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年会淋巴瘤专场暨POST-ASCO/POST-LUGANO淋巴瘤会议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专场会议由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CSWOG)承办,由林桐榆、朱军、石远凯、马军、高子芬教授担任主席。会议邀请国内外淋巴瘤领域数十位知名专家学者“助阵”,解读刚刚结束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5月29日~6月1日,美国芝加哥)、国际恶性淋巴瘤会议[ICML,6月17~20日,瑞士卢加诺(Lugano)]以及欧洲血液学会年会(EHA,6月11~14日,奥地利维也纳)上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相关临床研究成果,着眼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对淋巴瘤的诊断、治疗、研究,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评述。

1

高危DLBCL:诊治瓶颈与对策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异质性非常强的疾病。“每一例DLBCL患者均是独特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林桐榆教授在报告伊始就指出,实现DLBCL的个体化治疗是真正的、甚至“超越了”的精准治疗。

DLBCL按基因表达至少可分出GCB和ABC两种亚型,而按免疫组化进行分型指导临床治疗误差较大。尽管从基因到分子乃至临床各层面都进行了研究尝试,当前仍无法非常高效地区分DLBCL患者,以给予更精准、个体化的疾病处理。

对于DLBCL的治疗,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仍是目前的标准方案。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高危患者的疗效?林桐榆教授着重探讨了“加强诱导治疗”这一策略。

①年轻患者(尤其是GCB亚型)的治疗调整策略。

林桐榆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30个中心参与的“提高剂量强度改善DLBCL治疗效果的前瞻性Ⅲ期随机临床研究”,纳入例初治DLBCL患者,结果发现R-CHOP14组与R-CHOP21组的疗效相似,这与既往欧洲研究结果类似。而LNH03-2B研究显示,与标准的R-CHOP相比,R-ACVBP(利妥昔单抗、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地辛、博来霉素、泼尼松)显著改善了年轻低中危患者的生存率。同时,针对双重打击淋巴瘤(DHL),目前R-EPOCH(利妥昔单抗、多柔比星、长春新碱、依托泊苷)、R-CODOXM(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甲氨蝶呤)等是较好的治疗方案。

②在老年患者,SEXIE-R-CHOP研究证实,利妥昔单抗剂量提高至mg/m2可能会改善老年男性患者的生存。

③在诱导治疗中,是否有其他靶向药物可以挑战利妥昔单抗的地位?新的CD20、CD19、CD22和CD79抗体正在临床研究中,有可能进一步提高高危DLBCL的疗效。

④如何在R-CHOP方案中增加新的靶向药物?

以ABC亚型的DLBCL为例,bortezomib、enzastaurin、everolimus、ibrutinib、idelalisib、lenalidomide等多种药物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其他类型DLBCL中,CD30阳性亚型患者在R-CHOP基础上增加brentuximabvedotin、ALK阳性亚型患者给予克唑替尼,有可能提高相关亚型的疗效。同时,PD-1、PD-L1单抗在高危患者中的治疗值得探索。

林桐榆教授将未来DLBCL可能的治疗策略概括为,初治DLBCL患者至少应分为ABC型、GCB型、DHL型和其他亚型,分别对应接受X-RCHOP、Y-RCHOP、高强度化疗方案+靶向以及Z-RCHOP(X、Y、Z分别代表不同的治疗),在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R)后可再探索巩固维持治疗。

2

HL:现状与进展

医院王华庆教授从以下3个层面探讨了HL的治疗策略。

早期预后良好患者

德国GHSGHD10研究探讨了在早期预后良好的患者中减少化疗疗程[ABVD(多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新碱、达卡巴嗪)从4疗程减至2疗程]和(或)降低放疗剂量(从30Gy减至20Gy)是否可行。结果显示,治疗策略的调整对患者总生存(OS)并无显著影响,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减轻会使患者获益。

早期预后不良患者

对于预后不良的早期患者,HD14研究评估了增加化疗强度的可能性。结果显示,BEACOPP(博来霉素、依托泊苷、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丙卡巴肼、泼尼松)强化组5年无肿瘤进展(FFTP)率(98.4%对87.7%)和无进展生存(PFS)率(95.4%对89.1%)均优于ABVD组,但前者毒性反应也增高。而H11研究发现,若给予20Gy受累野放疗(IFRT),BEACOPP基础方案优于ABVD,但在30Gy时,两组诱导方案疗效无差异。考虑到BEACOPP的毒性,H11研究结论为,4周期ABVD联合30Gy放疗可作为HL治疗的标准方案。

晚期HL的治疗问题

多数学者认为,ABVD可作为Ⅲ~Ⅳ期HL标准一线化疗方案。然而,ABVD方案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博来霉素的肺毒性、方案在特定亚组的有效性较低(如>65岁患者)、多数患者的肿瘤长期控制率不够好等。HD15研究在晚期患者中比较了不同BEACOPP方案的疗效,发现8周期BEACOPP方案在FFTP上最优。HD9研究的10年随访结果显示,与BEACOPP基础方案相比,BEACOPP强化方案可为60岁以下患者带来FFTP和OS的获益,但也引发其他继发恶性肿瘤、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病升高的后果。因此,在临床实践中BEACOPP与ABVD方案的选择,仍须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

当前,靶向药物已经进入HL治疗研究,例如brentuximabvedotin、PD-1抑制剂nivolumab、pembrolizumab等,结果值得期待。王华庆教授认为,传统治疗与靶向治疗的结合,可能是HL治疗的未来方向。

3

初治PTCL:迎来转机

医院朱军教授在题为“初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治疗进展”的报告中,解析了ASCO、ICML、EHA上公布的T细胞淋巴瘤(TCL)分型研究结果及问题,并结合最新临床研究以及本团队的研究和经验,分析了TCL一线治疗的进展和现状。

“TCL的治疗在近半个世纪中进步缓慢,但是终于迎来了一个可能会有些变化的阶段。”朱军教授认为,不同类型TCL存在地域和人种的差异,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利用现有的分子病理检查技术对TCL进行分子分型,可能对未来判断预后和选择一线治疗有所帮助。对于NK/TCL,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作为基础治疗方案已成为首选;一线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中,一线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是有价值的,而异体干细胞移植(Allo-SCT)的作用和地位有待进一步验证。在传统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大量新型靶向药物治疗已经初见成效,因此,在TCL的治疗中,如何有根有据地选择不同类型、联合不同药物和机制来提供方案,是值得







































中科国庆助力白癜风康复
北京白癜风医院怎么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