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0日,“9载荣耀,领创未来”天晴血液·紫金论坛暨天晴血液九周年于六朝古都南京盛大开幕并成功举办。上午主会场的精彩学术盛宴之后,下午的浆细胞疾病、白血病、淋巴瘤三大分论坛同时进行,对三大血液肿瘤疾病领域的临床治疗及前沿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分享和热烈的讨论。

筑梦“髓”行—浆细胞疾病分论坛“全程捍卫,平安无限”浆细胞疾病分论坛,沈志祥教授、李娟教授、吴德沛教授三位大会主席及公司代表蔡发军副总裁先后致辞后,大会拉开序幕。

运筹帷幄—骨髓瘤全程管理的策略

战榕教授和俞康教授主持了蔡真教授的《骨髓瘤全程管理的策略》讲题。蔡真教授从诱导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巩固治疗、维持治疗四个方面全面介绍了多发性骨髓瘤的全程管理策略。尽可能减少肿瘤细胞残留,延迟复发是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目标。在诱导治疗方面,RVd方案优于其他三药方案,是目前诱导治疗的最佳方案;对于年龄≥65岁以上的患者,可以选用Rd方案或RVd-lite方案;在移植方面,对于符合移植条件的患者,应尽早给以ASCT治疗,移植后是否给予巩固治疗目前尚存争议;在维持治疗方面,无论是否适合移植治疗的标危患者均可选择来那度胺维持治疗,硼替佐米维持可克服遗传学高危;高危患者维持治疗可推荐RVd方案治疗;维持治疗目前建议以MRD作为临床终点;对于复发MM患者,治疗复发MM选择生化复发进行治疗预后更好,一线未使用来那度胺的患者可使用RVd方案;来那度胺耐药的患者复发优先推荐含泊马度胺的PVd方案。

未雨绸缪—冒烟型骨髓瘤研究进展

刘林教授和夏忠军教授主持第二个讲题,刘澎教授从多发性骨髓瘤的演进过程入手,聚焦于冒烟型骨髓瘤(SMM),从SMM的进展机制、进展风险预测、早期干预三个方面进行了精彩阐述。刘澎教授重点介绍了SMM早期干预的研究进展,并指出SMM早期干预目前仍有争议。SMM的早期干预治疗可借鉴以下原则:1)需要鉴别出真正需要治疗、可以从治疗中获益的患者;2)选择根除性的手段;3)重塑患者免疫微环境;4)进行非细胞毒性且可有效治疗的治疗选择进而达到经济学与疗效的平衡。

跃享新境—轻链型(AL)的淀粉样变性诊治进展

杨威教授和杜鹃教授主持了轻链型(AL)的淀粉样变性诊治进展讲题。黄湘华教授围绕轻链型淀粉样变性的诊断问题、治疗选择及其治疗研究相关进展进行了分享。在AL分型方面,从肾脏病理、心脏病理角度进行分型的相关内容,质谱分析仍是AL分型的金标准;对于AL淀粉样变性的治疗,血液学缓解是其首要治疗目标,同时认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AL淀粉样变性的基石。AL淀粉样变性在常规化疗方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单克隆抗体、新药四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如BMDvsMD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Pd(泊马度胺+地塞米松)在AL中的应用:I/II研究、ASCT前有道治疗对移植结局的影响、ANDROMEDA等。

经典聚力—蛋白酶体抑制剂(PIs)在MM中的应用进展

糜坚青教授和孙春艳教授主持了本环节,王鲁群教授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开始分享,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复杂多变,骨髓瘤细胞的起源是有待回答的问题。随后介绍了蛋白酶体抑制剂在MM治疗的发展历史;硼替佐米、卡非佐米、伊沙佐米三种蛋白酶体抑制剂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研究。从单药到联合治疗,蛋白酶体抑制剂是MM治疗的骨架药物。在研蛋白酶体抑制剂Oprozomib/Marizomib以及正大天晴在研蛋白酶体抑制剂TQB胶囊的研究情况,并希望未来有更多的蛋白酶体抑制剂能够应用于临床,使更多患者获益。

