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血栓与止血学

作者:郭锐叶絮庞缨冯莹广医院血液内科

      

性别:女 年龄:55

病史:因“左上腹胀痛1年余,加重1周”于年1月4日住入血液科。

临床资料: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局部轻微胀痛,呈持续性,无向他处放射,医院门诊做腹部B超提示"脾稍大,厚约4.2cm"。近1年来患者自觉左上腹肿物进行性增大,肿胀感逐渐明显,弯腰时加重,平卧位稍减轻,无伴发热、恶心、呕吐,无胸闷、心悸。4月前复查B超示"脾大,厚约5.9cm"。血常规WBC1.79×/L,RBC4.28×/L,PLT×/L,骨髓检查“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偶见类尼曼-匹克细胞”。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阴性,肝脏纤维化指标提示“Ⅳ型胶原.03μg/L,Ⅲ型胶原.15μg/L”,均明显增高,抗核抗体阳性(胞浆+++),初步诊断为“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肝病?”。给予升白细胞药物及对症治疗后无效。近1周左上腹胀痛较明显,自己可扪及一肿物,有触痛,弯腰时尤明显,有盗汗伴疲乏、体力下降,有胸闷,无胸痛、头晕等,无畏寒、发热、咳痰和消瘦,无皮肤黏膜出血、便血等出血症状,无尿频、尿急、尿痛及小便异常,精神状态尚可。

  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检查无异常,肝、肾区无叩痛,脾肿大Ⅰ线11cm,Ⅱ线18cm,Ⅲ线+3cm,双下肢无浮肿。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1.28×/L,RBC3.63×/L,PLT×/L。

  尿蛋白阴性,未见管型、白细胞、红细胞;大便潜血阴性。

  肝功能:ALT20u/L,AST23u/L,白蛋白42.23g/L,球蛋白26.37g/L,LDHu/L。

  肿瘤标志物:CEA1.26ng/ml,AFP2.52ng/ml,CA19-.02u/ml,免疫球蛋白IgG11.78g/L、IgA1.38g/L、IgM0.27g/L;免疫固定电泳无异常,骨髓活检正常。

  B超检查:肝不大,脾大,厚7.3cm,腹部探查腹腔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脾脏病理(脾切除标本):镜下结构白髓呈结节状增生扩大,可见边界模糊的生发中心(图1),红髓髓索弥漫中等偏小淋巴细胞浸润。细胞核圆或轻度不规则,深染,核仁不明显。胞浆少到中等,粉染或透明。核分裂不易见。可见少数浆细胞,伴灶变性(图2)。

图1白髓结节状增生。可见边界模糊生发中心

图2红髓髓索可见弥漫小淋巴细胞侵润。核分裂像少见

  

免疫组化:CD20(+++),CD79a(+++),CD21(绝大部分可见FDC+),CD10及bcl-2(结节中央少数+),bcl-2(结节-),ki-67(结节80%+),CD23(个别结节FDC+),CD3及CD5(结节周边+),Cy-clinD1(-),CD34(-),MPO(可见组织细胞+)。

  基因重排检测:IGK可见克隆性重排;IGH及IGL未见克隆性重排(图3)。

图3IG基因重排检测结果示IGK(+),IGH(-),IGL(-)

 

病理诊断:(脾)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形态及免疫表型符合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诊断。

  讨论   原发于脾脏的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spleennon-Hodgkin′slymphoma,PMLS)极为罕见,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总数的1.1%,而且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可助于淋巴瘤的实验室诊断证据不多,病理诊断较困难,临床上容易误诊或漏诊。

  所有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non-Hodgkin′sspleniclymphoma,PMLS)且绝大多数为B细胞来源,以脾肿大为主症是脾淋巴瘤的主要特点,但在脾脏肿大病例中,原发脾淋巴瘤发病率并不高。

  Long等[2]报道因脾肿大而切除的脾标本中仅3%为恶性淋巴瘤。Falk等[3]报告在例含恶性淋巴瘤的脾切除标本中仅17例(3.4%)被鉴定为PMLS。继发脾淋巴瘤大多由腹部淋巴结病灶经淋巴管扩散而来,此类患者多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因此,诊断PMLS除确诊为淋巴瘤外,还须证实原发灶为脾脏。影像学、手术、病理检查是诊断的基础。部分患者如有贫血、发热、消瘦、脾脏进行性肿大等应高度重视。

  年,Gupta提出脾原发性淋巴瘤诊断标准:

  ①脾肿大伴机械压迫症状;

  ②辅助检查无其它部位出现受侵犯;

