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语

本文从风药对痰浊的作用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为风药治疗肿瘤提供理论依据。

肿瘤的病机是“正虚阴阳失调,津液代谢异常,痰湿内结,气血瘀滞,痰瘀交阻,癌毒乃成”。肿瘤的微环境是肿瘤细胞在增殖、转移过程中密不可分的异常局部环境,环境中的低氧、低pH值以及慢性炎症是其核心特征。中医学有配伍风药治疗肿瘤,并取得一定疗效的医案,但就其作用机制却无统一认识。肿瘤生成、发展过程中内环境的改变从中医学角度认为是体内津液代谢异常,异常的微环境形成了痰浊。本文从风药对痰浊的作用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为风药治疗肿瘤提供理论依据。

1痰浊是肿瘤微环境异质性的中医学概括

1.1恶性肿瘤的中医学概述

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早在《周礼》就已有记载,《黄帝内经》认为肿瘤的形成是“虚邪中人,留而不去……息而成积”,书中也论及“石瘕”“积聚”“瘕结”等,之后的古籍中还有乳岩、肾岩翻花、茧唇、失荣、噎膈等类似于肿瘤的疾病,并对这些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作了详细的论述。近年来中医学者大多认为肿瘤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却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邪气与正气及其相互关系,总而言之,就是在正邪斗争的同时,虚痰瘀毒相互挟杂、交融的过程,即“正虚阴阳失调,津液代谢异常,痰湿内结,气血瘀滞,痰瘀交阻,癌毒乃成”。

1.2中医学对缺氧、酸性微环境的认识

肿瘤微环境相对缺氧主要源于恶性细胞的增长及异常的血管结构难以满足肿瘤自身大量的能量需求,在此基础上,葡萄糖过多的无氧酵解产生乳酸堆积于肿瘤细胞内,而pH调节蛋白在这种环境的刺激下增多并将胞内过多的乳酸等病理产物运送到细胞外形成了酸性的环境。在这整个过程中,人体正常的供能机制线粒体因缺氧而功能受限。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精微物质,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由水谷精微来濡养。脾之运化精微功能与线粒体为机体提供不可或缺的能量作用类似,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正如线粒体因缺氧而不能给机体提供所需的能量,所以有学者提出了“线粒体是细胞的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的观点。

肿瘤的酸性微环境与中医学之“痰”有相似性,有研究提“痰”是肿瘤酸性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肿瘤微环境中酸性代谢产物的大量堆积即可视为津液代谢失常,久则湿浊内生,聚而成痰。蒋明认为痰湿病证跟细胞间质pH低下呈正相关性。也有药理研究表明化痰类中药可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间质黏附因子的表达水平从而间接地改变酸性微环境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及转移。

1.3中医学对炎性微环境的认识

炎性微环境主要是通过炎性反应调控机体异常免疫、促进新血管生成及诱导干细胞增殖分化来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炎性微环境致使肿瘤细胞能够对机体的免疫出现抑制性,从而获得免疫逃逸,并且最终导致肿瘤的转移。研究者认为炎性微环境导致肿瘤细胞出现免疫抑制及免疫逃逸性转移,从中医学来解释即为痰湿伤脾,正气亏虚。脾虚是免疫功能减弱之本的学术观点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肿瘤发生、生长的过程中缺氧、低pH的不断加重使痰湿不断积聚,且病久伤脾,脾虚则运化无力,加重痰湿,邪愈重而虚愈盛,正虚无力抵邪,亦如肿瘤的免疫抑制及免疫逃逸。

人体70%为水分,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包括唾液、胃液、肠液、关节腔内的液体以及泪、涕、汗、尿液的总称。机体精血津液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医宗必读》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在肿瘤的形成与发展中,气虚一直都存在。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而谷气通于脾,故脾虚则气不足,气不足则津敷润不到位,久则成痰浊,津液因布散无力,留滞亦成痰浊。张介宾《景岳全书》亦有对于津液与痰关系的论述,云:“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而痰涎本皆气血,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痰浊是中医学对肿瘤微环境异质性的高度概括。