继往开来—免疫调节剂(IMiDs)在骨髓瘤中的应用进展

刘竞教授和傅琤琤教授共同主持了本环节,陈文明教授以免疫调节剂(IMiDs)为主题,分享了沙利度胺、来那度胺、泊马度胺的作用机制、药代特性以及这三种免疫调节剂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应用。NetworkMeta-analysis结果显示来那度胺是标危患者维持治疗的优选药物,来那度胺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已经广泛应用于NDMM、RRMM的维持治疗,VRd方案被各大权威指南作为NDMM诱导治疗的A类推荐;泊马度胺与前两代免疫调节剂无交叉耐药,对来那度胺耐药患者仍有效,是RRMM的关键药物选择;泊马度胺可克服来那度胺耐药,对于细胞遗传学高危和肾损伤患者,泊马度胺显示较好获益。

巅峰对话

陈文明教授、陈兵教授、高力教授、及黄东平教授就关于《RVd方案国内使用率低于国外的原因》进行了交流,诸位教授肯定了RVd方案在一线治疗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及其疗效,从药物经济学、患者的年龄、体能状态、新型药物的可及性等角度分析了RVd方案使用率低的原因。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同时也要考虑患者的经济情况,集采可能会增加RVd方案的使用率。

随后,陈丽娟教授、路瑾教授、傅卫军教授、曾云教授、张启科教授就关于《RRMM三药方案复发后何去何从》进行了介绍。诸位教授表示复发后的治疗选择需要明确患者具体复发原因、评估情况、患者是否存在耐药情况、经济状况等因素,经综合考虑后可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与治疗方法。

大会主席路瑾教授、傅卫军教授在会议结束之际,表达了对参会者以及正大天晴的感谢,经过各方努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场MM学术盛宴,同时表示为了更好地深入领域,希望未来会议设置能够更加综合化,如加入基础研究部分,或可增加紫金论坛的吸引力,使更多医学同仁能够有更多的收获。

“白”家争鸣—白血病分论坛“一路相伴,共创未来”白血病分论坛在大会主席张晓辉教授、杨仁池教授、张曦教授和协办方代表徐文总裁助理致辞后正式开幕。

精益求精—慢粒的规范化管理

第一场学术报告及讨论环节由马梁明教授和胡建达教授共同主持,报告由黎纬明教授为大家分享。黎教授指出,近年来慢粒指南不断更新,诊疗逐渐成熟,慢粒逐渐变成可治可控的慢病。国内外指南持续更新,最新指南明确指出了慢粒治疗的目标聚焦到患者生存质量、药物长期毒性和无治疗缓解(TFR)。治疗慢粒的药物也在不断发展。慢粒规范治疗的关键就是管理,80%需要患者的自我管理,管理要点是规范化的疗效监测管理以及规范化的不良反应管理。年ELN指南提出更严格的分子学监测频率的要求,分子学检测,无论是否MMR至少每3月一次;TKI不良反应规范化管理有助于CML患者达到更高的治疗目标。基于慢粒治疗的关键点,黎教授介绍了湖北省慢粒规范化管理体系,理念及宗旨是规范全省CML的诊断、药物选择、疗效监测、副作用处理、患者教育等常规以及疑难问题的规范化管理,目的是提高医生规范化管理的能力,并提高患者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

晴暖九州—慢粒患者的关爱

第二场学术报告及讨论环节由孟力教授和江明教授共同主持,张龑莉教授在报告中分享,慢粒患者的负担主要分为医疗负担和心理负担两大类。医疗负担主要为治疗费用无法承受、就医过程繁琐和交通不变。可以通过争取优惠报销政策、积极参与临床试验,缩短用药时间、使用达沙替尼等二代TKI药物,优化药物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等方法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成立专职慢粒服务医疗团队,简化就医诊疗流程,能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就诊难度。针对患者的心理负担,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教活动,让患者了解慢粒并减少顾虑;提供交流平台,让患者倾诉心声并释放心情;同时,开展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托起对慢粒患者的关爱。通过这些管理,慢粒患者的依从性明显增加、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也得到相应提升,实现“减负减压关爱,增效增福天晴”。

