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春兰秋桂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类生物异质性非常强的疾病。大多数患者起病时处于疾病晚期,标准的一线免疫化疗方案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泼尼松)仅可以治愈60%左右的DLBCL患者。近年来,研究者们不断地探索和优化DLBCL的一线治疗策略,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本文旨在汇总近年来初诊DLBCL患者的治疗进展,供大家参考。进展期初诊DLBCL患者的治疗
一线治疗新探索
多数(约70%)DLBCL患者起病时为进展期。既往研究显示,在传统化疗时代,8个周期的CHOP方案是DLBCL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抗CD20单克隆抗体的加入显著延长了初诊DLBCL患者的生存期,从而也奠定了R-CHOP方案的一线治疗金标准地位[1]。强化治疗方案如R-ACVBP(利妥昔单抗联合阿霉素、环磷酰胺、长春地辛、博来霉素和泼尼松)对比R-COHP方案,在年龄调整后的国际预后指数(aaIPI)评分为1的初诊DLBCL患者中具有生存优势。但是,伴随而来的毒性增加限制了该方案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加强化疗剂量(加或不加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将R-CHOP周期之间的间隔缩短至14天,也未能使初诊DLBCL患者获益。
在一项涉及初诊DLBCL患者的随机临床研究中[2],DA-EPOCH-R与R-CHOP相比,具有更大的毒性,且并未改善整个队列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值得注意的是,该临床研究针对中高危患者的代表性不足;事后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为3-5分的初诊DLBCL患者使用DA-EPOCH-R可改善PFS,但并不改善患者的OS。现有研究表明,DA-EPOCH-R方案在双或三打击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患者和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
新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Obinutuzumab(奥妥珠单抗)在初诊DLBCL中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与利妥昔单抗相比并无额外获益。另外,有研究表明[3],与6个周期R-CHOP治疗相比,8个周期的治疗并未给患者带来额外的临床获益。因此,目前进展期初诊DLBCL的标准治疗为6个周期的R-CHOP(每3周为1个周期)方案治疗。
此外,免疫化学治疗后巩固放疗的价值尚未得到证实。在免疫化疗结束后,使用PET/CT评估疗效达到完全代谢缓解(CMR)的患者,无需放疗。在某些无疾病进展迹象,PET/CT评估显示有残留阳性病灶,并且病灶部位适合进行放疗的患者,可以考虑在免疫化疗结束后合并放疗。
基于R-CHOP的靶向治疗新探索
近年来,人们对DLBCL生物学异质性的深入研究,提示靶向药物可能仅能使部分亚组DLBCL患者获益,因此添加靶向药物之前应该对患者进行生物标志物的评估。目前已有几项大型随机临床试验评估了在R-CHOP基础上添加新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
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R-CHOP的基础上添加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不能使初诊DLBCL患者获益[4]。
在R-CHOP方案的基础上添加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依布替尼的III期研究结果显示[5],在非生发中心(non-GCB)亚型(通过免疫组化确定)DLBCL患者中,并不能改善意向治疗人群的临床结局;但亚组分析显示,在60岁以下的患者中R-CHOP联合伊布替尼具有生存获益。
一项随机的II期临床试验[6],评估了R-CHOP基础上添加来那度胺(R2-CHOP)在初诊DLBCL患者中的疗效,结果显示可改善患者的PFS和OS。但是,在针对活化B细胞样(ABC)亚型(通过基因表达谱确定)DLBCL患者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R2-CHOP较R-CHOP而言,并不能使患者获益[7]。
另外,几项I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在R-CHOP治疗后新药维持治疗是否能使初诊DLBCL获益;研究的药物包括利妥昔单抗、Enzastaurin、依维莫司或来那度胺等,结果显示均未改善患者的生存情况[1]。但是,在临床研究具有众多局限性的背景下,应谨慎解释近期临床试验中的阴性结果。为了使新药临床试验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化,未来的试验需要更具有针对性的设计。
因此,目前在临床试验之外,无论初诊DLBCL患者的免疫组化分型和分子亚型如何,R-CHOP仍然是初诊DLBCL的标准治疗。
局限期DLBCL患者的治疗进展
局限期DLBCL患者约占初诊DLBCL患者的30%,通常定义为非大包块且无全身症状的I或II期患者。局限期患者通常具有良好的临床结局。在利妥昔单抗应用之前,局限期初诊DLBCL患者的标准治疗包括3个周期的CHOP和受累野放疗(ISRT);因为与8个周期的CHOP相比,前者提高了患者的OS率[8]。但是,随着更长时间的随访,由于晚期复发以及与放疗有关的第二恶性肿瘤的发生,3个周期的CHOP联合ISRT治疗模式的生存优势逐渐丧失。总体而言,对于局限期初诊DLBCL患者,其5年OS率为85%-95%;近期临床研究侧重点为限制化疗的周期数或省略放疗,以减低患者的远期副反应。
一项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已证实[9],对于≤60岁且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评分为0或1分,以及乳酸脱氢酶水平正常的初诊局限期非大包块DLBCL患者,单独使用4个周期的R-CHOP治疗即可,不需要额外的放疗和更多周期的治疗。在一项III期临床试验中[10],在初诊局限期DLBCL患者中,4个周期R-CHOP后PET/CT评估达到完全代谢缓解(CMR)的患者,并不能从放疗中获益。一项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11],初诊局限期DLBCL患者仅经过3个周期的R-CHOP治疗,使用PET/CT评估即可达到CMR。
对于中期PET/CT评估为阳性或分期调整IPI评分较高或具有高风险生物学特征的局限期患者,近期的临床试验中几乎未涉及,因此目前并无合适的治疗手段。
无法耐受标准疗法初诊DLBCL患者的治疗进展
初诊DLBCL患者中,大约有20%-25%的患者无法耐受标准一线治疗(如R-CHOP),主要原因为高龄及合并症。对于基线时体能状态良好的患者,若其功能状态差的原因是淋巴瘤本病,仍可考虑使用标准治疗。对老年患者提前进行全面的评估或功能测试,可能有助于确定该类患者需要采用的最佳诱导治疗方案。
对于无法耐受标准疗法的初诊DLBCL患者,推荐使用降低剂量的R-CHOP,例如R-mini-CHOP。另外,治疗前短期的糖皮质激素加或不加长春新碱,可能会改善与治疗有关的副作用。对于存在蒽环类药物禁忌症的初诊DLBCL患者,使用吉西他滨或依托泊苷替代,可能会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12-13]。
DLBCL患者中枢神经系统(CNS)预防现状
DLBCL患者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的发生率为3%-5%;且发生CNS复发的患者预后极差,中位OS不到6个月。另外,DLBCL患者的CNS复发通常发生在一线治疗结束后的早期,提示在诊断时可能存在隐匿性CNS受累。CNS-IPI风险模型[14]包括五个IPI风险因素以及是否存在肾或肾上腺受累,将患者分为不同的风险类别,CNS复发的高风险组患者的占比为12%,该组患者发生CNS复发的风险为10%-12%。另外,其他因素也可能会增加DLBCL患者CNS复发的风险,包括ABC亚型、MYC和BCL2的双重表达、以及诊断时存在睾丸受累等。在初诊DLBCL患者中,使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进行全身性的CNS预防,其作用目前仍存在争议;另外,鞘内化疗预防CNS的作用同样存在争议。
参考文献
1.LaurieH.Sehn,andGillesSalles.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NEnglJMed;:-58.
2.BartlettNL,WilsonWH,JungS-H,etal.Dose-adjustedEPOC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