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学术高峰论坛 http://pf.39.net/bdfyy/bdflx/180503/6210224.html

编者按

癌症是严重威胁我省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为普及肿瘤疾病防治常识,提高人民群众的肿瘤防治意识,特开辟“肿瘤防治名家谈”栏目,约请我院知名专家撰写文章,以飨广大读者。

今天刊发第七篇,由肿瘤内科副主任马智勇带来的《戒烟是预防肺癌的开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和长寿逐渐成为大家追求的目标,而被称为人类“第一杀手”的恶性肿瘤已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拦路虎”。肺癌的发病率连年高居恶性肿瘤第一位。我国肺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占全部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17.1%和21.7%。肺癌防治已成为我国癌症防治的重中之重。

如何预防肺癌?

“防患于未然”对于恶性肿瘤尤为重要。戒烟和控制空气污染是我国目前肺癌一级预防中最重要的措施。

吸烟与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80%~90%的肺癌与吸烟相关,吸二手烟的人患肺癌的风险增加20%~30%,其中小细胞肺癌约有95%归因于吸烟。吸烟开始时年龄越小、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患肺癌的风险越高。

烹饪油烟与肺癌的发生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在通风系统差、燃烧效能极低的炊具上做饭,对健康造成的损害相当于每天吸两包烟;烹饪时油温过高,会导致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

工业污染,特别是工业废气也是肺癌的高危因素。肺癌的发生与环境和职业接触相关,其中吸烟者的危险性尤为显著。氯甲基甲醚、有机砷、铬、镍等致癌物质暴露也会增加肺癌的发生。

戒烟后,随着戒烟年数的增加,肺癌发生的危险性会有所下降。戒烟1~3年,肺癌发病率可下降10%;戒烟6年后,肺癌发病率可下降50%;戒烟10年后,肺癌发病率可下降80%;戒烟15年后,患肺癌的可能性几乎等同于不吸烟的人。

此外,多蒸煮、少煎炸的烹饪方法有助于预防肺癌。

控制空气污染是肺癌预防的另一项重要措施。

减少职业暴露是预防肺癌的措施之一。选择符合标准的汽油,选用环保型室内装修材料,改善室内的通风环境,降低室内有毒物质的浓度,在雾霾天做好防护措施等,这些都对预防肺癌有帮助。

如何早期发现肺癌?

众所周知,肿瘤在确诊时的分期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然而,大部分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已到晚期,5年生存率仅为10%~15%。早期发现对延长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十分重要。

早期肺癌,特别是周围性肺癌往往无任何症状,大多在做胸片或胸部CT检查时才被发现。随着肿瘤的进展,可出现不同的症状。临床常见的症状有咳嗽、血痰、胸痛、发热和胸闷等,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肿块在较大的支气管中长大后,常出现刺激性咳嗽。当肿块继续长大阻塞支气管,继发肺部感染、发热,出现痰量增多及脓性痰液。血痰常见于中心型肺癌,通常表现为痰中带血丝,或者断断续续出现少量咯血,大量咯血则很少见。

与其他肺部疾病相比,肺癌的症状没有太大的特异性,凡超过两周经治不愈的呼吸道症状,尤其是血痰、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发生改变,要警惕肺癌的可能性,医院就诊,做胸部平片或胸部CT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由于肺癌起病隐匿,早期没有典型症状,不进行有针对性的体检筛查,一般难以及时发现。

肺癌如何早期发现?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是早期发现肺癌的有效方法。年,美国对名重度吸烟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评估采用胸部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的获益和风险。结果显示,与胸片相比,经过低剂量螺旋CT筛查的、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肺癌相关病死率降低了20%。国际学术组织提出建议,在高危人群中开展低剂量螺旋CT筛查,并制定了相应的肺癌筛查指南。

年,我国制定了《中国肺癌低剂量螺旋CT筛查指南(版)》,推荐对高危人群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螺旋CT分辨率非常高,小于4毫米的结节也能够发现,而且低剂量螺旋CT的扫描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常规CT,基本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伤害。

目前,我国最新的《中国肺癌低剂量螺旋CT筛查指南(版)》定义的高危人群为:年龄为50~74岁的吸烟者,每年吸烟20包以上;如果已经戒烟,则戒烟时间不超过5年。

年美国定义的高危人群为年龄50岁以上,每年吸烟20包以上,包括氡气暴露史、职业暴露史、恶性肿瘤病史、一级亲属肺癌家族史、肺纤维化病史等任何一种危险因素。

因此,对于吸烟、年龄50岁以上及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来说,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这对筛查早期肺癌十分重要。

如果筛查时发现了肺结节,这时候就要咨询肿瘤科医师了,判断肺结节的良性恶性、是否治疗、定期复查等问题。如果确定为早期肺癌,及时进行局部干预,基本上可以治愈。

作为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肺癌防治任重道远。对于肺癌高危人群来说,戒烟和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这是降低肺癌死亡风险的有效方法。

专家简介

马智勇主任医师

医院内科副主任,省肺癌诊疗中心主任,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的个体化治疗。发表论文近40篇,参编专著4部,获科技成果奖4项。

审核:庞红卫

作者:马智勇

编辑:李惠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