医院胡炯教授等利用中国血液病抗真菌治疗评估(CAESAR)研究数据库,对例次化疗进行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从中筛选出权重影响系数最大的数项客观临床指标作为高危因素,包括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长和程度、是否诱导化疗、有无中心静脉置管、低蛋白血症的发生、既往IFD病史、性别等,再以这套评分体系对每一次化疗事件逐一评分,准确地区分了IFD发生率低(2%)、中(5%)和高(10%)的患者队列,同时在具有不同IFD风险患者中评估真菌预防的必要性。其中,高于3%的人群应当尤其加以重视预防。

李军民教授:首次尝试开发的IFD风险积分体系,数据来源于4千余例恶性血液肿瘤化疗患者,IFD的精确风险评估可能有助于为这些患者提供抗真菌预防和治疗依据。但未来仍需要前瞻性研究进一步确认积分体系的准确性,克服前期观察性研究的若干问题如诊断流程的进一步明确、抗真菌策略的统一、纳入更多IFD相关风险因素等等,希望可以进一步优化评分体系,提高血液病合并IFD的诊治疗效。

02免疫学在血液病尤其是抗感染治疗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张连生教授:免疫治疗在内科治疗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能够“如虎添翼”般显著改善临床治疗效率。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在抗真菌、抗细菌的同时,也要注意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保护与调节,做到“扶正祛邪”,如此才能更好地解决疾病。

03新医院李敬东医生提问:针对妊娠合并再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怎样治疗?

张连生教授:疾病发病的机制往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遗传性、危害性和免疫。妊娠本身就是一个免疫改变的过程,因此,妊娠合并再障最主要的因素是免疫。妊娠改变了机体的免疫特征,激活了相关基因。妊娠合并再障的治疗同再障类似,只不过需要终止妊娠,也没有所谓的安全期,应当分析、判断患者处于“再障、重再、急重再”中的哪个阶段,然后遵照指南进行治方案的制定。

04什么情况下会怀疑患者感染了念珠菌?

医院孙薏医师:念珠菌性败血症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症,危险度比曲霉菌感染更高,会引起心脏毒性,造成患者的快速死亡。孙医师指出,有病例显示某患儿在进入移植仓后突然出现高热,心肌酶、脑钠肽(BNP)、肌钙蛋白等指标升高,不久后死亡,回报的检验结果显示该患儿为念珠菌感染。

因此,对于临床出现心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医生们需要怀疑是否合并念珠菌性败血症,同时使用卡泊芬净。此外,我们还需要开展更多关于念珠菌可能导致的心脏毒性的研究,来帮助临床进行更加有效、精准的诊断和治疗,从而使疾病得到更好的控制。

第二场

对话嘉宾: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教授

及其他出席专家学者

对话实录:

点击上方↑↑观看完整视频

01医院陈春燕医生通过病例提问:无法进行病理检测,单有骨髓检测是否能诊断Burkitt淋巴瘤?相关治疗方案应该怎样安排?

黄晓军教授:理论上,Burkitt淋巴瘤往往需要通过病理学改变来进行诊断。如果没有病理检测结果,想要诊断Burkitt淋巴瘤是较困难的,如果骨髓血象有异常,骨髓有克隆性异常,初步判定患者有B细胞恶性肿瘤,应当尽快治疗。胆红素升高,说明局部有肿块;化疗后病情缓解,需要评估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还是部分缓解(PR)。如果血象正常、肿块消失,基本上达到CR。如果患者在一个月内复发,说明患者的预后不是很好。

骨髓瘤、淋巴瘤的治疗目标是缓解、延长生存,而非治愈。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和淋巴瘤需要结合治疗效果来进行诊断和后续治疗。

02重庆医院邓建川医生提出:关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的临床思辩。

黄晓军教授:GVHD一线治疗是激素、二线治疗有CD20单抗、TNF-α,这些治疗手段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临床出现的大多数治疗无效的问题都是由于诊断错误,诊断错误往往会“越治越糟糕”。比如患者出现腹泻,有可能并不是GVHD,而是病毒感染或GVHD合并病毒感染,这是需要依靠临床技能和经验综合考虑的问题。

03中国医院王洪涛医生提问:临床遇到移植后血小板降低应该怎样考虑?

黄晓军教授:一般来说,移植后出现血小板降低,可能与药物、病毒有关,但确切的病因往往不好判断。临床上可以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思路进行解决,如果ITP无法解决,则可以考虑微环境改变等思路。

04陆军军医医院向茜茜医生提问:微小残留白血病(MRD)阳性的患者应该如何治疗?

黄晓军教授:在有可选择的靶向药物的情况下首选靶向治疗。如果靶向药物、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都用过了,可以考虑CAR-T治疗方式等。这里要说明的是,靶向药物,DLI+干扰素或者DLI+TKI这些组合是临床治疗的思路,可以根据患者情况和诊疗规范选择合适的组合治疗,CAR-T则更多是临床研究的思路,这是临床医生需要明确的内容。

黄晓军教授在最后总结时强调,临床医生务必要分清规范治疗和临床研究的界限。临床上医生们还是应该按照规范治疗标准进行诊疗,对于新的治疗方式,在还未充分论证或者还未全面普及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合理的临床研究,思路可以开阔、创新和试验性,但现阶段不能代替规范治疗。

我们将继续带来另外两场对话的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