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淋巴瘤的常用治疗手段。造血干细胞的首选来源是外周血,如何将其从骨髓动员到外周血是HSCT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时就存在淋巴瘤患者造血干细胞动员不佳,请问影响干细胞动员的因素有哪些?

徐杨教授:HSCT在淋巴瘤的治疗中仍具有重要地位,而良好的造血干细胞动员是顺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前提。影响干细胞动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患者自身因素,包括年龄(65岁)、合并症等,这部分患者造血干细胞动员能力明显较弱。

二、治疗相关因素,包括先前多次化疗、使用了影响干细胞动员的药物、骨髓部位放射治疗等。

三、动员手段,随着个体化治疗的飞速发展,化疗动员、G-CSF动员和新型动员剂普乐沙福相继出现,大大改善了干细胞动员的成功率。G-CSF+化疗联合动员比单用方案更能提高干细胞采集数量,具备高效、稳态等优点。

四、动员时因素,无论白血病、骨髓瘤还是淋巴瘤,在干细胞动员时CD34+细胞计数、单采时机、骨髓存在原发疾病浸润等均影响干细胞动员的最终效果。

对于适合移植的淋巴瘤患者,您认为移植的最佳时机如何确定?在新药时代,移植处于什么地位?

徐杨教授:关于移植的最佳时机如何确定,可以参考相关淋巴瘤共识。随着新药如CAR-T细胞治疗、靶向治疗、单克隆抗体等不断涌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或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经移植(Allo-HSCT)是否能被替代?从目前共识来看,ASCT和Allo-HSCT仍是部分高危或复发难治淋巴瘤的重要治疗手段。新药确实对淋巴瘤的疗效显著,只有将新药、新的治疗手段与移植更好地结合,才能帮助患者获得更加理想的整体疗效。如何跟新药联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值得淋巴瘤专家或移植专家深讨,从而帮助患者获益更多。

HSCT作为淋巴瘤的重要治疗措施,我国与欧美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请问您认为存在这些差距的原因有哪些?如何缩小这种差距?

徐杨教授: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淋巴瘤成为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也呈上升的趋势,HSCT是治疗淋巴瘤的重要手段。据了解,国内多家医疗中心都可进行HSCT,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系统来收集并整合信息,所以显示的数据远小于实际数据。不可否认,欧美国家移植的数目确实非常多,如EBMT约有4万例,美国约2万多例,而中国目前上报的数据不足1万例。这也和移植技术局限于大规模医疗中心有关,因为小规模医疗单位发展移植能力不足,技术与人才匹配不到位限制了移植发展。

未来可以尝试通过大中心帮扶小中心开展相关移植技术,推广到全国各个中心;此外需努力提高并规范移植技术,横向与纵向共同发展,相信随着该技术的推广和水平提高能够逐步缩小同欧美国家之间的差距。

徐杨教授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副所长

医院科技处副处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委副主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通讯编委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