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建民,安徽省中医院肛肠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
目前,癌症已成为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与癌症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精细、高油脂、高能量的饮食摄入量过多,无形中增加了癌症发生的几率,尤其是大肠癌和饮食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肠癌有年轻化的趋势
我国的统计资料显示,大肠癌的患病率已从20世纪60年代的万分之一,上升至今天的万分之六。据统计,我国大肠癌好发年龄比国外提早10~15岁,30岁以下者占11%~13%。在确诊的青年人大肠癌中,中晚期的患者占了50%~80%,早期诊断率很低。
什么是大肠癌
大肠癌是指大肠粘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肠恶性肿瘤起源于黏膜上皮或黏膜下间叶组织。其中,由黏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大肠癌,为胃肠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间叶组织者成为肉瘤,约占大肠恶性病变的1%,以恶性淋巴瘤为主,少见的还有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血管肉瘤等。
大肠癌容易误诊
观察大便及出血颜色:大肠癌患者与痔疮患者都会出现大便便血的情况,但是便血的颜色是不一样的。痔疮患者便血颜色为鲜红色,与粪便不相混合,血液多数随大便排出后点滴而下。而大肠癌患者出现便血的颜色紫暗,夹有黏液和脓血;大肠癌的中晚期,还会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排便次数增加,排便不尽,排便不畅,大便变形变细。便血是痔疮一大重要病征,但一有便血就当痔疮治疗可就大错特错了。同在肛门部发病,同样有便血症状的肠癌、直肠息肉极易被误诊为痔疮。
吃出来的大肠癌
饮食往往是一个诱发的过程,长期高脂肪饮食与食物纤维的摄入不足密切相关。“高脂肪、低纤维”等不良饮食习惯是导致肠癌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摄入食物纤维不足,容易引起便秘。便秘时粪便通过肠道时间延长,可使致癌物与肠道解除时间增加,也成为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
在富含脂肪的食物中,肥瘦均有的猪肉脂肪含量比大黄鱼高75倍,肥瘦均有的羊肉比虾高41倍,猪、牛、羊肉中的胆固醇与饱和脂肪酸也多于鱼、鸡、虾。摄入的动物脂肪越多,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质的危险性就越大。因此,主动控制摄食成分和改变饮食习惯,在预防大肠癌中骑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来自《百名医学专家讲科普》,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