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谁还没熬过夜,熬夜打游戏、熬夜看小说、熬夜追电视剧等等,但是熬夜经常熬夜往往会有很多危害,熬夜会致癌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早在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经把「熬夜倒班」定义为2A类致癌因素,和大家熟悉的红肉、滚烫饮品等因素属于同一个类别。
当年有8个大规模研究生物钟和患癌概率的研究,其中6个都发现不规律作息会增加患癌风险。
比如有两项大规模的独立研究都发现,经常需要值夜班的护士,得乳腺癌的概率比普通人群更高。另一项研究发现,经常需要倒时差的空姐,得乳腺癌概率也有所提高。除此之外,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
目前发现,经常熬夜能增加风险的癌症类型包括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肝癌,白血病,淋巴瘤,卵巢癌……几乎涵盖了所有癌症类型。
不仅如此,还有研究发现,生物钟紊乱不仅增加患癌概率,还会让癌症变得更恶劣,耐药性更强,患者寿命更短。
昼夜节律紊乱是如何致癌?
早在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经把“熬夜倒班”定义为2A级致癌因素,但其真正致癌机制还未明确,主要包括激素、生物钟基因两大学说。
褪黑素
褪黑素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参与睡眠调节、免疫调节、生殖循环、癌症发生发展、抗氧化等。
褪黑素能够作用于雌激素系统抑制卵巢雌激素的分泌,当褪黑素减少时雌激素分泌增加,所以夜间光暴露特别容易引起激素相关性癌症如乳腺癌的发生。
夜间倒班工作等现代工作方式需要夜晚暴露于人工光源下,照射在视网膜上的光线影响了正常的神经内分泌节律,抑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使褪黑素调节近日节律和抗癌的作用减弱、癌症发病危险性增加。
而人体内能抑制肿瘤产生的褪黑激素一般在夜间分泌,灯光会抑制褪黑激素分泌。科学家相信,褪黑激素水平过低会增加癌症发病风险。
生物钟基因
昼夜节律是由一架“中央时钟”协调的,这样人们的身体系统才能和谐运转。
在哺乳动物中,昼夜节律起搏器即内源性节律定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CN)。SCN通过多种神经投射通路或激素调节控制外周组织的节律。
昼夜节律主要受转录-翻译反馈环路中的几个核心节律基因调控,包括正性调控因子:神经元PAS域蛋白2(NPAS2)、脑和肌肉组织芳香烃受体核转运蛋白的类似蛋白1(Bmal1)及昼夜节律运动输出周期故障(Clock);负性调控因子:隐花色素基因1-2(CRY1-2)、周期基因1-3(Per1-3)及调制器基因酪蛋白激酶1,E(Csnk1E)。
研究证实,生物钟基因主要通过调控肿瘤抑制基因、细胞周期基因、基因编码半胱天冬酶及转录因子等基因的作用,参与调控比如DNA损伤修复应答、细胞增殖和凋亡等肿瘤发生相关通路,很多研究结论已在动物模型得到证实。
生物钟基因可能影响肿瘤的易感性及抗癌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
面对不得已的熬夜,有什么补救方法?
1.尽量避免“黑白颠倒”的生活,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2.夜班前保证充足睡眠,夜班后保障补觉的时间及质量,尽可能创造安静、黑暗的环境。切莫夜班后继续白天工作。
3.有专家建议,为了让身体有一个适应过程,可按照先上白班,再上小夜班,最后上大夜班。
年如此重磅,备受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