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点:

NOTCH/PI3K-AKT信号轴和细胞周期调控因子是驱动T-LBL发生的重要因素。

表观修饰因子KMT2D突变与T-LBL预后不良相关。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是一种异质性恶性肿瘤,是儿童和青少年第二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亚型。T-LBL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在形态学、临床和免疫表型特征方面有很大的重叠。因此,T-LBL和T-ALL到底是两种不同的疾病还是同一种疾病的两种表现仍未有定论。

表观遗传在鉴别T细胞“身份”上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是首个对T-LBL患者进行全面、系统、完整的全基因组分析的研究,纳入了年-年确诊的位儿童和青少年T-LBL患者,包括复发病例,旨在明确与T-LBL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

~复发性突变~

WES筛选出的基因突变

WES分析发现了个体细胞突变,包括49个插入突变。其中NOTCH1(73%)和FBXW7(33%)是最高频的突变基因。经鉴定,NOTCH1可能是T-LBL的驱动因素。

~信号通路富集~

信号通路富集结果

Notch/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和细胞周期调节因子改变构成了T-LBL的核心致癌程序。

~预后生物标志物~

KMT2D突变位点

KMT2D突变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KMT2D突变可能是一个预后不良的生物标志物。KMT2D突变主要位于外显子31和48两个热点上。KMT2D基因突变患者的累积复发率为47±17%,而KMT2D野生型患者的累积复发率为14±3%(p=0.)。对KMT2D突变结构域的结构分析发现,突变可能影响了KMT2D的结构和功能。

与在T-ALL中观察到的一致,T-LBL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为NOTCH1、CDKN2A/B等几个基因,但这些基因突变也只见于不足10%的病例,提示T-LBL恶性转化过程中具有高复杂性和异质性。该研究结果为T-LBL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鉴定出了T-LBL的新的相关突变基因和潜在的预后生物标志物。正在进行的LBL试验(NCT)可对T-LBL的风险分层标准进行前瞻性验证和校准,从而改善T-LBL患者的存活预后。

原始出处:

KhanamTasneem,SandmannSarah,SeggewissJochenetal.IntegrativegenomicanalysisofpediatricT-celllymphoblasticlymphomarevealscandidatesofclinicalsignificance.Blood,.DOI:10./blood.005381.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