  ③剖腹探查:肝、肠系膜、脾主动脉旁淋巴结无受累表现;

  ④脾切除术后至其它部位出现淋巴瘤的时间至少间隔6个月[4-7]。

  年Kehoe[5]提出原发脾淋巴瘤亦可有脾局部淋巴结、肝或骨髓累及,但需根据受累部位大小、程度等实际情况推测脾脏为原发灶,即认为原发脾淋巴瘤仍可浸润至其它部位,只是需根据临床及检查确定脾脏为原发灶。

  本例患者起病表现为左上腹胀痛,脾进行性肿大,白细胞减少,考虑白细胞减少与脾大有关。后行骨髓穿刺检查发现可疑尼曼-匹克细胞,但患者一直无有关神经系统表现,经脾切除术后,白细胞数恢复正常。脾脏病理切片镜下示脾组织结构白髓结节状增生扩大,生发中心较模糊,红髓髓索弥漫中小淋巴细胞细胞浸润,细胞轻度不规则,核仁不规则,核分裂不易见,形态学表现不典型。免疫组化:CD20+++,CD79a+++,CD21+,提示系B淋巴细胞来源,虽然结节区bcl-2表达阴性,但部分脾边缘区淋巴瘤可呈阴性,最终经过多组织部位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检测发现患者IGK可见单克隆性重排,从而证实为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脾脏恶性淋巴瘤由于结构特殊和类型复杂,其诊断一直是病理诊断中的难点。部分脾脏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单纯通过HE和免疫组化很难明确性质,而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具有的单克隆性重排,通过基因重排类型检测如IgH,IgK,L及TCRβ;等对于鉴别诊断脾脏交界性病变及淋巴瘤早期发现有重要价值[8]。

  综合考虑该患者起病来左上腹胀痛伴发热,B超示脾进行性肿大而肝不大,全身淋巴结不大。前后两次骨髓穿刺正常骨髓象,其它各项生化肿瘤检测均无异常。病理组织形态学不典型。免疫组化结果提示系B淋巴细胞来源,Ig基因重排检测遂诊断其原发性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原发性脾脏边缘区非霍奇金淋巴瘤(splenicmarginalzonelymphoma,SMZL)是近年新认识的特殊类型的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十分罕见,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不足1%[1],脾切除标本更是少之又少。发病年龄大多超过50岁,男女无差异。其临床过程为惰性,主要表现为脾肿大,常伴发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治疗上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果淋巴细胞轻度增多且较稳定,没有脾亢表现,并不需要积极治疗,可随访观察。目前较为肯定的首选治疗手段是脾切除。它不仅可以改善脾亢、腹胀等不适,而且有助于确诊。SMZL对化疗也具有良好反应。其他还有放疗、单克隆抗体(如CD20单克隆抗体)、干扰素(针对伴HCV感染者)等治疗[6]。

  总之,目前对SMZL还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和特异性诊断指标,诊断必须建立在综合病理组织形态学和细胞学、免疫学和Ig基因检测上,当同时出现外周淋巴结和结外浸润时,应排除其他疾病。脾切除有助于明确诊断,亦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其不仅可以缓解血细胞减少症,还有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ARMITAGEJO,WEISENBURGERDD.NewapproachtoclassifyingNon-Hodgkinsˊlymphomas:clinicalfeaturesofthemajorhistologicsubtypes.Non-hodgkin,lymphomaclassificationprojeet[J].JClinOncol.,16(8):-   [2]LONGJC,A1SENBERGAC.Malignantlymphomadiagnosedatspleneetomyandidiopathicsplenomegaly[J].Cancer,,33:-.   [3]FALlS.STUTTEHJ.Primarymalignantlymphomasofthespleen:amorphologicalandimmunohistochemicalanalysisof17case[J].Cancer,,66:-.   [4]GUPTAT,COOMBESB,BRASFIELDRD.Primarymalignantneoplasmsofthespleen.SurgGynecelObstet,,:-   [5]KEHOEMD,STRAUSMD.Primarylymphomaofthespleen.Cancer,,62:-   [6]周东,梁寒.王殿昌.15例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J].中国癌症杂志,,10(4):-.   [7]王劲,张荷,冯江等.原发性脾淋巴瘤四例临床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12(6):-.   [8]朱少君,李艳红,张伟,等.基因重排检测技术诊断脾脏淋巴瘤[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8(15):-.

优秀病例,精彩点评,交流讨论

尽在病理沙龙

病理人才汇:为你寻找最适合的工作

商务合作:info

.







































亲近自然推荐桂林山水甲天下去桂林旅
重庆口腔医院公益讲座牙周科口臭临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