2风药对痰浊的作用

2.1痰浊、风药的理论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津液的运化有赖于脏腑功能的正常。脾虚转运无权,上不能及肺以通调水道,下不能入肾助蒸发开合,则津液在局部停聚,日久而浊,又浊为痰之初,痰为浊之渐,痰与浊相互胶着乃成痰浊,痰浊是津液代谢异常的病理产物。对于痰浊的治疗,若临床见痰化痰,遇湿除湿,此治标而不治本,则疗效并不显著。老中医继承人沈敏鹤常把痰湿之邪喻为“淤泥”,治疗上不拘泥于化痰除湿,提出了“晒日通风”的治则,即化痰的同时要为痰湿浊邪找出路,使邪去则正可安。根据《内经》“风胜湿”理论,化痰除湿的过程中配伍使用升发、疏散、搜经刮络之功的药物,邪可去而不留,风药便有此类功效。

风药首次出现于张元素《医学启源》记载“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的药物分类,后被李东垣正式提出,并在《兰室秘藏》中描述曰:“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风药的作用属性进行了发展,逐渐形成了共识,即风药味辛质薄,性升浮,主要用于疏散、祛除外风,搜刮、平熄内风。

2.2各医家对风药治疗肿瘤的临床应用

临床运用风药治疗肿瘤及其并发症,如范宏宇用苓桂术甘汤合十枣汤治疗老年恶性胸腔积液,总有效率为67.9%,缓解了患者憋闷喘息的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方中桂枝为风药,辛散味甘而助脾阳以温化痰湿;刘培民在治疗一脑胶质瘤患者时,用了张元素所列20种风药内的19种,此患者后因肿瘤再度增大而手术,但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胶质瘤Ⅰ级,较前减轻,认为风药能够引药上行,且“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风药可使药力直达病所,增强疗效,同时可以促进体内阳气流通,内风得散;向仿君用中医经方治疗恶性肿瘤的案例中,无论是乳腺癌、骨淋巴结继发性恶性肿瘤还是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都使用含桂枝、柴胡、黄芪等风药的经方进行加减治疗,且均不同程度减轻了患者的症状。

3风药对肿瘤微环境的干预

3.1风药能行气以助阳

癌症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阳虚为主,在治疗时需温补脾肾之阳,风药味辛而行散之力强,在补气补阳的药中稍佐风药,能行气以助阳,如李杲云:“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阳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脾得以温补,下可温肾助蒸发,上及肺可助通调水道。痰浊内阻是肿瘤形成的重要病机,亦为肿瘤转移发展提供重要的环境条件。“痰者,津液之异名也”,津液失于肺脾肾三脏的输布、运化与温煦聚而成痰,风药味薄而性浮,也能宣肺以理脾,一方面促进津液的流动,另外可开肌腠使邪从表而出。

3.2风药能化阴以除弊

肿瘤患者大多因病邪的耗散,往往在后期出现气血大亏之象。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唯有恢复脾胃运化之能,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这种状态。“虚则补之”,因肿瘤为消耗性疾病,在用药方面多选用血肉有情之品,此类药物多味厚而易壅滞脾胃,致脾愈虚而痰愈盛,风药属阳而善动,能推动补益之药输布。叶天士曰:“最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地”。风药能引经,使补益药物到达所需之处。如李东垣所云:“参术补脾,非防风白芷行之,则补药之力不能到”。又风药性轻扬主动,可行血肉之品,防止滋腻于异变的局部微环境而助邪之势。

3.3风药能消积以散邪

肿瘤形成于气虚痰浊胶结,如《内经》云:“阳化气,阴成形”。有学者认为肿瘤亦是如此,其体有形属阴,因痰浊久聚而根深盘大。临床治疗常用消痰除瘀等攻伐之法,此则如冰雪之消融,只有阳光的照射则热足雪化,为治标,热少或失去阳光的照射则冰雪复结,如此反复而无止。对于痰浊亦是,不可一味攻伐,要为痰浊之邪找出路,即“晒日”与“通风”缺一不可,风药性善走窜,宣散透达,可将被攻消之痰邪及经络、脏腑之积痰带出。虫类风药还可搜经刮络,能浅削慢屠霸踞于经络关节之痰浊,减其错综盘杂之势,肿瘤踞于微环境的痰浊之根被消,则在外之形亦可渐小。

综上,风药对于改善肿瘤微环境异质性-痰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可循,临床的有效性也得到了验证,但对于风药如何改变微环境异质性却没有系统的整理及研究。今后应该在完善理论的基础上,对风药干预微环境的异质性进行深入系统性探讨,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依据及准则。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年第6期,完整原文见链接。

责任编辑:吴素芹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好
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