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型淋巴细胞和异常淋巴细胞的定义?
血液学标准委员会(ICSH)对不典型淋巴细胞建议分为两类描述:用反应性淋巴细胞来描述良性病因引起的淋巴细胞变化,用异常淋巴细胞来描述怀疑恶性和单克隆性病因引起的淋巴细胞变化。欧洲白血病网(ELN)形态学工作组则将其分为三类:1、不典型淋巴细胞,疑为反应性,2、不典型淋巴细胞,疑为肿瘤性,3、不典型淋巴细胞,性质不确定。
国内异型淋巴细胞的概念在广义上相当于ICSH的"Reactivelymphocytes”,ELN的"atypicallymphocyte,suspectreactive"。异常淋巴细胞相当于ICSH推荐的"Abnormallymphocytes",ELN的“atypicallymphocyte,suspectneoplastic”。异型淋巴细胞的概念?
在病毒或原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病、应激状态、过敏原刺激状态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学上的变化,其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等改变,形态与正常淋巴细胞出现明显不同。这些形态的淋巴细胞被称为异型淋巴细胞(atypicallymphoccyte),现在更趋向于称为反应性淋巴细胞(reactivelymphocyte),也有文献叫virocyte细胞(病毒细胞)。
传统形态学上根据其形态特征分为三型:I型-泡沫型或浆细胞型;II型-不规则型或单核细胞样型;III型-幼稚型或幼淋巴细胞样型。
外周血异型淋巴主要是T淋巴细胞,约占83%-96%,B淋巴细胞极少,仅占4%-7%。正常人外周血中偶见异型淋巴细胞(0-2%),异型淋巴细胞5%即有临床意义,10%甚至20%时更有诊断意义。
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描述?
《WS/T-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附录A对异型淋巴细胞形态的描述如下:
1、细胞大小为10~25μm。
2、细胞核与细胞浆比率为3:1~1:2。
3、细胞形态各异,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
4、细胞核形态各异,呈圆形,卵圆形,凹陷形,折叠形,裂隙形或分叶形。
5、核染色质可以细致、中度致密或粗颗粒;副染色质无或少量。
6、核仁无或多个;大小和染色性各异。
7、细胞浆中等至大量;染灰色、淡蓝色或深蓝色;可见细胞边缘染色深,核周淡染;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常有核周淡染区或核窝;有时可见细小嗜天青颗粒;偶见空泡。
异型淋巴细胞的识别?
异型淋巴细胞-幼稚型
单独一个较难判断,其胞质较多、较深蓝,胞核规则,染色质较细(但感觉比一般幼稚细胞粗了些),核质比也较大,所以两者可能均有。这就需结合涂片周围细胞情况,如异淋多见就将它归异淋,如原始及幼稚细胞多见就归幼稚细胞。实际上该细胞是幼稚细胞型异淋。
异型淋巴细胞
其胞体大,胞核大、类圆形,染色质介于幼稚细胞与成熟细胞之间,胞质较蓝,边缘深蓝色,故为异型淋巴细胞。其背景的黑色颗粒为染色导致的杂质堆积。
异型淋巴细胞-浆细胞型
其胞体较大、胞质多且深蓝色,胞核类圆形且偏位。这个细胞与浆细胞较难划分,后者胞核更小、染色质更致密。
异型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左)、淋巴细胞(右):左边细胞胞体大,胞质多且深蓝、有核旁淡染区,胞核类椭圆形,染色质偏细,似有核仁。右边细胞胞核椭圆形,染色质较致密,胞质较多,清澈淡蓝色,胞质中可有少许颗粒,为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型
其胞体及胞核大,染色质粗,呈块状,胞质多且深蓝色。单核细胞的染色质疏松些,染色质结块往往没这么明显,胞质也常没这么深蓝。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1、正常人外周血液偶见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湿疹等病毒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另外,巨细胞病毒、HIV、β-链球菌、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感染和接种疫苗,也可引起外周血液异性淋巴细胞增多。
2、感染甲型流感病毒患者,异淋升幅一般在5%~10%;感染EB病毒和人巨细胞病毒的患者异淋的增高幅度比其它病毒要高,当异淋大于10%以上对于诊断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提供重要依据,异淋比值越高诊断IM越有价值。
异常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除WBC增高外,多伴有贫血和PLT减低,血片中可见数量不等原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二、B淋巴细胞慢性增殖性疾病: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巨球蛋白血症等其它临床特征:多好发于中老年人,起病隐匿,进展较慢,可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多数呈惰性病程、可向侵袭性淋巴瘤转化、治疗后可缓解,但难以治愈;形态学:以小到中等大小的成熟淋巴细胞为主,部分可见核仁。三、侵袭性淋巴瘤白血病:如弥漫大B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侵袭性NK/T淋巴瘤等,多好发于中老年人,起病急,进展较快,可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细胞形态特点为多变。异常/异型淋巴细胞案例分析
