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BCL概述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起源于B淋巴细胞的一类存在较大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呈弥漫性生长,肿瘤细胞的核与正常组织细胞的核大小相近或大于组织细胞的核,通常大于正常淋巴细胞的2倍。DLBCL是全球最常见的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所有地域NHL的30%-40%。在中国,DLBCL占所有NHL的40.8%。
在60年代之前,DLBCL是一个罕见治愈的疾病;到20世纪70-90年代,含蒽环类方案出现后,30%-40%的DLBCL可以治愈;到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即免疫化学治疗发展时代,50%-70%的DLBCL可以治愈;那么未来应如何提高这些患者的治愈率?周辉教授认为可能需要个体化治疗、分层治疗、维持治疗或者联合新药治疗。
DLBCL规范化治疗地位难易
众所周知,近20年DLBCL的一线治疗金标准仍是R-CHOP方案。NCCN指南、ESMO指南、CSCO指南等均推荐R-CHOP作为DLBCL低危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但是对于高危患者,还是需要参加临床试验进行治疗。
表1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中DLBCL初治患者推荐意见
那么如何突破DLBCL一线治疗R-CHOP天花板?研究者们进行了很多努力,例如调整药物剂量、优化治疗方案、联合来那度胺、BTK抑制剂等。年ASH会议发表了一项Avelumab联合R-CHOP一线治疗DLBCL的II期临床Avr-CHOP研究结果,该研究达到了主要临床研究终点。Avr导入期结束时,完全缓解(CR)率为21%,总体缓解率(ORR)为60%,6个月R-CHOP治疗结束后,CR率可达89%。中位随访19.5个月,1年总生存(OS)率为96%,1年无失败生存(FFS)率为85%。由此可见,该方案的疗效是比较好的,不过其安全性和疗效仍需进一步的证实。
III期PHOENIX研究显示,在R-CHOP基础上增加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并未改善非生发中心样(Non-GCB)DLBCL研究人群的结局,但年龄<60岁亚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有所改善。Acalabrutinib是新一代BTK抑制剂,ACCEPT1b/2期单臂研究对Acalabrutinib联合R-CHOP治疗初治DLB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探索。结果显示,Acalabrutinibmgqd治疗组的ORR为83%,CR率为67%;Acalabrutinibmgbid治疗组ORR可达到96%,CR达87%。中位随访10.3个月,12个月EFS为95%,12个月PFS为%,疗效显著,但仍需更多临床研究证实。
个体精准化治疗的必要
DLBCL的原发结外部位不同、细胞起源不同、IPI评分不同、基因/蛋白表达不同对患者的生存均有显著影响,因此DLBCL具有高度异质性,也就是所谓的“同病不同命”,这也决定了对DLBCL进行个体化分层治疗的必要性。
年,Cell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对1例新诊断的DLBCL患者的组织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识别出个驱动基因,平均每例患者伴随7.75个基因改变。老年DLBCL患者的驱动基因更为复杂。有文献显示,在R-CHOP治疗时代,MYC/BCL-2双表达DLBCL患者5年生存仅30%。CD5过表达也通常与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而且CD5+可增强DLBCL中P53过表达的作用,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所以当两个变量同时存在时,P53和CD5过表达的负面预后影响会增强。
此外,EB病毒感染状态与患者生存密切相关。研究显示,EBV+DLBCL病理组织中,肿瘤细胞和非恶性组织细胞中均有PD-L1表达增加,而PD-L1上调是抗肿瘤T细胞灭活和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另有研究表明,PD-L1表达与p-AKT表达相关,间接激活细胞内AKT/mTOR信号传导,因此PD-1/PD-L1抗体和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的联合可能是未来DLBCL的一种有前途的新颖治疗方法。
年,NEJM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献在DLBCL细胞起源分型的基础上,根据基因组的异常表达,基于遗传学改变对细胞起源做进一步细分,并分为4个亚型:MCD型(同时出现MYD88、LP和CD79B突变)、N1型(基于NOTCH1突变)、EZB型(基于EZH2突变和BCL2易位)和BN2型(基于BCL6的融合和NOTCH2突变)。细胞起源亚型中,不同遗传学分型间遗传标记不同,对免疫化疗反应也有所不同:BN2型及EZB型疗效较好,而MCD型和N1型预后较差。因此,不同的遗传学特征,预后不同也预示着不同靶向治疗手段。该分型有望使DLBCL的治疗更具个体化,比如可以筛选出高危患者,整合更具可靠的靶向药物。
年,NatMed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献将DLBCL分为5个亚型:C1推荐NOTCH、BCL6和免疫逃逸信号,C2推荐靶向细胞周期信号通路,C3推荐靶向BCL2、PI3K、EZH2和CREBBP,C4推荐靶向JAK/STAT和BRAF/MEK1,C5推荐靶向BCR/TLR和BCL2信号通路。不同亚型可能采取不同治疗策略,不过仍需更多临床研究证实。年的一项研究通过全基因组CRISPR数据来预测MCD、BN2和EZB等分型对其他信号传导和调节途径的依赖性,进一步分析出可以在临床中可利用的药物靶点,如BTK、PI3K、BCL2、IRF4等。
