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王建祥教授进行开场致辞,王教授先是感谢被邀请参加此次会议,接着简单介绍了在线的各位专家教授以及线下的同道者。本次会议主要聚焦急性白血病,能够与诸位专家学者讨论交流,相信会有一定会非常精彩,取得丰满的成果。
第一位教授是王昭教授,来自首都医科医院,讲题为“一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引发的思考”。王教授以三例实际病例开场,案例1引发思考本病例AML与HLH的关系,AML是否诱发HLH?AML化疗期合并HLH?接着分享了HLH的分类,原发性HLH和继发性HLH。肿瘤作为继发性HLH的常见诱因之一,以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多见,尤其是淋巴瘤,肿瘤患者应警惕HLH。可以参考年版恶性肿瘤相关HLH专家共识,肿瘤相关HLH的主要形式,包括肿瘤治疗前“恶性肿瘤诱发HLH”,肿瘤治疗中“化疗期合并的HLH”。案例二和案例三分别得出淋巴瘤化疗期合并HLH、ALL诱发HLH的结论。年版成人恶性肿瘤相关HLH专家共识中,满足标准中的任何5个的患者都可以被认为有很高的可能性发生M-HLH.AML化疗期间出现发热、肝脾肿大、时间延长(超过化疗骨髓抑制时间)、肝功能异常,应警惕HLH并完善相关检查。并列举了AML化疗期间HLH的特点如AML化疗中HLH的发生率达9.3%,75%的HLH与感染有关等。年版成人恶性肿瘤相关HLH专家共识提出了相应的治疗策略和治疗方案,并对DEP方案治疗淋巴瘤相关HLH的疗效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恶性肿瘤与HLH既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恶性肿瘤、化疗和感染共同参与化疗期HLH的发生;恶性肿瘤相关HLH预后不良,需要选择巩固性治疗。
第二位教授是邱林教授,来自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讲题为“NGS指导下AML的预后分析及疗效评价”。邱教授主要从治疗前预后分析和治疗后疗效评价两个方面展开解读。他首先分析了AML预后的相关因素,包括疾病相关因素和患者相关因素。综合分析是AML患者预后分析的原则,其中年龄的影响作用很大,突变基因相关因素如数量、种类、位点、VAF对正常核型AML患者也有显著的影响。其中重点分析了突变基因位点和VAF值对AML患者预后的影响。治疗后疗效评价主要NGS检测MRD的优缺点,NGS检测MRD的技术进步两方面内容展开,其中还包括治疗后AML患者克隆演化模式,深度NGS检测AML患者移植前后MRD等内容。最后进行小结,NGS在白血病,精准医学个体化治疗的各个环节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期待更多的多中心临床实验结果和更精准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问世。
第三位教授是魏辉教授,来自中国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讲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医科院血研所白血病诊疗中心经验与体会”。近年来,AML的疗效不断提高,这是优化治疗方案,改善白血病生存的结果。他简单的介绍了诱导和巩固治疗,国内治疗的基本情况(HA、DA、HAD方案等,并对几种方案进行比较),后续进一步开展前瞻性研究。接着分享了诱导治疗的内容,血液学毒性,预防抗真菌治疗显著降低IFI发生和低静脉真菌药物的使用。巩固治疗上,使用中剂量和大剂量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大剂量也是常用方案。在巩固化疗期间,诱导治疗强调预防,分别从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进行介绍,最后展示了血研所近10年来的研究进展。AML疗效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目前,国际上有许多新药使用,国内强调提高诱导治疗的剂量。最后进行总结,诱导治疗剂量的提高可以提高AML的疗效,尤其是细胞遗传学中危组的疗效;结合遗传学和MRD可以对AML进行更好的分层治疗;支持治疗是白血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位教授是贡铁军教授,来自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讲题为“AML规范诊疗——指南到实”。贡教授主要从AML治疗发展概览、AML诱导治疗的规范化、AML巩固治疗的规范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讲解。他先是简单介绍了AML发病年龄、中国白血病的流行病学现状、AML治疗方案的发展,提出尽管AML患者的总生存逐渐提高,但5年OS仍不到50%。AML预后危险程度分层是个体化治疗的基础,AM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包括年龄≥60岁、此前有MDS或MPN病史等。对AML患者的临床和预后特点进行分析,达到CR疗程数与AML预后相关,获得CR的时间与OS有强的相关性。对成人AML患者获得早期治疗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及IDA剂量研究(国内多中心、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低中危组AML,建议采用含IDA10mg/m2的IA方案进行诱导治疗;高危组AML:建议采用含IDA10mg/m2的IA方案进行诱导治疗。PALG研究显示DAC方案相比于DA方案有更高的CR率和OS,IAC方案比IA方案有更高的缓解率和CR率。分层治疗是巩固治疗的重要理念,分为动态分层和静态分层,静态分层及基于MRD的动态分层体系,巩固治疗分层时要考虑前期的治疗方案。简单介绍了诱导治疗的生存及接受移植的疗效,以IA14诱导为例进行讲解。然后讲解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版中预后良好组、预后中等组、预后不良组的情况,最后进行总结: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早期治疗反应与长期预后相关;CR时MRD转阴越早,预后越好;年轻成人AML患者在巩固阶段,大剂量阿糖胞苷的应用成为标准方案,巩固治疗根据MRD情况动态分层;做到分层治疗,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
