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无私”!
7月5日下午,25岁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届毕业生吴思因癌离世,根据她生前意愿,由家属捐献出她的眼角膜,并将遗体捐献给母校湘雅医学院。她以“大体老师”的身份,又回到了自己挚爱的校园。
这是一个悲伤又暖心的故事。有着医学梦的女孩,在大二上第一节医学解剖课时,便感受到用于医学解剖的遗体来源非常匮乏,决心死后要把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在与病魔抗争时,她向医护人员提出要求:不进ICU、不插管,不做一切有损身体完整的治疗。
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因为吴思了解眼下医学院人体医学解剖标本缺乏的困境。据了解,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师大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目前都面临这样的困境。年至年,湘雅医学院年均接收37具捐献遗体,但按标准,学院每年预计需要70到80具遗体,缺口达到一半。湖南师大医学院情况更加严重,年仅接收了1具捐献遗体;湖南中医药大学也是如此,不少学生无法按标准获得解剖的机会。
以点看面,人体医学解剖标本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我省多家医学院解剖课程的顺利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培养,牵制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吴思体会过这样的无奈。因此面对自己热爱的医学事业,虽然无法完成救死扶伤的使命,但在自己的生命之后,将唯一能奉献的遗体最大程度完好地交给未来的医学生。
而与她站在一起的“大体老师”们,结伴行走在生命之后,用自己的身体给医学提供了进步的阶梯,也时刻提醒着未来的白衣天使们所肩负的责任。
正如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每一位“大体老师”的纪念盒上都写着一句话:“最初的诞生和最后的死亡一样,都是人生的必然;最初的晨曦和最后的晚霞一样,都会光照人间。”
大爱故事
纪念:他们浴火涅槃,留爱于人间
一座高达5米的火红色“凤凰涅槃”雕塑,矗立在长沙市红十字遗体器官捐献纪念广场,15块大理石材质的纪念碑围绕在雕塑周围,上面镌刻着位器官或遗体捐献者的名字。
虽然没有苍松翠柏,但行走在草坪中,瞩目纪念碑上的一个个名字,有着另一番宁静与肃穆。
从年起,何洪范、杨文瑜、易威、周拥华……一个个金色耀眼的名字被镌刻在纪念碑上,这是生者对于捐献者表达的最崇高敬意,也是对这些捐献者的缅怀和纪念。
长沙市红十字遗体器官捐献纪念广场于年建成,设计时引用了“凤凰涅槃”的典故来介绍设计初衷。传说中,凤凰每五百年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之中,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凤凰才能以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
在这里留名的位遗体器官捐献者,就如同浴火涅槃的凤凰,留下的是大爱与大义。
94岁的伍汉文教授、31岁的易跃、25岁的吴思……今年以来,一个接一个捐献遗体的感人故事不断传递。三湘都市报记者获悉,年清明节,“伍汉文”“易跃”“吴思”等名字也将被镌刻在纪念碑上。
▲长沙市红十字遗体器官捐献纪念广场的纪念碑上刻着位捐献者的名字。长沙市红十字会供图
夙愿:把自己的遗体捐给国家
“我若不在了,愿意把我的遗体捐献给国家。”年2月20日,我国著名内科学及代谢内分泌学专家、医学遗传学家,医院伍汉文教授在长沙逝世,享年94岁。在重病期间就立下了遗嘱及遗体捐献给国家的志愿书,这位令人尊敬的老教授,在去世后以“大体老师”的身份,将自己的职责从“救人”,转变为“育人”。
年,86岁的伍汉文教授检查出了恶性淋巴瘤,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他仍旧坚持每周为患者看门诊。年元旦前夕,老教授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便开始找人商量自己遗体捐献的事宜。
他找的人是自己的学生,医院工作的病理科主任李代强教授,两人的情谊超过了20年。2月24日上午,伍汉文教授的追悼会在长沙市阳明山殡仪馆进行。当天下午,李代强亲自解剖了伍汉文的遗体,为尊敬的老师完成他的夙愿。
抗日战争时期,目睹祖国被侵略,伍汉文教授坚定了从医报国的理想。19岁那年,出生香港的他,历时两个多月时间,千辛万苦找到了湘雅医学院,并如愿成为这里的一名学子。凭借优异的成绩,伍汉文留在湘雅工作,中途他还穿起戎装,参加抗美援朝,培养数百名军医,救治无数伤员,并立下三等功。
68年从医生涯中,伍汉文教授共计主编、参编医学及其他书籍部,发表论文篇。他是湖南省内分泌学的创始人,建立省内第一个职业病学科,开创糖尿病防治新纪元。“一息尚存,耕耘不止。振兴中华,毕生为斯。”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用尽一生在坚持的信念。
群体样本
浏阳市淳口镇高田村,长长的捞刀河从村旁往西流去,蜿蜒的河边修起了交错相通的水泥公路,一栋栋房子坐落在路边。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在田里种水稻,也种烟草,这样的夏天,放眼望去全村都是一望无垠的翠绿。
这个安静的村子,在2个月前,做了一件几乎轰动整个湖南的大事——88位村民集体签署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协议。村民中有81岁的老人、23岁的小伙子,56岁的朱际葵更是一家四口都签了捐献协议。曾经谈“死”色变的乡村,为何会突然掀起捐赠器官(遗体)的大爱新风潮?村民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其中有没有可复制的经验?
萌芽:她第一个尝试将“新观念”带给村民
严柳英是高田村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协议捐献的第一人。
“别的没什么,就怕我妈知道我签了协议,老人家思想比较古板一点。”41岁的她是个土生土长的高田村民,虽然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浏阳,但她喜欢看电视,玩手机,喜欢了解外面的事物。
年时,村里来了一台献血车,呼吁村民志愿献血。听说献血对身体无害,而且可以救人,热心肠的她马上参与了。当时很多村民都不了解献血,严柳英的丈夫更是担忧献血对身体有害,反对她参与这样的活动。
严柳英一遍一遍地向丈夫解释,并证明自己的身体没有受到影响,丈夫后来一起加入了献血队伍。
在献血时,严柳英了解到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