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与原发性胃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鉴别项目

胃间质瘤

原发性胃淋巴瘤

来源

起源于胃壁,非定向分化特征

胃粘膜固有层、粘膜下层淋巴组织

基因学

c-kit或PDGFR-α基因突变

病理不同,遗传表型不同

发病特征

中老年人,男女发病无差异

50-70岁之间男女比例1.5-1.8∶1

症状和体征

上腹部隐痛、不适,消化道出血

查体多可见腹块

腹痛最多见,体重减轻,恶心、呕吐,大部分患者可有贫血,查体多有上腹部触痛及包块

发病部位

病变局限,仅累及1个部位,多位于胃底和胃体

病变广泛,胃体、胃窦多见,多累及2个及2个以上部位

病变形态、大小与胃壁关系

胃壁局限性增厚,病灶大小约16-mm,病变与邻近胃壁界限清晰

呈弥漫性匍匐样增厚,最厚处约8-62cm,病变与邻近胃壁界限不清楚或相延续

CT检查

肿块向腔内、腔外或者腔内外生长,呈均等或稍低密度,多不伴有周围淋巴结肿大

肿块沿胃壁生长,呈均匀等密度,多有淋巴结肿大

X钡餐检查

胃壁肿块属于腔内型或混合型,可引起胃黏膜受压移位、分离或展开,表现为黏膜紊乱、破坏、溃疡形成或黏膜充盈缺损等,但对腔外型肿块诊断存在缺陷

胃壁浸润型病变,可见多发结节状充盈缺损或多发的较大肿块,而邻近粘膜被推移、展平而破坏不明显,胃腔可扩张而狭窄不明显

电子内镜

可向胃腔内隆起,形成肿块,也可呈球形或者杰杰形,基底宽大,有的外形可见桥形粘膜皱襞形成,肿瘤质地软,边缘清晰,顶端可见糜烂或者溃疡

界限不清,粘膜可凹凸不平,颗粒状或者不规则糜烂,浅溃疡形成

超声内镜

胃平滑肌瘤EUS表现胃均匀或不均匀、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区;胃脂肪瘤EUS表现胃均匀、边界清楚的强回声区;胃黏膜下囊肿EUS表现胃均匀、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区

EUS下,PGI主要有4种声像学改变,分别为①表浅扩散型,胃壁第1、2层增厚,为低回声取代

②弥漫浸润型,胃壁弥漫性增厚,第2、3层为低回声取代,涉及范围较广;③肿块型,局部形成低回声团块,突向胃腔,并可形成溃疡;④混合型,同时具有表浅扩散型和肿块型特点

病理组织学

多数(70%)由梭形细胞,少数(15%)由上皮样细胞组成,二种细胞混合型(15%)。多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多形性细胞组成,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

大多数原发性胃淋巴瘤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性、T细胞性淋巴瘤少见霍奇金病则属罕见

免疫组织化学

CD和(或)DOG-1表达阳性

免疫组化示:CD21CD35、CD20、bcl-2常阳性,CD5、CD10为阴性

治疗

手术切除仍是胃间质瘤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肿瘤复发及转移的患者,一线药物为伊马替尼,推荐剂量为mg/d;二线药物为舒尼替尼,推荐剂量为37.5mg/d

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MALT淋巴瘤,应用HP根治方案或选择病灶野局部放疗或化疗后,多可获得痊愈

预后

胃间质瘤相对于小肠间质瘤及胃肠道外间质瘤而言,发现时瘤体往往体积较小,危险度分级较低,预后较好

胃恶性淋巴瘤的预后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即具体包括肿瘤的大小、浸润范围、淋巴结转移程度、有无远处转移)肿瘤的病理组织类型以及治疗方式等有关。









































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北京如何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