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6岁,左腹部间断性胀痛9天,加重3天。
腹部CT平扫检查图像如下:
由图,左肾前方可见类圆形肿块影,边缘光滑,密度不均,内可见钙化影及斑片状低密度影,左肾动静脉及左侧输尿管受压移位,未见侵犯,超声提示内部见少许血流信号,综上征象,CT平扫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建议CT增强扫描。
患者隔日进行腹部CT增强扫描
动脉期
静脉期
延迟期
3D+MIP
如图见:左肾前方腹膜后可见类圆形肿块影,内可见钙化影及斑片状低密度影,并推移左肾动静脉、左侧输尿管及腹腔邻近结构,腰2椎体左缘骨质吸收,并可见不规则硬化,增强扫描病灶内见大量粗大、迂曲的血管,肿瘤供血动脉来自腰2动脉及腰2椎体内扩张动脉,引流静脉主要为半奇静脉,动脉期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静脉期病灶强化范围扩大,延迟扫描病灶强化辐度减低,强化较均匀,肿瘤血供异常丰富,供血动脉来自腰2动脉及腰2椎体内扩张动脉,引流静脉主要为半奇静脉,考虑肉瘤。
术中观察“腹膜后肿瘤,肿瘤分布大量血管”。
术中麻醉满意,手术顺利,失血ml,输入红细胞悬液14单位,新鲜冰冻血浆ml,术后病人平安返回病室,切除组织送病检。
术后病理回报“神经纤维瘤”。
病例讨论
1、腹膜后肿瘤的解剖定位原发腹膜后肿瘤常常形成巨大肿块,边界清楚或不清,可发生于肾旁前、肾周、肾旁后间隙、脊柱旁、大血管中线区。
2、临床意义本病例重在术前评估,增强扫描显示病灶血供异常丰富,大部分供血动脉来自腰2椎体,因此分析肿瘤切除术中止血困难,有大失血可能性,故提示临床充分备血。术中失血ml,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虽然术前影像诊断不够精确,但此次影像诊断对手术失血评估准确,起到了预警的作用,体现了影像与临床合作的重大价值。
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后神经纤维瘤是一种少见的腹膜后良性肿瘤,常位于腹主动脉周围及脊柱两侧的不规则肿块,边界较清,病灶对周围所有结构推移,无包埋及侵犯,邻近椎体骨质有吸收,增强扫描可为轻度到明显强化,强化无特异表现特征,CT表现缺乏特异性,但可以准确定位,只有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及肿瘤的分布特点,才可以做出更为正确的诊断,确认依赖于病理。多以成熟血管为主,具备恶性肿瘤的强化特点,误导了对病灶的诊断方向。
由于腹膜后肿瘤种类众多,CT表现各异,腹膜后常见的肿瘤包括神经源性肿瘤、异位嗜铬细胞瘤、淋巴瘤、淋巴结转移性肿瘤、平滑肌肉瘤等。
1)异位嗜铬细胞瘤从影像形态上与本病例比较相似,增强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病灶边界较清,但嗜铬细胞瘤具有内分泌功能,可有明显临床症状。
2)平滑肌肉瘤通常表现为一个大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常伴有坏死、囊变,与腹腔内其他结构关系境界不清,常有包埋与侵犯,与良性占位性病变单纯推挤移位不同。
3)淋巴瘤表现在肿大淋巴结融合所致,可分辨出多个肿大淋巴结融合所致。
4)淋巴结转移瘤分布较广泛,单一巨大淋巴结少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