抽丝剥茧—MDS诊断和治疗

常春康教授和罗建民教授共同担任接下来的学术报告主持,佟红艳教授在报告中指出,MDS是一种诊断与治疗难度很高的异质性疾病,且高风险向AML转化。佟教授为大家系统介绍了MDS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各大指南共识的诊断和预后标准、治疗策略和常见治疗方案的研究结果。总的来说,分层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是MDS治疗的核心主张;较低危的患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尽量减少细胞毒药物的早期使用,佟教授分享了浙大一附院应用地西他滨治疗,使低危和中危-1MDS患者生存获益的经验;较高危患者应尽早评估移植的可行性,探索HMA±x方案,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温故知新——AML治疗的变迁

李艳教授、孙恺教授主持第四场学术报告及讨论环节,魏辉教授讲述了AML治疗的变迁。魏教授首先介绍了AML从上世纪的单药化疗到联合化疗再到移植、CAR-T细胞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的发展历程,并就不同方案的疗效研究逐一进行了介绍分析,治疗方案可以根据遗传学分层来评估选择。虽然目前国内外AML的治疗获益还不是太好,但是近年来AML治疗疗效在不断的提升。结合目前治疗现状,去甲基化药物推荐用于治疗老年和复方难治AML患者;随着对创新靶向药物和免疫制剂的不断探索,AML治疗的效果可以有很大提升。

开拓创新—去甲基化药物在AML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应用

第五场学术报告由高蕾教授为大家分享,刘利教授和张苏江教授共同主持此环节。高蕾教授总结道,去甲基化药物虽然是一种老药,但是它能够明显改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生存的作用,减少移植后复发,减轻GVHD;对于移植后早期复发患者,也是有效的挽救治疗方法,所以其在AML维持治疗中,仍有一席之地。未来,去甲基化药物联合靶向药物或免疫制剂,是否能有效治愈AML患者,非常值得临床专家与医药企业的研究与探索。

巅峰对话

金洁教授、周励教授、刘红教授、刘晓力教授、刘兵城教授就《TKI耐药的CML患者,如何选择治疗方案》话题,陆续发表了独到的观点。例如,应用更新一代的TKI抑制剂或者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TKI的耐药问题。张连生教授、宋强教授、葛峥教授、钱思轩教授就《靶向药物如何与化疗结合》的话题分享了各自的从医经验,并一起就如何用好分子靶向药物,如何选择用药时机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应该继续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探索更多更好的联合方案。最后一轮巅峰对话话题是“高危、难治/复发AML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是否需要维持治疗”,梁爱斌教授、刘启发教授、孟繁军教授、徐雅靖教授、秘营昌教授、王三斌教授分别发表了自己对此的见解。总的来说,AML移植后一般是需要继续维持治疗,但维持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视情况而定。

大会最后,金洁教授、张连生教授、梁爱斌教授为大会做了简要总结,感谢正大天晴对白血病领域诊疗做出的贡献,对出席活动的嘉宾们表示感谢,并期待明年再会紫金论坛,期待天晴血液十年聚会!

身“淋”其境—淋巴瘤分论坛

“匠心选择,重塑新生”淋巴瘤分论坛,马军教授、李建勇教授、宋永平教授三位大会主席以及公司代表潘全胜总裁助理先后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的淋巴瘤大咖进行了精彩的汇报与讨论。

大有可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淋巴瘤的应用

第一场学术报告由刘卓刚教授、张会来教授主持,宋玉琴教授进行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淋巴瘤领域的应用》的报告,霍奇金淋巴瘤对PD-1/PD-L1单抗应答率较高,国内多个PD-1单抗通过cHL适应症获批上市;PD-1/PD-L1单抗在cHL、PMBCL、ENKTL以及DLBCL均有临床研究数据报道,联合治疗可提高应答率;在转化医学推动下,深入认识肿瘤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寻找Biolmarker及治疗组合是未来探索的方向。

拓路前行—提高DLBCL治愈率的挑战与展望

第二场学术报告由王少元教授、李增军教授主持,徐卫教授汇报了《提高DLBCL治愈率的挑战与展望》。徐教授认为,在R-CHOP基础上进一步提高DLBCL治愈率存在较大瓶颈;随着分子技术的广泛开展,对淋巴瘤不同亚型的分子分型更加精准,可以更全面了解不同类型淋巴瘤的分子特征;对淋巴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影响方面的深入认识,可以为进一步突破DLBCL治愈率瓶颈提供重要帮助和依据。