第五位是主鸿鹄教授,来自浙江大医院血液科,讲题为“成人T-ALL治疗的挑战和希望”。主教授以儿童ALL的疗效开场,引入国外成人T-ALL的疗效和治疗疗程,接着以浙一成人T-ALL数据进行讲解。以患者-这5年间的数据为例分析了ETP和Non-ETP化疗期间的生存状况,发现生存较差,开始反思规范化治疗的必要性。CR为何这么低?化疗组生存为何这么低?剂量不足是根本原因。那么该如何改进?标准剂量和疗程是关键。接着以分子遗传学和MRD两方面来分析寻找T-ALL的危险分层指标。以一具体病例为例,发现一旦复发后预后极差,那么复发后该怎么治疗?复发难治T-ALL的挽救方案该怎么选择?对CAG和Non-CAG方案比较,CAG方案缓解率和生存较高,中国6个中心回顾性数据显示CR率可达80%。年启动了前瞻性多中心单臂研究,一项评价CAG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型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淋巴母细胞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瞻、单臂、多中心、2期临床研究。最后,主教授对相关研究团队和单位进行致谢。
第六位是冯四洲教授,来自中国医院,讲题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冯教授首先给出EBMT例AMLABMT结果和例AML患者ABMT后CR2年以上患者生存率的数据,随后分享了以下内容:随机对照研究AMLCR1联合化疗与ASCT、AML-CR1患者APBSCT与同胞allo-HSCT疗效比较、IBMTRAML-CR1APBSCT与同胞同胞allo-HSCT疗效比较、AML患者AHSCT与无关供者全合及不全相合移植疗效比较、AML患者中危组与高危组疗效比较等内容。影响AHSCT疗效的相关因素有:AML细胞遗传学异常、移植前残留病状态、CR状态等。接着分析单变量、多变量影响疗效的因素,AHSCT对预后良好AML伴CEBP双突变的价值,AML患者不同的缓解后治疗OS与RR,比较Bu-Mel与Bu-Cy移植前处于分子缓解状态者疗效,最后进行总结:AHSCT是治疗AML有效替代手段;对于AML中低危组患者适合应用;AML移植前残留病状态是决定可否进行AHSCT治疗的关键因素。
第七位是陈苏宁教授,来自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CEBPA中心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讲题为“AML的精准治疗”。陈教授主要从几例病例进行讲解。病例1引出新亚类CEBPA双等位基因突变AML,从例AML患者NGS测序结果数据显示,CEBPA突变是AML常见突变之一。接着介绍了CEBPA突变首次报道,以及提出CEBPA突变为预后理想标志的过程。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牵头的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例AML患者中CEBPA突变在亚裔高于其他种族,尽管CEBPA+/CSF3R+复发率高,OS未受影响等结论。病例1患者预后良好组,复发率增高,患者目前已完成四个中高剂量阿糖胞苷巩固,每三月复查并维持。接着分析病例2患者被判断不属于预后良好组,2疗程化疗联合索拉非尼巩固后行女供父单倍型-HSCT,目前术后两年,无并发症、MRD。同样的对之后的几例患者进行详细讲解,最后得出结论:AML的精准诊疗建立于规范化诊疗的基础上;充分理解现有诊疗规范,充分挖掘、利用好常规和专科检测技术,合理应用新的分子诊断技术对于AML的精准诊疗有重要意义;合理解读、分析检测结果对于充分发挥其价值极为关键。
第八位是李剑教授,医院血液内科,讲题为“年轻AML的一线规范化治疗”,李教授从诊断/分层检测、诱导治疗、巩固治疗、MRD检测、新药以及未来模式5个方面展开解读。现如今年轻AML的一线治疗已经有了规范化的诊疗路径-NCCN-/ELN.利用3+7方案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类型,采取不同的诊疗方案进行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诊断,精确诊断一般不难,分别从形态学20%+POX染色、免疫分型方面进行,但要注意区分如AML-M0和ALL、双表型和克隆白血病等。对其进行充分的危险分层检测如染色体核型、突变基因NGS等。接着分享了诱导治疗-DA60-PUMCH数据、诱导治疗-IA14-PUMCH数据、诱导治疗/支持治疗时TPO的作用、巩固治疗-HDAraC的PUMCH实践等内容。MRD监测的意义在于,不论是初始、复发、不论哪个时间点(诱导后、巩固后等)、不论何种方法(流式、NGS等),MRD阴性都具有更好的DFS、更低的复发率、可能更好的OS.MRD检测靶点/方法选择的一般原则-S原则: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亚型、样品、标准化、研究验证。新药出现并在治疗中得到应用,一线治疗出现了未来模式。最后进行总结:精确的诊断和预后分层是提高年轻AML预后的关键;足量的诱导以及巩固治疗是提高年轻AML预后的基础;MRD技术以及新药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提高年轻AML预后。
下午的会议精彩纷呈,各位专家学者积极交流收获满满。最后王教授进行总结发言,本次会议聚焦急性白血病,不同的想法在这里汇聚,对急性白血病未来的发展和探索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此感谢大家的努力。直播入口、会议日程等更多会议内容
请长按或扫描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