周辉教授总结道,具有以下高危因素的患者,一线治疗后预后较差,易发展为复发难治:
IPI3-5分;aaIPI2-3分;
免疫组化:Myc、BCL2、Ki-67蛋白表达;
基因检测:Myc、BCL2、BCL6基因表达异常;
P53的突变、缺失以及高表达;
特殊部位或特殊类型:原发中枢、原发睾丸、肾上腺、EBV阳性、CD5阳性、ALK+、浆母、血管内DLBCL等;
PD-L1高表达、AKT/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
DLBCL未来治疗方向的探索
01优化规范治疗方案年,FLYER研究表明,对于一些年轻低危的初治患者可进一步减少2个周期的化疗,预后无显著差别。在该研究中,4R-CHOP+2R与6R-CHOP两组间的PFS、EFS、OS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且两组间疾病缓解率与复发率相近,然而4R-CHOP+2R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6R-CHOP组,非血液学不良事件下降了约1/3,可使患者明显受益。根据FLYER研究,CSCO指南建议年轻低危的初治DLBCL患者可选择应用4R-CHOP+2R方案。
那么对于老年初治DLBCL患者,R-CHOP剂量是否需要调整?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足量R-CHOP对70-80岁老年DLBCL患者获益明显。而对于超高龄DLBCL患者,GELALNH03-7BGELA研究组进行的一项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显示,在80岁以上体能状态较好的患者中,R-miniCHOP21是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
02联合新型靶向药物一项R-CHOP联合来那度胺治疗初治ABC-DLBCL患者的研究显示,中位随访21.7个月,R-CHOP组和R-CHOP+来那度胺组的中位PFS均未达到。不过,在亚组分析中,IPI≥3分的中高危患者人群PFS获益显著。因此,R-CHOP+来那度胺可能改善IPI非低危患者的生存,其作用可能不取决于ABC亚型。年的一项研究对R-CHOP+来那度胺维持治疗老年初治DLBCL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38个月时,安慰剂组的中位PFS为58.9个月,来那度胺组未达到,不过两组的2年OS率无显著差异,安慰剂组为89%,来那度胺组为87%。
PHOENIX研究对R-CHOP联合伊布替尼改善初治年轻non-GCB患者预后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年龄60岁的患者中,R-CHOP联合伊布替尼可显著改善EFS和OS,而老年患者则无显著疗效改善。该项研究未能对MYC/BCL2高表达人群筛选,识别出真正对R-CHOP联合伊布替尼治疗敏感的non-GCBDLBCL年轻患者,因此仍需在其他DLBCL分型队列中进行进一步检验。虽然这些研究的亚组分析效力不足,但R-CHOP联合新型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仍存在希望,需精准找到真正对联合治疗方案获益的患者人群。
值得一提的是,年,SmartStartII期研究显示,新诊断non-GCB型DLBCL患者接受RIL+CHOP方案治疗,ORR高达%,中位随访19个月,1年PFS率达到92.5%。此外,CAVALLIII期临床研究显示,中位随访32.2个月时,研究者评估的维奈克拉联合R-CHOP方案在总体人群、BCL2阳性人群、BCL2阴性人群、双表达淋巴瘤人群中的2年PFS率分别为80%(GOYA研究:67%)、78%(GOYA研究:62%)、83%(GOYA研究:75%)、72%(GOYA研究:61%)。可以看出,维奈克拉联合R-CHOP对BCL2阳性患者有改善趋势,该联合方案在BCL-2阳性DLBCL人群中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总结
最后,周辉教授总结道,DLBCL的一线规范化治疗为6-8周期的R-CHOP-21,部分患者需根据其年龄、分型及分期等因素,选择其他更加适合的治疗方案。不规范的治疗可能会造成患者耐药,影响其预后。但由于DLBCL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异质性的恶性淋巴瘤,随着对其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进一步认识,根据其分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分型、预后等分层因素选择治疗方案是目前治疗DLBCL所遵从的重要法则。此外,在DLBCL治疗的过程中,进行规范化和个体化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是很有必要的,如何结合规范化的治疗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个体化的治疗工作,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周辉教授
医院淋巴瘤血液内科主任
肿瘤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湖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湖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分会肿瘤转化医学组委员
中国医促会肿瘤内科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湖南省学会肿瘤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抗淋巴瘤联盟委员、CSCO抗白血病联盟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
戳”阅读原文“,我们一起进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