多措并举—iNHL诊疗新进展

第三场学术报告由徐兵教授、白鸥教授主持,蔡清清教授进行了《年i-NHL治疗新进展》的报告,分别介绍了滤泡性淋巴瘤(FL)、套细胞淋巴瘤(MCL)、边缘区淋巴瘤(MZ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研究进展,指出BR方案在iNHL治疗中有重要地位,获国内外多个指南一致推荐;苯达莫司汀联合新药,如BTK抑制剂、PI3K抑制剂、GA等,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来那度胺为基础的方案在惰性淋巴瘤患者中表现出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这意味着在惰淋的“无化疗时代”迈出了一大步,含来那度胺的治疗方案可以有多种选择,仍在进一步探索。

拨云见日—淋巴瘤精准诊断的挑战与展望

钱文斌教授、夏瑞祥教授主持了李小秋教授的报告《淋巴瘤进准诊断的挑战与展望》。李教授提出,淋巴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具有挑战性。淋巴瘤病理类型繁多、复杂,不同类型肿瘤的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点各不相同;同一类型肿瘤在形态、表型、生物学等方面也存在变异特征;部分肿瘤因形态类似于反应性/良性病变而容易被漏诊。反之,部分反应性/良性病变也极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李教授分享了淋巴瘤的精准诊断展望:分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整合临床、影像、形态、免疫表型及遗传、分子特点的综合性诊断;伴随肿瘤生物学演进,诊断将贯穿诊疗全过程;专科病理建设与人才培养。

化整为淋—含BR方案在难治性淋巴瘤的病例分享

接下来的学术报告由苏丽萍教授、郝思国教授主持,申浩睿教授进行了《含BR方案在难治性淋巴瘤的病例分享》的报告。申教授从其治疗组收治的一例CD30+的R/RDLBCL患者入手,提出:R/RDLBCL患者的治疗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伴有CD30+的R/RDLBCL患者,推荐BV联合化疗,对于unfit的R/R患者,BR方案患者耐受性尚可。

随后的共同讨论部分,由李建勇教授、张明智教授、张会来教授以及王昭教授主持,医院MDT团队、医院MDT团队共同针对申浩睿教授的病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诸位专家复习了肠道淋巴瘤的特点,建议该患者下一步行巩固性的CD30单抗+局部放疗。

巅峰对话

首先,李小秋教授、牛挺教授、朱尊民教授、李文瑜教授、双跃荣教授、刘耀教授等关于《淋巴瘤多学科会诊MDT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交流。诸位专家肯定了病理对淋巴瘤诊断的重要地位,结合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BCR/TCR重排、乃至二代测序等检测手段,以及综合影像科、放疗科、化疗科以及外科医生的意见,对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有积极的意义。张会来教授、孙秀华教授、丁凯阳教授、毛敏教授、张利玲教授、吴剑秋教授针对《BR方案和R-CHOP方案在iNHL中应用的选择》进行了交流。诸位专家对BR方案、R-CHOP方案的疗效进行了肯定,需“个体化”用药,但应注意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最后,宋永平教授、韩为东教授、牛挺教授对今天下午的会议进行了总结,赞扬了天晴血液·紫金论坛淋巴瘤分论坛的成功召开,此次会议对国内血液病学的交流与合作有着积极的作用。天晴血液以平均每年2个新产品的上市速度为血液科医生们和患者们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明年恰好天晴血液的十周年,我们期待着明年“十全十美”的紫金论坛。

人间四月,金陵胜地,阳春时节,万物萌生。在这个充满生机的日子里,在正大天晴的全力支持下,全国最顶尖的血液领域专家们聚在一起,聚焦学术前沿,纵论学术发展,共同为中国血液学领域的发展规划蓝图,为中国光大患者的获益贡献智慧。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届天晴血液·紫金论坛带来更多的精彩,研发新药领创未来!

“天”道酬勤芳自来

“晴”暖华夏人自在

“血”业有成髓淋白

“液”精于勤扬四海

“紫”孜不倦存大爱

“金”诚所至石为开

“论”经据典涵中外

“坛”现珠玑民族彩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观看精彩回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