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升高,因此,DLBCL患者有相当多的比例同时患有慢性疾病,并长期接受相关药物治疗。近年来,有关慢性病药物如阿司匹林、二甲双胍等对肿瘤患者生存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在DLBCL中也有类似的报道,但仍没有明确的结论。本研究是迄今为止例数最多的一项关于合并症用药影响的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DLBCL确诊前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使用可以改善初发DLBCL患者预后,而二甲双胍没有影响。这对于后续类似研究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研究背景
DLBCL约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30%。其中约1/3DLBCL患者为原发难治或化疗后复发。在当前的免疫化疗时代,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局限于疾病的生物学特性。由于年龄较大,DLBCL患者常伴有合并症,在确诊的同时便接受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口服降血糖药(如二甲双胍)和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近年来,这些研究引起了人们对淋巴瘤发病机制和预后研究的兴趣。他汀类药物对淋巴瘤生物学的影响已在小规模的研究中进行了评估,但结果并不一致。其在淋巴瘤中的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已被证明,甚至被报道可降低高达40%淋巴瘤的进展风险。体外试验则表明他汀类可预防淋巴瘤的形成。另外,他汀类药物具有增强放化疗或生物制剂作用的效果。然而,另外一些研究报道了他汀药物对淋巴瘤患者预后的负面影响,表明他汀可损害利妥昔单抗的抗CD20作用及其介导的不提依赖性细胞毒性和抗体依赖细胞毒性作用。有报道称,该现象是由于他汀可诱导CD20构象改变,从而抑制利妥昔单抗与CD20的结合。
二甲双胍,一种用于治疗II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最近被报道具有降低癌症发病率并改善癌症患者预后的作用。但二甲双胍在淋巴瘤患者中的研究很少,因而其在淋巴瘤中的作用仍不确定。抗炎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及COX-2抑制剂和非甾类抗炎药[NAIDs])通过抑制COX-2和前列腺E2(PGE2)通路降低肿瘤的发生。然而抗炎药物的研究多局限于阿司匹林,而且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并不影响患者的总体应答及完全缓解(CR)率。
上述药物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仅限于小型回顾性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在缺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情况下,较大队列可能有助于识别及区分这些药物的潜在风险或疗效。
研究目的
在该研究中,研究者旨在确定他汀类、二甲双胍和COX-2抑制剂在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DLBCL患者中的应用,以及了解其对患者及疾病特征的潜在影响。
研究方法
该项基于人群的回顾性研究,纳入了自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被诊断为DLBCL、年龄为66岁以上的全部患者;为达到治愈目的,对入组患者进行包括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治疗(作为一线治疗的一部分)。将66岁作为入组临界年龄可回顾患者近一年的处方药使用情况。滤泡淋巴瘤(FL)转化型DLBCL患者若未经过治疗则符合入组条件。而患有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和HIV相关淋巴瘤的患者则被排除。入组患者被随访至年3月31日或最后一次联系、疾病复发、疾病进展或死亡。
研究者最初的目的是在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条件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