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是判断身体健康状况的常用方法,而现在越来越多人的体检报告上出现“息肉”两个字,肠息肉、胆囊息肉、宫颈息肉……上到鼻腔,下到直肠都有息肉出现。
作为与癌症相关的指标,息肉仿佛是一颗“定时炸弹”,让不少人内心纠结,到底会不会癌变,要不要治疗?
采访权威专家,告诉你最凶险的息肉长什么样,并教你如何应对不同的息肉。
受访专家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秘书长、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思德
医院肿瘤内科主任王东林
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周丁华
息肉到底是什么?
息肉就是指人体黏膜表面上长出的多余赘生物,多由局部黏膜组织增生而成。它是一种良性肿瘤,上到鼻腔、声带,下至直肠、宫颈,均可有息肉出现。
息肉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与人种有关,比如中国、日本等亚洲人群就高于欧美人群。
此外,也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有关,比如大量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食物,长期饮酒、常食辛辣刺激食物等。
整体来看,息肉和癌是“近亲”,但不同息肉的癌变几率不同,应当区别对待。
肠息肉
肠息肉就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肠息肉很常见,做肠镜的人群中,大约15%会发现息肉。
其中这种“站”不起来的息肉最为凶险:
刘思德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普通息肉像蘑菇一样长在肠壁上,有一个蒂与肠壁相连,比较容易发现和切除。而平坦型息肉像地毯一样“趴”在肠壁上,难以发现,在内镜下极易漏诊,也不好切除。
直径超过1厘米的平坦型息肉被称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其癌变速度跟一般息肉不同,即使是良性病变,随访资料显示,最快3年左右也会发展成进展期大肠癌。
当然息肉是否癌变还与年龄、数量和大小有关:
单个、两个息肉癌变概率不高;
1厘米以下的肠息肉癌变率为1%~3%;
1~2厘米的为20%;
2厘米以上的高达50%。
多数肠息肉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一旦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便秘甚至肠梗阻等症状,医院做肠镜检查。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生长在胆囊黏膜上的一个赘生物,好比皮肤上长的“瘊子”。大多数胆囊息肉既没有症状也不会影响胆囊功能,发生癌变的几率也很小。
往往息肉越大(大于1厘米),恶变的可能性越大。且绝大多数为多发,通常无肿瘤倾向,不会恶变,但是有可能诱发胆囊结石或并发慢性胆囊炎。
目前医学公认胆囊息肉病人无需口服药物,只要具备以下任何一条,须尽快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有右上腹痛、上腹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息肉大于1厘米;
超声检查怀疑胆囊恶性肿瘤;
息肉基底较宽;
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
短期内息肉直径增长迅速;
胆囊颈部息肉,影响胆囊排空;
年龄大于50岁。
宫颈息肉
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长期刺激的结果,大多为良性,无明显症状,少部分患者会有与月经类似的出血症状。
如果在孕期发现宫颈息肉,息肉会慢慢长大出血,影响孕期健康。
一般来说,息肉较小时可先药物消炎治疗;如果超过黄豆粒大小,可进行微创手术切除并做病理检查,确认是否恶性。
鼻息肉
鼻息肉患者常有鼻塞感,如果息肉持续长大,鼻塞感会加重。
当息肉阻塞咽鼓管,可导致耳鸣、听力减退,还可引起打鼾、鼻窦炎、慢性咽炎等耳鼻咽喉并发症,最严重的后果是引发癌变。
因此,鼻息肉患者一旦出现鼻塞感加重症状,医院做鼻窥镜检查,如果息肉较大、症状较重,则要手术治疗,并做活检明确诊断。
声带息肉
声带息肉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长期发声不当、长期不良刺激或慢性炎症有关,主要表现为声嘶。
嘶哑程度因息肉大小和部位不同而异,轻者仅有轻微声音改变,重者嘶哑明显,甚至发声困难,如息肉较大阻塞喉腔,可引起呼吸困难。
声带息肉有突发癌变的可能,且癌变时,患者常无不适感,会不知不觉进展为癌。
因此,一旦出现声音嘶哑、喉部异物感、咽喉干痒疼痛,医院明确诊断,必要时可在医生建议下手术摘除。
发现这样的“病块”,及早诊疗,清除隐患,才是最佳选择!
