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29日至30日,首届中国血液学发展大会于天津正式召开。会议主题为“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开启血液学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会议邀请了血液学及其相关领域专家和同仁,共同探讨中国血液学发展大计。会上,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对我国淋巴瘤的靶向治疗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小编现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马军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CSCO抗白血病联盟主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前任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会长

CSCO抗淋巴瘤联盟前任主席

在报告的开始,马军教授肯定了近几年我国在淋巴瘤和骨髓瘤治疗领域取得的飞速进展和巨大成功,医院专家们的合作下,我国淋巴瘤治疗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治疗体系。随后,马军教授介绍了淋巴瘤的治疗历史进程、流行病学现状以及靶向治疗。

淋巴瘤的治疗历史与流行病学现状

年,利妥昔单抗成为FDA获准治疗肿瘤的第一个单克隆抗体,开创了大分子靶向药物在血液肿瘤中广泛应用。年,甲磺酸伊马替尼获得批准用于慢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成为了第一个治疗血液肿瘤的小分子药物。从年至年,大约有60多种新药应用于血液肿瘤的治疗。与此同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基因疫苗治疗等新方法也逐渐进入了血液肿瘤治疗的历史舞台。马军教授表示,从21世纪初至今的20年来,已经有非常多的疗法能够使一些过去不可治愈的血液疾病变成了可管理的慢性病。

接下来,马军教授介绍了淋巴瘤的流行病学现状。年中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年报显示,我国淋巴瘤的发病总数为,发病率为6.4/10万。年北京肿瘤发病率统计显示,北京地区淋巴瘤发病率为10.03/10万,相比年上升了近18%。但年北京淋巴瘤患者5年总生存率仍不超过40%,自年至年,淋巴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提高不到5%。

马军教授表示,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率,与患者的经济条件和依从性等方面密切相关,想要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需要标准化、规范化、个体化的精准治疗,这也是我国淋巴瘤治疗领域未来的重要任务。

淋巴瘤的靶向治疗

淋巴瘤的新型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三种,以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或受体为靶点的大分子药物治疗、以细胞内信号通路和微环境为靶点的小分子药物治疗,以及CAR-T细胞治疗(图1)。

图1

其中,以抗体为基础的大分子药物应用较为广泛,以利妥昔单抗、奥妥珠单抗(GA)为代表的经典的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开创了免疫治疗的新纪元,其后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陆续在国内获批,在临床中得到了应用。

以细胞内信号通路和微环境为靶点的小分子药物共有约15种(图2),以下药物大部分都已在我国被批准应用,是抗肿瘤治疗新的有利武器。

图2

接下来,马军教授重点评价了一些靶向药物及其相关的治疗方案在临床试验中的疗效。利妥昔单抗是应用于血液肿瘤治疗的第一个大分子药物,其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方案至今是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标准方案,马军教授评价其为“经典永流传”,其与来那度胺的联合治疗相较于与安慰剂联合,并无明显的疗效差异(图3)。其后,奥妥珠单抗在惰性淋巴瘤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其与单化疗及CVP方案相比,有一定的疗效。

图3

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在老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等无法强化疗的白血病患者中均有很好的疗效。在CLL14研究中,维奈克拉联合奥妥珠单抗在初治的老年CLL中疗效明显优于苯丁酸氮芥联合奥妥珠单抗(图4)。同时,在针对例BCL-2阳性、IPI评分2-5的初治DLBCL患者进行的CAVALLI研究中,维奈克拉与R-CHOP方案的联合应用对于整体患者的疗效并无显著优势,但对于BCL2强阳性和双打击的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图5)。

图4

图5

接下来马军教授简要介绍了几种在临床试验中取得疗效的“超豪华”方案。在对58例非GCB型DLBCL患者中应用RLI(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方案的临床实验中,总体缓解率(ORR)为%,完全缓解(CR)率为95%,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92.5%,1年总生存(OS)率为96.5%,但该研究并未将RLI方案与R-CHOP方案进行随机对照,无法确认其疗效是否超越R-CHOP方案。另外,去年发表的Pola(Polatuzumabvedotin)+R-CHP/G-CHP方案的2期扩展试验显示,在66例新诊断DLBCL患者中有89%获得了总体缓解,78%获得了完全缓解,24个月OS率达88%。但该方案的药物价格较为高昂,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具有一定难度。

在ECHELON-2多中心研究中(图6),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应用BV(维布妥昔单抗)+CHP治疗后,在3年PFS方面较CHOP方案有一定优势,或可在后期作为联合药物应用于PTCL的治疗。

图6

马军教授还简要介绍了双特异性抗体新药贝林妥欧单抗(CD3/CD19双抗)在目前的临床试验中的疗效,在2期临床研究中,贝林妥欧单抗治疗41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ORR达37%,其中9例(22%)为完全分子学缓解(CMR),8例(22%)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位随访8.8个月后,89%的CMR患者未出现复发。

马军教授表示,PD-1单抗在霍奇金淋巴瘤(HL)治疗中的疗效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其单用在其他淋巴瘤的治疗中效果不甚理想。目前已经有大量临床试验予以批准,旨在探究PD-1单抗的联合应用在HL、NK/TCL、PMBCL等淋巴瘤中的疗效。

最后,马军教授简单介绍了新型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截至年6月,CAR-T治疗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在美国共有项,中国共有项,其结果值得期待。同时,马军教授提到,细胞治疗、肿瘤疫苗和基因编辑技术,都为淋巴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报告最后,马军教授总结道,目前,淋巴瘤免疫靶向治疗前景非常广阔,疗效良好,安全可耐受,其联合应用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可作为挽救治疗的优选策略。

戳”阅读原文“,我们一起进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