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组织器官都可以发生肿瘤,皮肤也不例外。肿瘤性皮肤病分类众多,最简明易懂的分类方法应如下:

表皮肿瘤

皮肤附属器肿瘤

向毛囊方向分化

向皮脂腺方向分化

向小汗腺方向分化

向大汗腺方向分化

黑素细胞性肿瘤

神经组织肿瘤

血管组织肿瘤

肌肉组织肿瘤

脂肪组织肿瘤

骨组织肿瘤

纤维结缔组织肿瘤

组织细胞肿瘤

淋巴细胞肿瘤

肥大细胞增生症

转移癌

肿瘤有良恶性之分,组织病理是诊断的金标准。其中,A.BernardAckerman教授曾总结认为,皮肤恶性肿瘤可有如下组织学表现:

体积较大;常在水平方向生长;边缘不规则、呈锯齿状

经常不对称;在肿瘤与周围改变了的基质之间有裂隙

可见溃疡;各瘤细胞团块的形态和大小均不一致

侵犯较为深在;肿瘤细胞分化差;大片状坏死

在神经周围有肿瘤细胞;皮肤附属器结构破坏乃至消失

可见单个肿瘤细胞呈列阵哨兵式散布于胶原束间

血管内有肿瘤细胞;瘤体周围的纤维组织并不被挤压得很致密

▲不过判断良恶性不能单靠某一条,而应综合所见进行分析。

本文重点不是组织学表现,故从略。

下面着重谈谈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

表皮恶性肿瘤

癌前病变:皮角、黏膜白斑、砷角化症

皮角:属临床形态学诊断,表现为突出皮面的锥形角质性损害,少数病例为早期鳞癌表现。

黏膜白斑:属临床形态学诊断,泛指黏膜上白色斑片或斑块。有学者指出,若组织学有上皮非典型增生的黏膜白斑,应考虑为「黏膜白斑病」,这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且为癌前病变。

原位癌:鲍温病、鲍温样丘疹病、Queyrat红斑增殖均被认为是原位鳞状细胞癌,虽临床表现各异,但组织学改变相似。

鲍温病:表现为边界清楚而不规则的斑块,上附痂屑。进展甚缓,若不治疗,终将演变为鳞状细胞癌。

鲍温样丘疹病:好发于中青年人群会阴部,表现为散在深色扁平丘疹。

Queyrat红斑增殖: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生殖器,表现为境界清楚的浸润性红斑。较鲍温病更易进展为鳞状细胞癌,应特别警惕出现糜烂、破溃或乳头瘤样生长的病例。

表皮恶性肿瘤:鳞状细胞癌、疣状癌、基底细胞癌、基底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肿瘤除了向外生长,还向内生长,常有异常角化、溃疡,溃疡上附分泌物,伴异常臭味。不少鳞状细胞癌有原发皮肤病,如日光性角化病、盘状红斑狼疮、黏膜白斑、小腿慢性溃疡及放射性皮炎等。

疣状癌:为低度恶性的鳞状细胞癌,按部分可分为:口腔疣状癌、生殖器部位疣状癌、跖部疣状癌(穿凿性上皮瘤)。肿瘤生长缓慢,初为外生性、疣状或蕈样,后期可侵袭深部组织。

基底细胞癌:好发于老年人曝光部位。临床亚型较多,最常为结节、溃疡,典型的侵蚀性溃疡表现为溃疡绕以珍珠状向内卷曲的隆起边缘。表浅型则表现为境界清楚的浸润性鳞屑性红斑。色素型形似黑素瘤。生长缓慢,有局部破坏性,极少转移。

基底鳞状细胞癌:指基底细胞癌中有鳞癌成分,临床表现同基底细胞癌,而转移情况则同鳞癌。

皮肤附属器恶性肿瘤

向毛囊方向分化:外根毛鞘癌、恶性增殖性毛发瘤、毛母质癌

外根毛鞘癌:为罕见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70-90岁老人的头面颈部。表现为0.5-2.0cm的红色丘疹、结节或斑块,常溃烂,偶结痂。

恶性增殖性毛发瘤:好发于老年女性的头皮。主要表现为单发结节,中央溃疡。与之对应的是良性增殖性毛发瘤,后者更常见,亦好发于女性头皮,为单发真皮深层或皮下结节,常较大,直径可达6cm或以上。

