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丨迦溆
NK/T细胞淋巴瘤(naturalkillerT-celllymphoma)好发于鼻咽部位,是一类高发于亚洲和南美洲的恶性淋巴瘤。EB病毒(Epstein-Barrvirus)感染被认为是NK/T细胞淋巴瘤发病的重要诱因,但其中的具体分子机制尚未被完全揭晓;并且,相对于95%以上成人已携带EB病毒,EB病毒感染与多种其他肿瘤相关的现象让EB病毒感染的致癌作用和机制更显神秘。
年12月13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贝锦新课题组和曾益新课题组合作在Leukemia杂志上发表了题为GenomicandtranscriptomiclandscapesofEpstein-BarrvirusinextranodalnaturalkillerT-celllymphom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在多组学水平绘制了NK/T细胞淋巴瘤中EB病毒的特征图谱,发现EB病毒的重要疾病特异序列特征和分子事件,部分揭示了EB病毒参与致癌贡献的新机制。
为揭示EB病毒在NK/T细胞淋巴瘤发病中扮演的角色,研究者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了NK/T细胞淋巴瘤中EB病毒基因组与表达谱信息,并与公共数据库相应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NK/T细胞淋巴瘤中存在特异的EB病毒基因组序列突变特征,而且EB病毒编码基因表达图谱与鼻咽癌、胃癌等EB病毒相关肿瘤存在显著区别,说明EB病毒可能通过独特的分子机制参与NK/T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提示存在特定转化能力的疾病特异EB病毒亚型。
图1.进化树展示EB病毒基因组存在疾病特异性(内环色带)和地域特异性(外环色带)
进一步分析发现,NK/T细胞淋巴瘤样本中EB病毒基因组存在多克隆现象,同时普遍存在大片段缺失事件,包括重要的BART基因区域;深入分析还发现,患者肿瘤基因组中存在EB病毒基因片段整合插入事件;这些分子事件,均造成相应区域基因的干扰现象,比如BART区域miRNA的表达缺失、NHEJ1的异常低表达等。已有的研究证实这些关键基因异常与多种肿瘤发生发展有关,提示了EB病毒参与致癌贡献的新机制。
图2.EB病毒片段插入人类基因组关键基因示意图
该研究首次在多组学水平绘制了NK/T细胞淋巴瘤中EB病毒的特征图谱,发现EB病毒的重要疾病特异序列特征和分子事件,提示了类似于HPV和HBV的病毒整合插入致使的宿主基因表达干扰可能是EB病毒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新机制,为EB病毒的可致癌潜力提供了又一重要证据,为研发EB病毒疫苗和筛选肿瘤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思路。Leukemia在短短两个月内直接接受并在线发表了这项成果。
据悉,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贝锦新研究员、曾益新院士和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ChoonKiatOng研究员为本文的通讯作者,彭柔君副主任医师、韩博炜特聘副研究员、蔡清清主任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
贝锦新研究团队介绍:主要以临床优势和基础研究相互结合为驱动力,注重多学科、多领域交叉合作,围绕EBV感染相关恶性肿瘤关键科学问题,在肿瘤遗传、分子标志物筛选及其功能探索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以期为恶性肿瘤的精准医学研究和转化应用提供解决方案。近五年来在LancetOncology、Leukemia、NatureCommunications、HumanMolecularGenetics等著名专业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