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附属一院,血液科病例分享:转移而来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病例一:
61岁男性,腹痛入院,诊断为脾脏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Ⅳ级。术后进行标准6个周期RCHOP方案治疗,患者临床反应CR。随访过程中出现颅内淋巴结节,进行2个周期大剂量MTX治疗(5g/m2),MRI显示进展。后采取大剂量MTX(3G/M2,第1天,第15天给药)+TMZ(mg/m2,第7-11天给药/28天)。第1周期完成后患者显示效果良好,增强MRI显示病变部分基本消失。随后患者进行了3个周期的MTX+TMZ治疗,及后续2个周期单独TMZ化疗。截止最后一次随访,患者MRI显示未见复发。
病例二:
45岁男性,体检发现非霍奇金淋巴瘤,分型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Ⅳ级。对患者进行HyperCVAD方案治疗1个周期后,浅表淋巴结肿大消失,继续原方案治疗及阿糖胞苷鞘内注射。随后患者出现失明,头颅MRI显示颅内多发肿瘤,怀疑出现中枢淋巴瘤,进行MTX+TMZ化疗,颅内肿瘤显著缩小,视力恢复,一个周期后颅内肿瘤影基本消失,4个周期后,增强MRI显示颅内肿瘤影完全消失。患者思维及体能未见异常。
总结:
TMZ治疗脑胶质瘤的效果毋庸置疑,目前也作为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较好的药物为大家熟知,虽然目前具体的治疗机理还不清楚,但是因为TMZ良好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轻微不良反应得到相对认可。临床上报道多以PCNSL多见,对于外周淋巴瘤转移至中枢的病例还未见。本次2例均是外周淋巴瘤转移至中枢,并用MT(MTX+TMZ)方案进行治疗,显示了很好的效果;不良反应方面血液毒性Ⅰ~Ⅱ级,谷丙转氨酶轻~中度升高,其余未见异常。有研究显示,对新诊断的PCNSL患者,MT方案比MC(MTX+Ara-C)方案疗效相对更好。由于后期随访不够完整,对于治疗效果系统评价待完善。
原文如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