毛母质癌:或称恶性毛母质瘤,为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成年男性的项部、背部、头皮及耳后。肿块直径0.5-20cm,平均4cm,复发常见,转移少见。

向皮脂腺方向分化:皮脂腺癌

皮脂腺癌:好发于老年人,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结节,常有表面溃疡,传统分眼周、眼外两型,前者占75%,侵袭性更高;不过现在认为眼外型与转移癌关系密切,且死亡率不可小视;回顾性研究显示两型癌症总体生存期无差异。

向小汗腺方向分化:小汗腺癌有数个不同类型,包括汗孔癌、透明细胞汗腺癌、微囊肿性附件癌、小汗腺黏液癌、腺样囊性癌和乳头状指(趾)小汗腺癌等。其主要共同特点是具有想小汗腺分化的结构及明显的细胞学非典型性,瘤体境界不清、不对称、边缘不规则。

汗孔癌:最常见的汗腺恶性肿瘤,12-91岁均有报道发病(平均71岁)。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躯干、头部及上肢。表现为疣状斑块或息肉状生长,直径0.4-20cm(平均2cm),临床易误诊为鳞状细胞癌、鲍温病、脂溢性角化病或化脓性肉芽肿。

透明细胞汗腺癌:罕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部位不定,罕有文献详细记录其临床表现。复发率达50-75%。

微囊肿性附件癌:好发于50余岁及60余岁人群,最常累及头部,尤其是鼻唇区及眶周。表现为缓慢生长的坚实斑块或结节,色黄或红,直径常为0.5-2cm。肿瘤易复发,复发率约30-40%。

小汗腺黏液癌:罕见,好发于老年人头颈部,尤其是眼睑。表现为缓慢生长的结节,色红或蓝。直径0.5-8cm不等,具有局部侵袭性,复发率约26%。

腺样囊性癌:罕见,好发于中老年人(平均58岁),主要累及头皮(逾40%)。表现为缓慢进展的斑块或结节,直径0.5-8cm。复发率57-70%。

乳头状指(趾)小汗腺癌:好发于老年人指趾关节及邻近掌跖处,表现为质硬单发结节,正常肤色,直径约2cm。易复发,易发生肺转移。

向大汗腺方向分化:大汗腺癌、Paget病,而后者是否为“向大汗腺方向分化的肿瘤”尚有争议。

大汗腺癌:少见,见于腋窝、乳头及外阴部。表现为质硬中午,境界不清,临床应除外转移性腺癌,尤其是乳腺癌转移。

Paget病:乳头乳晕Paget病,不常见,好发于50余岁及60余岁女性,表现为粉红或红色渗出、侵蚀、鳞屑性斑片,近似湿疹或银屑病。

乳房外Paget病,好发于女性外阴部,其次为男女的肛周。初期表现为单发或多中心性红斑,境界清楚,可出现溃疡、侵蚀、鳞屑或湿疹化,晚期出现肿瘤结节。复发率达22-50%。

黑素细胞性恶性肿瘤

恶性黑素瘤、恶性蓝痣

恶性黑素瘤:为高度恶性肿瘤。根据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通常分为原位黑素瘤和侵袭性黑素瘤

前者又分3型:恶性雀斑样痣、浅表扩散性原位黑素瘤及肢端原位黑素瘤。

后者又分4型:恶性雀斑样痣黑素瘤、浅表扩散性黑素瘤、肢端黑素瘤和结节性黑素瘤。

一般损害具有不对称、边缘不规则、颜色斑驳或暗黑、直径常大于0.6cm等特点。各亚型特点不再赘述。另外,皮肤镜有利于诊断,

恶性蓝痣:可在原发于蓝痣,也可发生于正常皮肤。表现为质硬深蓝色结节,可发生溃疡。

神经组织恶性肿瘤

Merkel细胞癌:好发于曝光部位,半数发生于头颈部。表现为皮下囊性或结节状外观,直径0.2-20cm,常2cm,表面可有毛细血管扩张且有光泽,颜色多样,如红色/粉红、蓝色/紫罗蓝色或皮色。