胃息肉:要积极治疗
胃息肉多在胃镜检查时发现。胃息肉有恶变的“潜能”,要积极地进行治疗,减少胃癌的发生。
建议:
对于直径<0.5厘米的胃息肉,少于两个可直接活检钳摘除;
对于直径<2厘米的胃息肉,需要切下来送病理科鉴别病理分型;
对于直径>2厘米的息肉,由于手术创面较大,常需要住院治疗。
肠息肉:发现应尽早治疗
大肠癌是一个“缓慢过程”,即从小息肉→大息肉→不典型增生→癌,整个过程可能持续1~2年。
一般来说,单个、两个息肉癌变概率不高,但数量越多,癌变机会越高;息肉越大癌变率也越高。
1厘米以下的息肉癌变率为1%~3%;1厘米~2厘米的息肉,癌变率为20%;2厘米以上的息肉癌变率则为50%。
建议:
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恶化成大肠癌。
45岁以上、经常无缘无故拉肚子的最好每年做个肠镜,怀疑有息肉癌变者应3~6个月复查一次肠镜。
胆囊息肉:>1厘米要高度重视
一般来说,胆囊息肉直径在0.1厘米或0.2厘米以下,患者不必恐慌,每一两年内做一次B超检查即可。但如果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那就有高度癌变的风险了。
建议:
胆囊息肉直径>1厘米,尤其是年龄50岁以上的,必须尽快进行手术切除胆囊,以防癌变。
宫颈息肉
宫颈息肉多在妇科检查时发现,绝大多数宫颈息肉都是良性病变,但也有可能癌变。
建议:
年龄超过45岁,尤其更年期前后患有宫颈息肉的女性,应及时摘除息肉,将息肉送病理检查,如有恶变征象,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甲状腺结节
调查显示,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高达18.6%,其中有5%~15%为恶性,即甲状腺癌。一般结节直径>1厘米时就能用手摸到,这也是初步检查甲状腺最简单的方法。
建议:
结节直径<1厘米,原则上不用怕不用管,只有少数需要做甲状腺细针穿刺;
结节直径在1~4厘米,那就必须做穿刺检查;
结节直径>4厘米,需尽快手术治疗。
肺结节
随着低剂量螺旋CT的应用,肺小结节的检出率逐步提高,大约40%左右的受检人查出患有肺小结节。但是96.4%的肺结节都是良性结节。但随着结节的增大,恶变率就会显著增加。
建议:
结节直径<0.5厘米的多为良性,结节直径>0.8厘米的要小心。
每年检查一次低剂量螺旋CT,是肺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正确方法。
乳腺结节
患者通常都是发现乳腺内有结节时才来就诊,如果结节没有痛感,一定要小心!
建议:
发现乳腺结节,应先做超声、钼靶或核磁等检查,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怀疑恶性,尽早手术切除。
淋巴结肿大
感冒发烧、牙龈炎、咽喉炎后都可能会淋巴结肿大。但注意:淋巴结肿大,但是不痛,这不是小事!恶性淋巴瘤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淋巴结无痛性肿大。更可怕的是,淋巴瘤在我国发病率上升速度惊人。
建议:
淋巴结肿大,不痛,伴有长期不规则发热,应尽快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与筛查。
我叫“息肉”葛森疗法咖啡灌肠研究中心1周前
我的名字叫息肉,其实我就是块多余的“肉”,或叫赘生的“肉”,在你的体内空腔脏器由黏膜覆盖的内表面上,从鼻腔、声带、胃肠、胆囊到子宫、膀胱,都是我喜欢生长的地方。
医生就按我们生长的部位给我们命名,譬如“鼻息肉”、“胃息肉”、“直肠息肉”、“膀胱息肉”等等。如果某一部位长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就叫“多发性息肉”。
一
我长得很慢,藏得很深
一般来说,我生长的速度比较缓慢,也很隐蔽,不会轻易暴露自己。
我们当中最易暴露自己的是声带息肉,它小如芝麻或绿豆大小时就让人声音嘶哑,而被及早查出;
鼻腔的息肉长到豌豆大小时才会出现鼻塞、鼻衄等症状而被医生看到;
小儿的直肠息肉,因为易出血而从肛门脱出而露出“马脚”;
胃体上的息肉却可以长得很大而患者毫无感觉;
最阴险的是大肠息肉,经常多发分布,平时隐蔽生长,到时“摇身一变”就可成为结肠癌,只不过我的表面很脆弱,容易出血,病人发现血便就会去看医生,我这狐狸尾巴也就藏不住了,但是病人的病情往往也已经不轻了。
所以千万不要等到有症状了才想起我!
