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精准检查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614/4639143.html

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58(08):-

DOI:10./cma.j.cn-0121-

作者:廖婵汤永民

单位:浙江大医院血液肿瘤科浙江省儿童白血病诊治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通信作者:汤永民

Email:y_m_tang

zju.edu.cn

摘要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瘤(BPDCN)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全世界报道儿童病例不足百例。BPDCN临床进展呈高度侵袭性,极易累及骨髓,复发率高,中位生存期不足2年。BPDCN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多采用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综合治疗方案。为了提高对BPDCN的认识,本文对BPDCN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展、预后以及儿童病例特点进行综述。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瘤(blasticplasmacytoiddendritic-cellneoplasm,BPDCN)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高度侵袭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位生存期不足2年,其临床表现具有广泛的异质性和独特性,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将其正式命名为BPDCN,归属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年WHO则将其改列入"髓系肿瘤和急性白血病"中独立的一类疾病。BPDCN诊断主要依据是其免疫分型,特征为CD4+、CD56+、CD+,T细胞白血病1(Tcellleukemia1,TCL1)+、血树突细胞抗原(blooddendriticcellantigen,BDCA)2或CD+,其他特异性标志阴性。年底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批准了新药Tagraxofusp作为BPDCN的孤儿药,为该病的靶向治疗揭开了新的篇章。BPDCN发病率很低,儿童病例尤为罕见,临床对该病认识不足,BPDCN常被误诊为血管瘤,甚至病理诊断也常误诊为髓细胞肉瘤、NK和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等疾病。为了提高对BPDCN的认识,现针对BPDCN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以及儿童与成人病例的不同之处等进行综述。一、流行病学特征

BPDCN的发病率非常低,总发病率约为0.04/10万,老年人多见,发病中位年龄为53~68岁,其中60岁人群的发病率为0.09/10万,儿童是第2个高峰年龄段,20岁人群的发病率为0.04/10万,男性多发,男女性别比为(2.0~3.3)∶1。目前多为个例报道,从年首例报道开始,至年约例报道。儿童病例更少,至年只报道29例。Kim等系统回顾了至年的文献,共例,其中成人例,儿童74例。

二、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BPDCN起源于前体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lasmacytoiddendriticcellprecursors,pDCs),Adachi等于年首次报道了1例皮肤淋巴瘤(CD2-、CD4+、CD56+),其临床进展呈高度侵袭性,快速累及骨髓和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随后曾先后被命名为CD4+CD56+血液皮肤肿瘤,CD4+NK细胞白血病以及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等。BPDCN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法鲁西盒(E-box)转录因子4(transcriptionfactor4,TCF4)的下调可引起BPDCN的相关基因表达的缺失并阻断细胞凋亡从而导致BPDCN的发生。近2/3的患者伴有细胞遗传学异常,包括5q21或5q34(72%)、12p13(64%)、13q13-q21(64%)、6q23-qter(50%)、15q(43%)和单体9(28%),9p21.3(CDKN2A和CDKN2B)双等位基因缺失者预后不良。

BPDCN涉及复杂的基因异常,包括抑癌基因失活(IKZF1-3、RB1、TP53、CDKN1B、CDKN2A),癌基因激活(KRAS、NRAS、HES6、RUNX2、FLT3),表观调节因子突变(TET2、TET1、DNMT3A、IDH1、IDH2)和核因子κ轻链(nuclearfactor-kappaB,NF-κB)信号通路异常激活(BCL2、IRF4),这些可能在BPDCN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全基因测序结果表明,48%患者的基因突变发生在与甲基化相关的信号通路中,其预后显著差于没有这些基因突变的患者(生存时间分别为11个月和79个月)。有研究发现儿童MYB基因重排发生率高于成人(5/5比4/9),表明儿童与成人BPDCN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三、诊断

1.临床表现:

BPDCN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皮肤病变和白血病表现,儿童与成人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5]。90%的患者以皮肤病变为首发症状,表现各异,最典型的皮肤病变表现为瘀斑样皮肤红斑或结节,表面可有糜烂、溃疡。24%的儿童患者初诊时没有皮肤病变,首发部位可为骨髓、外周血、淋巴结、肝脏或脾脏,有报道表明初诊时没有皮肤受累的儿童患者预后优于伴有皮肤病变者。70%的患者累及骨髓,并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肝脾肿大和浅表淋巴结增大。10%的初诊患者和30%的复发患者可伴有CNS侵犯,因此,初诊患者建议常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流式细胞术分析。其他累及部位还有肺、乳房、舌、胆囊以及副鼻窦等,因此,初诊时最好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扫描进行全身评估。

2.病理表现:

BPDCN的诊断是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或流式细胞术特异性的免疫表型分析,典型标志是CD4+CD56+,同时伴有一个以上浆细胞样树突细胞标志,如CD、TCL1、BDCA-2(CD)、BDCA-4,并且没有B细胞、T细胞、髓系细胞以及NK细胞系标志,如CD3-、CD11c-、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CD79a-,一般情况下CD34-。同时还可以出现CD2相关蛋白(CD2-associatedprotein,CD2AP)+、CD45RA+、CD45RO-、HLA-DR+、CD36+[3],但也存在免疫表型不典型者,如CD56-、CD4-,存在B细胞、T细胞或髓系抗原异常表达等。

3.鉴别诊断:

免疫表型结果需要与其他CD4+CD56+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鉴别,包括髓细胞肉瘤、AML、T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NK细胞淋巴瘤和白血病和其他成熟T细胞淋巴瘤和白血病。AML免疫表型伴有髓系标志,如CD33+、CD+、MPO+;NK和T细胞淋巴瘤好发于青壮年,与EB病毒感染关系密切,免疫表型伴有T细胞标志,如CD2+、cCD3+等。

四、治疗

世界范围内尚无统一的BPDCN标准治疗方案,一线治疗目前大多采用全身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HSCT)的综合治疗方案。

1.化疗:

普遍的治疗方案为全身化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AML或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样方案,其中采用ALL样方案治疗者疗效较好,完全缓解(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