血管组织恶性肿瘤

Kaposi肉瘤、血管肉瘤

Kaposi肉瘤:经典型Kaposi肉瘤,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的四肢,尤其是下肢远端。表现为淡红色、紫红色斑疹、斑块、结节,后期质硬、多发、大小不等,可出现溃疡、结节。AIDS相关Kaposi肉瘤患者,好发于躯干部及上肢,进展更快。

血管肉瘤:可归为两型,一型好发于老年人头面部,初为潮红或出血性斑块,逐渐扩大、出现结节及溃疡;另一型发生于慢性淋巴水肿基础上,如乳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瘀滞,表现为灰蓝色结节、肿块,进展迅速。

肌肉组织恶性肿瘤

平滑肌肉瘤、骨骼肌肉瘤、横纹肌肉瘤(胚胎性、腺泡状、多形型)

平滑肌肉瘤:可见于下肢,表现为红色结节或肿块。

骨骼肌肉瘤:较多见于儿童,好发于头面部及颈部,肿瘤大,可压迫骨骼使其畸形。

横纹肌肉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见于8岁以下男孩,发生于头颈部及泌尿生殖区;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发生于青少年男性,多见于四肢;多形型横纹肌肉瘤主要见于成年男性,好发于四肢。

脂肪组织恶性肿瘤

脂肪肉瘤:多见于中老年人腹部及大腿。表现为质硬、境界不清的皮下肿物,其上皮肤一般正常。另有黏液样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临床表现与脂肪肉瘤类似。

骨组织恶性肿瘤

骨骼外骨肉瘤、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

骨骼外骨肉瘤:好发于老年人四肢,特别是大腿深层组织。

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主要发生于50岁左右男性的下肢皮下组织。

纤维结缔组织恶性肿瘤

纤维肉瘤、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上皮样肉瘤

纤维肉瘤: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分成人型与小儿型,前者好发于40-60岁男性的下肢,其次为上肢、躯干,后者好发于2岁前男孩,常为先天性。表现为单发质硬结节,表面有光泽,不易破溃,恶性明显者质软、生长迅速。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好发于中老年躯干部,常见于前胸。主要表现为质硬、暗红色或棕红色肿块,表面光滑,有时呈多叶状,大小不等,发展缓慢,可破溃。切除后易复发。

上皮样肉瘤:多见于青壮年四肢远端,尤其是手指屈侧、手掌、前臂和足部。表现为生长缓慢的隆起性触痛结节,常出现多发性溃疡性结及或环状斑块。可误诊为孢子丝菌病、鳞状细胞癌等。

组织细胞恶性肿瘤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发病多见。为全身性疾病,可表现为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减少。皮肤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斑块或结节,有的中心可破溃。

淋巴细胞恶性肿瘤

原发于皮肤的T细胞淋巴瘤、原发于皮肤的B细胞淋巴瘤

原发于皮肤的T细胞淋巴瘤,即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其简要鉴别诊断见表1

表1.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组织学分类

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原则

亲表皮性CTCL

(与斑块期MF相似或一致)

MF

特征性斑片和斑块

Paget病样网状细胞增生症

单发性斑块,通常见于肢端

淋巴瘤样丘疹病B型

复发性、自愈性丘疹性损害

侵袭性亲表皮性CD8+CTCL

浸润性斑块,通常为发疹性结节和肿块,伴溃疡

Sezary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红皮病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有时临床与组织学表现类似于MF

伴有弥漫性多性性细胞浸润的CTCL(CD30-)

(与肿瘤器MF相似或一致,少数CD30+细胞可存在)

肿瘤器MF

复发性斑片和斑块

未定类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

无前驱的或伴发的斑片和斑块

CD4+小/中等多形性CTCL

无前驱的或伴发的斑片和斑块

CD30+CTCL

淋巴瘤样丘疹病A型和C型

复发性自愈性丘疹和结节

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皮损一般为单发的或局限性结节或肿块;未见前驱或伴发的MF、淋巴瘤样丘疹病或其他类型的CTCL

累及皮肤的系统性ALCL

皮损发生前或同时伴发其他脏器的受累(除外单个区域性淋巴结受累),常为泛发性皮损

向大细胞转化的MF

有前驱的或伴发的斑片和斑块

伴有皮下脂肪受累的CTCL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浸润局限于皮下脂肪层,位于深部组织的结节和斑块,主要累及下肢和躯干