二
我真是癌的近亲
您看,我惹的麻烦还真不少吧。这还不算什么,人们最怕的还是我的癌变,因为癌变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一旦出现症状被发现,就很有可能已成晚期癌症,有了广泛的转移,这时医生对我也束手无策了。
说我是癌症的近亲,恰如其分。
但我们所有家族成员并非都会变癌,在这我可以向你透露一些其中的奥秘。比如,95%的大肠癌就是我们长大之后的样子!
三
并不是每个息肉都会癌变
因为恶性的毕竟占极少数,良性的占绝大多数,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对生命的威胁,即使癌变,也要经过较长时间。
1.短期内生长迅速的息肉往往凶多吉少,应警惕其癌变,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应将其当作恶性来看待;
2.组织学属于腺瘤型的息肉易癌变,属炎症型的则恶变较少;
3.体积较小、带蒂的息肉,多属于良性,且不易癌变,患者不必紧张害怕。但宽基广蒂的息肉常难平安,容易癌变。
4.某些有遗传倾向的息肉,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等容易癌变;
5.多发性息肉癌变的几率增加,如一个息肉的癌变率为1%,那么生长了个息肉,癌变可能就接近%。
四
其实我最怕你们检查
自从人们知道我们与癌症攀上了“亲戚”,人们对我们息肉的警觉性就越来越高了,动不动就用鼻镜、喉镜、膀胱镜、食道镜、胃镜、胆道镜、结肠镜等窥视我们的存在,把我们当成癌前病变加以及时彻底处理,使我们威胁患者生命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我成为癌的时间要5-15年,在这段时间内如果你能发现我,切除我,我就再也没有机会癌变了。
大约在你40岁后,我就可能长成癌了,所以,你要在我长大之前发现我,在40岁前做检查。
这么长的时间内,你都不去找到我,那么,我就能顺利地长成一个癌瘤了。
五
切除我很简单
既然我与癌症攀上了“亲戚”,那么你们就不能等闲视之,应该把我作为一种癌前的疾病来看待,应及时手术,以免“夜长梦多”,发展成为癌症。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已能够在内窥镜下用圈套器割除,或以电灼、激光来治疗,安全、有效、病人痛苦小,不再需要剖胸、剖腹,甚至不需要住院。
但对于那些范围较广,体积较大的,在内窥镜下切除有困难,仍需手术治疗,以“一时之苦”来换取“长治久安”。
六
我会死灰复燃,你要定期复查
我的生命力极其旺盛,虽然你切除了我,但是你的生活习惯没变,你的体内环境没变,适合我生长的土壤还在,我还会生根发芽,死灰复燃!
所以,你即使切了我,还要定期复查:
以结直肠息肉为例:
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
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比欧美要短,建议在1~3年内;
对有下列情况时建议短期在3~6月内复查一次肠镜:
(1)肠道准备欠佳,未能达到高质量肠道准备;
(2)肠镜检查未能到达回盲部,未能完成检查;
(3)结肠癌术前因肠管狭窄未能全结肠检查;
(4)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
(5)大于1cm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
(6)大于1cm绒毛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
(7)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不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时。
癌症、肿瘤并不是一瞬间长大的,它也是由小的“病块”开始的,而一些常见的息肉、结节,很有可能就是癌症的前兆。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