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9日,由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中国抗淋巴瘤联盟主办的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第三届中国淋巴瘤个体化治疗大会/第一届华夏淋巴瘤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聚焦国内外淋巴瘤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分子诊断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为与会嘉宾奉献了一场学术盛宴!

开幕式

本次大会由孙燕院士担任名誉主席,石远凯教授、姜文奇教授和王华庆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开幕式主持人由大会主席石远凯教授担任,孙燕院士、姜文奇教授和王华庆教授分别致辞。

石远凯教授

孙燕院士

姜文奇教授

王华庆教授

孙燕院士、姜文奇教授和王华庆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感谢各位同道来参加本次学术大会,也非常高兴能够看到如此多的医生致力于淋巴瘤的诊疗;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经历了30余年的传承与发展,见证了我国淋巴瘤诊断、治疗的发展历史,同时也见证了我们这几代人在中国抗癌协会的旗帜下,为我国淋巴瘤诊断和治疗事业的进步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未来,我们定会不辱使命,不负所期,继续团结协作,不断创新,为中国淋巴瘤诊断和治疗事业的进步发挥积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推动行业的进步,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将于年开展全国淋巴瘤诊疗巡讲,分享淋巴瘤诊疗的新突破。值此盛会开幕之契机,“CACA淋巴瘤全国巡讲”正式启动。孙燕院士、石远凯教授、王华庆教授、姜文奇教授、张清媛教授、冯继锋教授、张会来教授、黄慧强教授、刘卫平教授和张明智教授共同开启了巡讲之旅,以期为中国的淋巴瘤患者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临床用药指导,同时,为我国淋巴瘤诊疗学术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大会报告

主持人:克晓燕教授、陆佩华教授

MartinHeinzDreyling:Mantlecelllymphoma–currentstandardsandfuturestudyconcepts

MartinHeinzDreyling

主持人:伍钢教授

姜文奇教授:DLBCL的精准诊断与精准治疗

姜文奇教授

姜文奇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提高DLBCL疗效的重点是研究新靶点、新药物和新技术。DLBCL规范化诊断及评估是治疗成功的前提,在精准医学时代,基因分析与分子诊断是淋巴瘤重要的分类基础。随着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因与DLBCL的关系被发现,用于指导靶向药物的使用,帮助临床医生制定治疗决策。未来,应更加注重患者的分子分型和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靶向治疗和综合治疗方案,以期实现更精确的个体化治疗。

王华庆教授:外周T细胞淋巴瘤诊疗进展

王华庆教授

王华庆教授在报告中回顾了WHO分类中T细胞淋巴瘤的命名更改和新增类型。PET-CT评估的TMTVOCut-off值cm3可以预测患者的PFS和OS,且与PTCL指数(PIT)联合使用能更好预测患者PFS和OS;达到EFS24PTCL患者生存显著优于未能达到EFS24的患者,达到EFS24的年轻和第一次完全缓解(CR1)后自体移值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但仍然劣于正常人群;中期PET可显著预测PTCL患者的TTTF和OS,中期PET阳性提示预后差,但对此类患者给予较强治疗方案未能改善生存。

RHOA突变在成人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中常见,并显示独特的分布待征,其不同突变的多样功能与ATLL发病机理相关。不同PTCL类型患者中均发现一定频率VAV1融合基因;PTCL中活动性CD28突变较常见。

在化疗治疗方面,含Gemcitabine的联合方案DDGP在ENKTL中显示不错的疗效,且优于SMILE;GDP和P-Gemox方案也显示不错的缓解率和生存数据。Pralatrexate单药作用有限,后续需探讨与其他物联合,比如CHOP或romidepsin等;Bendamustine单药显示一定疗效,需要探讨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

