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放过一个蛛丝马迹,任何一个细胞形态的改变都要认真对待!”
“你们要善于利用这些工具和设备,也要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从患者一大堆信息中抽丝剥茧,找出患者最终的诊断!这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方案的选择与预后。”
医院病理科主任万美珍,她总是反复对团队成员强调要严谨:
“我们好比是医生中的‘侦探’。他们是寻找破案的线索,而我们则是要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病理科主要作用就是对疾病做出诊断医院的某些工作人员,以为和检验科一样,只是专门检验“肿瘤”的部门。
其实,检验科不直接对疾病做出诊断,是通过操作各种仪器设备得出相应的数据,为临床医生诊断提供相应的依据,而病理科在要利用各种仪器设备、病理诊断工具基础上,还需要储备大量的病理知识甚至临床专业知识,为患者做出不仅仅是组织形态学上的诊断,甚至是分子学诊断。
万美珍不仅对团队成员要求高对自己更是如此早在十几年前,她就开始专研恶性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因为她为每个患者做出病理诊断后都会跟踪病人的治疗效果,她发现同样是恶性淋巴瘤,有的患者治疗效果好,有的却不尽人意。
她翻阅专业书籍、咨询专家教授、探索专科前沿,大胆研究发现病理诊断对淋巴瘤分型越细,提供给临床医生的诊断越精准,临床医师对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方案就有个性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就越好。
医院病理学诊断在她的带领下研究的越来越细,从组织细胞学诊断逐步发展到分子检测、遗传学诊断的更为微观的层面。
前些日子,万主任收到同事传给她的一张照片,照片里的女孩笑的灿烂,比她大9岁的哥哥为她过生日。“我记得这个男孩子,9岁的他不幸患上了恶性淋巴瘤,发现的时候已经是中晚期了,在外院接受化疗后效果不理想,医院继续治疗,她母亲已经做好了生二胎的准备。”万主任回忆道。
医院后,当时为他制定治疗方案是肿瘤内科老主任胡岳棣,就建议再做一次病理检查,通过穿刺活检组织以及一系列专业的流程,万美珍在光镜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反反复复端详着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在一个个类似雷同而又不完全相同的细胞形态下寻觅着蛛丝马迹,经过反复比对查找,最后诊断他是套细胞淋巴瘤。
正是这个病理诊断让他有重生的机会,胡岳棣为他制定了精准的治疗方案,如今他已经是一名大学生,和妹妹一起生活在阳光里。
万美珍
主任医师,病理科主任,毕业于苏州大学医疗系。
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市级巾帼文明岗岗长,医院学会超微与分子病理学专业委员会肺与纵隔学组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常州医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州市病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工作近30年,掌握各系统肿瘤病理诊断,尤其擅长消化系统、淋巴造血系统、肺癌和乳腺癌等病理诊断和肿瘤分子学病理学诊断。
来源:常州日报、医院
常州市医学会已开通“留言”功能!快来说两句吧?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