案例一
1、患儿,女,6岁,发热7天,可达39℃,一般情况良好,无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2、外院血常规提示:白细胞高,淋巴细胞比例约80%(患儿家属口述,具体报告不详)。扁桃体红肿、增大。临床考虑化脓性扁桃体炎,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
3、我院血常规:白细胞,19.44×/L,血红蛋白,g/L,血小板,×/L,仪器不分类白细胞。制作血涂片复检。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占15%。如图A至E所示。
4、治疗诊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增多主要与病毒感染有关,因此考虑患儿血片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可能提示病毒感染,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可能与合并病毒感染而病程延长有关。临床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加入抗病毒药物治疗。一个星期后温度恢复正常。
案例二
患者吴某,女,66岁,因“左侧腰部酸胀3月,发现颈部结节10余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桥本甲状腺炎史,有手术史年行胆囊切除术。
1、体温36.8℃,双侧颈部淋巴结明显肿大,质软,无压痛,活动性可。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腰部酸胀,体检B超声提示脾大。血常规见白细胞稍高,未予特殊治疗,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盗汗,无发热、无消瘦,无咳嗽咳痰,患者未予重视。
2、10余天前患者自扪双侧颈部多个结节,质软、无压痛、活动度好。-01-22患者再次出现大汗淋漓,医院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42.31*10^9/L,淋巴细胞计数:36.0*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85.2%。右侧颈部淋巴结超声描述:右侧颈部III区见数个低回声,较大约30+9mm,界尚清。右侧颈部淋巴结穿刺病理提示,淋巴组织高度增生。
3、现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血常规WBC46*10^9/L,HBGg/L,,血小板正常。分类淋巴细胞明显增高,生化检查LDH增高,转氨酶略偏高,总蛋白/白蛋白减低。平素身体健康。辅助检查:-01-28入院前胸部CT平扫示:纵隔及两侧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脾大。肝脏囊肿。
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分类淋巴细胞明显增高,符合LPD的血常规表现。生化检查有LDH增高,转氨酶略偏高,低蛋白,提示肝功异常,与LPD疾病进展有关。
1、细胞形态分析:前三幅图为外周血细胞形态,易见幼淋巴细胞,余细胞形态同骨髓,但<55%,无法诊断PLL。骨髓有核细胞明显活跃,淋巴细胞明显增高,其胞体大小不等,以小淋巴细胞为主,可见一类大淋巴细胞,胞体略偏大,胞浆偏多,核椭圆,可见切迹,凹陷,染色质较成熟淋巴略偏细,厚实感,核仁可见或隐约。且可见淋巴细胞呈聚集分布2、考虑LPD;建议免疫分型、染色体检查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常规染色体示正常核型。此报告该患者基本排除MCL。
CD5+CD10-成熟B淋巴细胞淋巴瘤。此免疫分型报告说明该患者不是CLL、MCL、HCL、HCL-V、FL和MZL和WM。其实就是B-LPD。更排除了B-ALL,因此该患者为成熟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小结
1、异淋的出现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排除的主要是急淋和伯基特淋巴瘤;
2、中老年出现异淋样改变,更多的是要排除淋巴瘤;
3、高核浆比例的大淋巴细胞是淋巴瘤细胞的可能性大;
4、胞体巨大的淋巴细胞伴核畸形是瘤细胞的可能性大;
5、异淋计数只计浆细胞样、单核细胞样和幼稚淋巴细胞样,激活细胞不计,避免异淋计数忽高忽低;异淋一般比例≥5%,至少两型;
6、如果仅见单一一种形态的“异淋”时就要格外小心,很可能是肿瘤性的淋巴细胞;
7、异型淋巴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胞体增大和胞质丰富与嗜碱性。同时胞核增大、染色质细疏,但又不同于肿瘤性原幼淋巴细胞的染色质。淋巴瘤细胞虽说形态千变万化,但大体的基本特征还是存在,如高核浆比例、胞体巨大伴核畸形,核仁明显等。
7、定不了性的淋巴细胞就报异型淋巴细胞(或不典型性淋巴细胞,性质不确定),请结合临床观察;
8、有时异淋比例会持续增高数月,与临床表现不吻合。
END
文案:康敏荣
排版:刘琳
审核:闫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