主持人:周道斌教授、韩为东教授

周道斌教授、韩为东教授

周剑峰教授:CAR-T疗法:在淋巴瘤驶向未来

周剑峰教授

张清媛教授:滤泡性淋巴瘤的预后和分层治疗策略

张清媛教授

张清媛教授指出,PRIMA-PI有望成为预测FL预后的重要模型。针对初治FL患者,GA较利妥昔单抗能获得更好的PFS及深度缓解率,但OS无改善;“无化疗”方案如CD20单抗联合来那度胺或/和伊布替尼等,疗效相比传统方案并无显著优势,目前尚不能替代传统的免疫化疗。对于复发难治FL,新型靶向或免疫治疗Hu5F9、Avadomide以及双特异单抗都可以获得令人鼓舞的缓解率,期待后期的研究及长期随访结果。

石远凯教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淋巴瘤领域的现状与挑战

石远凯教授

石远凯教授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淋巴瘤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分享。他在报告中指出,淋巴瘤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目前看到了初步疗效,具体疗效以及安全性有待更多临床试验探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多种肿瘤的临床研究正在中国陆续开展。

会议总结:宋永平教授、张伟京教授

宋永平教授、张伟京教授

本次大会设置2个分会场,内容涵盖国际上淋巴瘤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分子诊断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

分会场一

第一部分由徐兵教授、韩晓红教授担任主持人。

徐兵教授、韩晓红教授

秦燕教授

黄慧强教授

何小慧教授

邱录贵教授

秦燕教授做了《精准医疗时代:二代测序在淋巴瘤领域的价值》的报告。秦教授认为,二代测序技术可能帮助在基因水平(突变、拷贝数变异、部分融合基因)提供更多的信息,与免疫组化和FISH检测技术相结合,辅助病理诊断;可以帮助筛选已知和探索未知的与预后和耐药相关的基因异常,改变治疗策略;二代测序还可以帮助筛选和探索药物治疗靶点。黄慧强教授和大家分享了液体活检与淋巴瘤的现状与未来。他认为:①PET/CT在临床上是淋巴瘤残存病灶检测的常用方法,但不够完美;②MRD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迅速,包括流式细胞术、PCR、NGS等;③基于ctDNA的淋巴瘤MRD检测在提示预后、预测复发、用药疗效监测、研究肿瘤克隆进化等硏究近年成为热点内容,在一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指导价值,但主要在临床硏究的范畴,值得深入硏究;④不同的淋巴瘤亚型,液体活检的价值差别大,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大数据的解读;⑤临床上通过结合影像学和cDNA的检测等手段,会更好改善恶性淋巴瘤MRD的检出。何小慧教授就霍奇金淋巴瘤治疗中的加减法进行了分享。邱录贵教授就SLL/CLL的治疗现状与进展内容进行了解读。他在报告中指出,我国CLL的发病率较低,但随着快速老龄化,患者数量呈明显增长趋势。以BTKi伊布替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正在改变CLL的治疗模式;BTKi伊布替尼上市及纳入医保,提高药物可及性,推进CLL的规范诊疗;国内新型BTKi等创新物的研发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将积极推进临床硏究,制定基于中国CLL循证依据的诊治指南。

