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虽然可以有慢性、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但也可以表现为其他系统受累或全身症状。临床上怀疑淋巴瘤时,可以做淋巴结或其他受累组织或器官的病理切片检查(活检)以确诊。淋巴瘤具有高度异质性,故治疗上也差别很大,不同病理类型和分期的淋巴瘤无论从治疗强度和预后上都存在很大差别。
一、流行病学
确诊常需进行支气管镜穿刺活检。原发性肺淋巴瘤占结外淋巴瘤的3.6%。
二、鉴别诊断
1、70%-80%是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可见淋巴上皮病变(14/14)。CD20和CD43的共同表达有助于鉴别淋巴组织增生。可发生淋巴转移,表现为CD5-、CD10-和bcl-2+。
2、最主要与结节性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进行鉴别。可见T和B淋巴细胞混合存在。淋巴上皮病变常见(6/10)。淋巴细胞表现为CD20+/CD43-或CD3+/CD43+。
3、套细胞淋巴瘤:CD5、cyclinD1和IgD阳性,但CD10、CD23和bcl-6阴性。
4、滤泡性淋巴瘤:CD10和bcl-6阳性但CD5阴性。
三、预后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淋巴瘤具有局限性,提示有良好的预后和治疗前景。
淋巴瘤的发病部位不一,临床表现多样,与其他肿瘤相比,诊断更为困难。最常需要鉴别的是良性疾病引起的淋巴结增生、肿大,此外,还需要与淋巴结转移癌相鉴别。此时的主要依据是病理诊断,也就是在显微镜下寻找恶性细胞。医生丰富的从医经验、高水平的望闻问切、视触叩听、精细的检查和化验,有助于提出正确的诊断方向、可能的疾病类型以及适宜的诊断手段,但都不能替代病理诊断。
由此可以看出,病理诊断是淋巴瘤,也是所有恶性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不管病灶的深浅、位置、大小、形状、硬度如何,必须进行病理活检才能诊断或排除淋巴瘤。浅表淋巴结可以行切除活检,深部病灶则需要在B超或CT引导下行粗针穿刺活检。胃肠道、鼻咽部、呼吸道病灶可以行内镜检查并取组织活检,胸腔或盆、腹腔病灶可以行胸、腹腔镜检查和活检,必要时可能需要开腹、开胸探查取病理组织。虽然比较麻烦,但对于确诊淋巴瘤是不可缺少的。即便过去曾经患过淋巴瘤,再次出现淋巴结肿大,考虑复发时也要尽量再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一方面是为了明确淋巴瘤是否复发,另一方面是因为某些淋巴瘤类型可能会发生病理转化,转变为其他类型的淋巴瘤,治疗和预后往往也会随之而变。
加入QQ群,与更多病理朋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