其他类型CTCL

真皮内浸润累及皮下组织

原发于皮肤的B细胞淋巴瘤,有如下亚型。

原发皮肤滤泡中心型淋巴瘤:肿瘤好发于头皮、前额和背部,为单发或群集的、粉红至深红色的丘疹、结节或斑块,溃疡少见。

原发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本病好发于四肢和躯干,上肢多于下肢,表现为局限的、反复发生的红到棕红色的丘疹、斑块和结节,少数可泛发,溃疡少见。

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皮损单发或为成串的红到红棕色的红斑、结节,主要局限于单侧小腿的远端,溃疡常见。

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他型:常表现为持续存在的、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片和斑块,好发于躯干和大腿,容易被误诊为脂膜炎或血管瘤。

B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临床常常表现为头颈部单发的、大的红色肿块,常伴系统症状。

需要强调的是,各种皮外的B细胞淋巴瘤(常为淋巴结内)和白血病也可累及皮肤。

肉瘤是属于恶性肿瘤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系源于成纤维细胞或组织细胞,起源于真皮缓慢生长的肿瘤,以后在斑块上发生多数结节,呈缓慢进行性,可使患者一般健康衰竭。该病呈局部侵袭,偶有广泛播散,但罕见转移。研究表明,瘤细胞表达Vim及CD34,电镜观察瘤细胞既有成纤维细胞的特征,又见有一些神经鞘膜细胞的特点,个别病例中发现含有黑素小体的树突细胞,提示肿瘤尚有可能起源于神经鞘膜细胞健康搜索。患者通常为中年人。该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多发于躯干及四肢,特别是近侧部,其分布在腹侧多于背侧,近心端多于远心端,少见于头面部及颈区及面部。掌跖不受累。10%~20%病人诉发病前曾有创伤史。病程缓慢进行性,开始为皮肤一硬性斑块,肤色褐或暗红色,皮面微凹似萎缩状,而瘤周围皮肤淡蓝红,以后出现淡红、暗红或紫蓝色单结节或大小不一的相邻性多结节生长,呈隆突性外观,大小自0.5~2cm,且可突然加速生长而表面破溃。少数瘤体见有点状色素,被称为色素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或Bednar瘤。恶性皮肤肿瘤

病类描述和医疗建议仅供医生参考。

恶性皮肤肿瘤是一种起源于表皮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的低度恶性肿瘤。其发病可能与过度日光曝晒有关,故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的面部,特别是鼻旁、眼周和颊部,开始为绿豆大光滑结节,逐渐发展扩大成环状,中央常溃破,并可破坏深层骨或软骨,造成鼻部或眼睑毁形,故又称浸蚀性溃疡,损害发展缓慢,很少转移。

2

1分类

恶性皮肤肿瘤常见皮肤恶性肿瘤

恶性皮肤肿瘤1、原位癌

年由鲍温(Bowen)氏首先报道,故又称鲍温氏病。是一种皮内鳞状细胞癌,属角化不良的癌前病变。临床表现:皮损初为浅褐色小斑片,以后逐渐长大,相互融合呈斑块状,常有灰黄或黑褐色厚痂,或表浅糜烂形成溃疡。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本病全身均可发生。组织病理:表皮角质增厚和角化不全,棘细胞增生,有大小形态不等异型细胞,胞核较大,染色不均,称为鲍温氏小体。

2、基底细胞癌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

是基底细胞恶性增殖所致,可能与日光及离子辐射损伤有关。临床表现:初为豆粒至扁豆大坚硬结节,表面有暗灰或黄褐色痂皮,癌组织潜伏其下。皮损继续发展形成溃疡,其特征是中央稍凹陷,周边略隆起呈堤状。指盖到硬币大小。多见于老年人,面部、鼻周围、眼眶周围多见。病程缓慢,一般不发生转移。组织病理:肿瘤来自基底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肿瘤与基质之间存有裂隙。