第二部分由刘卫平教授和王景文教授担任主持人。

王景文教授、刘卫平教授

苏航教授

白鸥教授

张会来教授

张明智教授

苏航教授作了《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考虑与选择》的报告。苏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随着时代发展,老年DLBCL患者发病率越来越高,治疗策略的优化选择越来越重要;迄今为止,多项严谨的随机临床研究为R-CHOP-like方案在老年DLBCL治疗中的基础地位奠定了基石;针对老年DLBCL患者,治疗前的基本状况评估对后续治疗的选择尤为重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分层、体能状况、精神认知、机体代谢、脏器功能等综合考量后选择合适的免疫治疗方案及剂量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随着大量新药的不断问世,新药单药或联合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必将给老年DLBCL的整体治疗结果带来更加光明的前景。白鸥教授做了《维持治疗在B细胞淋巴瘤免疫化疗时代的研究进展》的报告。张会来教授分享了MALT淋巴瘤的治疗现状与展望,MALT淋巴瘤占NHL的7.8%,最常发病于胃,可能与慢性抗原刺激有关;C-Myc、NF-KB、IL-22及CD5等众多分子标志影响着MALT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早期胃MALT淋巴瘤以抗Hp治疗为主;抗Hp治疗放疗失败者、t(11;18)易位且不易放疗者、以及晚期患者行全身治疗,方案参考FL;肺MALT淋巴瘤以化疗为主。可联合放疗,不常规推荐手术,苯丁酸氨芥或有助于提高PFS;单侧眼附属器淋巴瘤患者,受区域放疗(IFRT)可获得长期缓解,双侧眼或全身OAL有更高的进展及淋巴瘤相关死亡风险,包含利妥昔单抗的联合免疫化疗是临床常见选择之一,单药利妥昔单抗治疗局部复发率高;来那度胺、BTKi、PI3Ki、硼替佐米以及苯达莫斯汀等分别在初治与复发MALT淋巴瘤中表现了让人期待的疗效,针对发病分子机制的精准治疗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张明智教授针对PET-CT在淋巴瘤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价值与大家分享。报告指出,PET-CT已成为DLBCL分期和疗效评价的“金标准”;对于治疗后评价,5分法已成为国际标准;而对于中期评价,半定量法似乎更为适合;中期评估的预后作用不及治疗完成后评估;中期PET结果尚不足以完全指导DLBCL的治疗,针对高危患者,如果中期PET阳性,更换化疗方案甚至联合移植似乎并不能逆转肿瘤耐药。

会议总结:朱宏丽教授、杨顺娥教授

朱宏丽教授、杨顺娥教授

分会场二

第一部分由王晋芬教授、李晓玲教授担任主持人。

王晋芬教授、李晓玲教授

景红梅教授

高玉环教授

李玉富教授

冯继锋教授

景红梅教授分享了分子标志物在淋巴瘤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高玉环教授对浆细胞肿瘤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她总结道,年以Dara为代表的新药准入与应用将给患者带来福音,其疗效会有极大提高;随着对多发性骨髓瘤更深入的研究,更多发病机制及不良预后因素被发现,将会找到更多治疗切入点,更多的药物会被研发;对于高危冒烟性骨髓瘤深刻的认识及‘围追堵截’加上新药助力,阻断其向症状性骨髓瘤发展,使其被消灭在萌芽中,有望使MM向可治愈方向迈进。李玉富教授与大家分享了特殊原发部位淋巴瘤的治疗策略。他认为,原发泌尿生殖系统淋巴瘤的治疗主要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不同病变范围、不同的病理亚型采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好的生活质量。冯继锋教授做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CHOP失败后何去何从》的报告。报告指出,DLBCL是需要一击即中的疾病,复发难治患者预后差,一线规范足疗程治疗很关键,目前标准治疗仍然是高剂量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部分忠者可通过此方法获得治愈。CAR-T可以治愈部分复发难治DLBCL,对二线治疗的反应率仍是制约患者进行移植治疗的主要瓶颈。新药和CAR-T等新疗法的加入,可使更多患者获得更好治疗反应,从而提高移植患者的比例,并增加治愈机会,大量新的治疗方法正在进行,但是最佳患者选择和适合治疗组合仍然未知。

第二部分由马军教授担任主持人。

马军教授

周生余教授

李小秋教授

王昭教授

胡建达教授

周生余教授做了《原发纵隔淋巴瘤的治疗模式与最新进展》的报告。李小秋教授做了《淋巴瘤病理分类:过去、现在、未来》的报告。王昭教授分享了淋巴瘤相关嗜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与进展,他指出淋巴瘤与HLH既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需要平衡HLH-特异性和肿瘤特异性治疗;DEP方案治疗淋巴瘤相关HLH疗效优于HLH-94、HLH-04,不推荐应用与淋巴相关HLH的诱导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有条件的患者应予尽早准备;积极有效的支持治疗是保障HLH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胡建达教授分享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未来之路。

会议总结:金正明教授、刘鹏教授

金正明教授、刘鹏教授

石远凯教授

会议最后,大会主席石远凯教授进行大会总结。石教授表示:中国淋巴瘤研究如火如荼,随着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的迅速发展,新药、新治疗方法研究层出不穷,尤其是PD-1/PD-L1单抗在部分淋巴瘤的治疗中展现了优异效果,引起了大家的特别







































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