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病毒,不隔离学术;规范诊疗,任重道远。年06月12日13:30-17:25,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主办、医院承办的“CSCO抗淋巴瘤联盟巡讲——长春站”正式拉开帷幕,以专家在线讲演讨论的形式与大家见面。来自全国多地的25位权威专家齐聚直播间,共同探讨了淋巴瘤诊疗规范及治疗进展。
大会邀请到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医院朱军教授为会议主席,医院鲍慧铮教授作为会议执行主席。大会邀请的演讲嘉宾有医院宋玉琴教授、医院肿瘤内科、肿瘤医学中心张明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医院邹德慧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翼鷟教授、医院刘翠苓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志铭教授。
会议开幕式由鲍慧铮教授主持,马军教授、朱军教授分别致辞。马军教授首先向全国各位同道在新冠疫情期间作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并对在线参会的医学同道表示热烈的欢迎。“隔离病毒,不隔离学术”,疫情期间CSCO抗淋巴瘤联盟已经举办多达26场在线淋巴瘤讲座。在朱军教授、宋玉琴教授、沈志祥教授和本人的倡导下,从2月1日至今,抗淋巴瘤联盟和抗白血病联盟已累计举办场线上活动,共约万人次参会,是疫情期间最早开展的线上活动,分享了众多淋巴瘤最新进展,同时也包括医患教育、指南解读、经验分享等环节。此外,在朱军教授和宋玉琴教授的带领下,后续将开展38场《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解读,敬请期待。
朱军教授首先对参加此次CSCO抗淋巴瘤联盟长春站的同道表示热烈欢迎,同时表示本场主题引人注目,特邀嘉宾及主持嘉宾阵容强大,即使在疫情防控升级的形势下及其常态化中,淋巴瘤同道之间依然能够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同时做好本职工作,更好的为淋巴瘤患者服务,这也是医务工作们者一直努力的方向。最后两位教授共同预祝大会圆满举行。
大会第一环节
医院淋巴瘤科宋玉琴教授进行了“新药对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影响”主题的精彩演讲。宋教授从可治愈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BL)/伯基特淋巴瘤(B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不可治愈性B-NHL[套细胞淋巴瘤(MCL)/滤泡性淋巴瘤(FL)/边缘区淋巴瘤(MZ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而详实的讲述并表示:对于可治愈性B-NHL(B-LBL/BL/DLBCL)的初治患者,一线利妥昔单抗提高部分治愈率,其他新药没有改变治疗指南(至少绝大部分患者的命运没有改变);对于复发难治患者,二线利妥昔单抗提高客观缓解率(ORR)/完全缓解(CR),让更多患者有机会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从而得到治愈;其他新药,无论初治还是复治患者,没有提高治愈率,只能不同程度缓解率,进而有限延长生存。关于不可治愈性B-NHL(MCL/FL/MZL/CLL/LPL):无论初治还是复发难治患者,任何新药都无法达到治愈目的;从一个惰性疾病,变成更加惰性疾病,不同程度延长治疗间歇的蜜月期,不同程度延长生存时间。
随后,医院肿瘤内科、肿瘤医学中心张明智教授带来了“新药对T细胞淋巴瘤治疗的影响”主题演讲。张明智教授针对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单克隆抗体、表观遗传药物、免疫调节剂、LAK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苯达莫司丁、其他靶向药物以及CAR-T疗效情况展开了讲解。对于以上各类新药,张明智教授就最新文献所报告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ORR、不良反应等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最后,张明智教授总结表示,单抗拥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化疗联合表观遗传药物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免疫调节剂能够抑制肿瘤生长,表观遗传药物联合其他靶向药物是目前研究热点,CAR-T细胞靶向治疗是以后的发展方向。
大会第二环节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医院邹德慧教授带来了“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NHL”的临床实践和分享。邹教授首先汇报了国内外最新的CART-T治疗进展,然后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CAR-T治疗的疗效:(1)提高治疗的安全性(2)开拓新的治疗靶点和疾病谱(3)联合治疗(4)选择最佳的治疗时机。最后,邹教授总结指出,靶向CD19的CAR-T细胞治疗NHL已经显示了巨大成功,但仍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未来的方向需开发用于治疗NHL更多的CAR靶抗原;建立在靶向CD19的CAR-T成功的基础上应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进一步提高CAR-T细胞治疗NHL的疗效;治疗时机的前移正在临床试验中,期待研究结果的公布。
接下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翼鷟教授带来了“儿童淋巴瘤与成人淋巴瘤诊疗的异同”的主题演讲。张教授首先介绍了儿童和青少年淋巴瘤的流行病学概况、病理类型和分期分层、治疗原则、治疗策略以及国外诊疗指南等的重点解读。同时张教授强调年CSCO抗淋巴瘤联盟6月中旬将推出第一版儿童和青少年淋巴瘤指南。最后,张教授总结表示,儿童和青少年淋巴瘤在病理类型、治理策略等方面与成人淋巴瘤不同,但预后明显优于成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淋巴瘤患者可能收治在儿童或成人肿瘤科,血液科等不同科室,治疗上存在异质性,希望专家之间不断交流,达成共识,从而提高疗效,改善生存。
大会第三环节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医院刘翠苓教授带来了“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分型时代到来了么?”主题演讲。刘教授先后就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类、细胞起源分型、病理诊断、二代测序(NGS)以及最新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最后,刘教授在总结中明确表示,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分型时代已经到来,同时也已经应用到临床诊疗实践中。
随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志铭教授带来了“分子诊断在淋巴瘤中的应用”的主题演讲。李教授就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探究分子特征及致病机制;(2)指导精准治疗药物选择;(3)微小残留病灶监测。针对上述三点,李教授从基因表达谱、生物学特征、最新临床研究、个人思考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言简意赅的讲述。最后李教授总结表示,分子检测能够辅助临床诊断,进行疾病分型,为临床预后判断,指导靶向用药。
大会总结
最后,朱军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性发言。在诸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淋巴瘤的管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淋巴瘤管理的核心是规范化诊疗,在做好一线规范化诊疗(如年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的基础上,同时根据现有资源、多学科协作进而推动新方法新药的应用。提早实现“中国癌症肿瘤控制”不低于46.6%的主要目标。同时,朱教授对本次会议的组织单位、演讲嘉宾、特邀嘉宾和主持嘉宾们表示特别感谢,通过同道之间的学术交流,热烈的讨论,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淋巴瘤的防控工作。
戳”阅读原文“,我们一起进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