3、鳞状细胞癌又称棘细胞癌或表皮样癌。

常在放射治疗、梅毒、慢性溃疡、烧伤瘢痕、日光性角化病、皮角及肉芽肿等皮肤损害基础上发生。临床表现:初为豆粒大坚硬结节,多呈红色,表面粗糙,典型的呈烂菜花状,破溃后形成溃疡,有恶臭。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好发于头、面和颈部,易发生转移。组织病理:癌组织呈团块状或条索状,浸润真皮甚至皮下。

4、恶性黑色素瘤本病又称痣癌、黑素癌。

体表的黑痣或色素性母斑,经长期刺激、不彻底治疗及活体检查等可诱发本病。临床表现:皮损初为黑色扁平或稍隆起的斑块,以后迅速增大,呈大小不等的乳头瘤样黑色结节或菜花状,可破溃形成溃疡,有黑色渗液。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好发于足部,也可发生在其他部位。本病是一种极恶性癌。组织病理:癌细胞形态与痣细胞相似,但显著变异。有黑色素的梭形细胞,组成带状或巢穴形细胞团。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皮肤病(如着色性干皮病,瘢痕疙瘩、顽固性溃疡等)和物理化学性刺激(日光、紫外线、X射线,煤焦油等)有关。

2症状表现

1、肿块及溃疡这可能是恶性肿瘤最直接的表现。肿块可位于皮下或皮内,颜色可有皮肤色、淡红色、紫色、黑色等;质地既可坚硬如石,也可软如橡皮。溃疡一般是在肿块的基础上发生的。

2、瘙痒主要是指无原因的广泛、长期瘙痒,要警惕肿瘤的存在。有时局限性的瘙痒提示邻近部位的肿瘤。而所谓无原因是强调应该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皮肤瘙痒。

3、红斑红斑可界限不清或呈环状、水纹状、脑回块、年软状、花边状等各类奇异形态。红斑可固定也可游走,可局限于一处,亦可波及全身,表面可有鳞屑及渗液。

4、水疱水疱可以有不同的大小及形态,分布部位也各不相同。水疱是皮肤科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也可能是某些恶性肿瘤的征兆。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5、颜色改变患有恶性肿瘤时,皮肤有时会出现或深或浅的颜色异常,有时也可伴随皮肤的粗糙、肥厚。

6、紫癜、毛细血管扩张等血液、血管方面的异常也是可能的信号之一。

7、对于手、足、耳、鼻等摩擦及暴露部位突然出现的点、片状粗糙、肥厚皮肤损害也要保持警惕。中老年朋友如果发现有突然发生、生长迅速的"老年斑",也要注意恶性肿瘤的可能存在。

3治疗方法

恶性皮肤肿瘤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放射以及激光和冷冻外科,化学药物动脉灌注、局部注射及局部敷贴等方法。

另外,生物治疗也是一个可以尝试使用的方法。生物细胞免疫治疗是利用患者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首先将其放入GMP实验室进行特殊培养与增殖。然后再将其回输到患者体内,这些经过强化的免疫细胞可以有效清除癌细胞,抑制癌细胞再生。

生物细胞免疫可以很好地结合手术、放射、化疗等方法来治疗恶性皮肤肿瘤。可以有效巩固手术效果,减轻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目前生物细胞免疫治医院进行。

本病在中医临床中多属于“翻花”、石疔”、“黑疔”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皮肤癌是风毒燥热之邪久羁留恋,内耗阴血,夺精灼液,致肝血枯燥,肌肤失荣,肺气失调,皮毛不润,易招外邪,皮生恶疮。

验方偏方

①板兰根g,银花9g,连翘9g,皂刺9g。每日1剂,煎2次分眼。

疗效:按本方f台疗多例,疗效显著,1例服药2.5个月治愈。

②蟾酥软膏:蟾酥10g,溶于30ml清洗液中,加磺胺软膏40g,配成20%蟾酥软膏外敷,一般用药3天,癌组织开始脱落,约18天基本愈合。

偏方

①樟乳散:樟丹30g,乳香10g。研末以小麻油制成糊状,涂敷患处,每日1次。

②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30g。黄芪30g,蚤休15g,穿曲甲10g,甘草10g。水煎服,日服2次。

以上处方视病情而定。杜一生打造全国最大的皮肤病学习平台!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怎么治疗皮肤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长时间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