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到一颗淋巴结,怎么办?要不要紧?会不会是淋巴瘤?
这是血液科门诊常见的咨询。
--------------------------------------------------------------------------
淋巴结每个人都有,是人体正常的免疫防御系统
人体的淋巴结呈卵圆形或肾形,直径约2-10mm大小不一,分布全身各处的淋巴通道上。大淋巴结主要密布在颈部、腋下、腹股沟与肠系膜等处。内脏的淋巴结多沿血管排列或位于器官门脉附近。
全身淋巴结数量十分可观,约有-个,严密监视淋巴管道及过滤淋巴液,清除异物或参与免疫反应。
所以,能摸到1cm左右的淋巴结一点儿也不奇怪。
怎样的淋巴结恶性可能性大?
除外一些少见的疾病,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3种:
淋巴结炎:局部感染所引起
淋巴结全身分布,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也是抵抗局部感染的一道重要防线。比如牙周炎时会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感染消退后淋巴结肿大随之消退,这也是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原因。
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导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例如口腔炎症、慢性扁桃体炎、慢性盆腔炎,局部淋巴结增大后不能恢复正常大小,体积较正常的淋巴结稍大,但是经年不变化,呈良性表现。
淋巴结结核:结核杆菌感染
结核杆菌经口腔或支气管、肺波及至淋巴结,需按照结核病治疗。
恶性肿瘤
一其它脏器肿瘤扩散至淋巴结(俗称恶性肿瘤转移);
二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比如淋巴瘤。
理论上来说,良性还是恶性的淋巴结触诊是有差别的。良性的一般有触痛、活动度好、质地软(摸摸自己的耳垂);恶性的一般无疼痛、活动度差、质地韧(摸摸自己的鼻尖)。
一般而言,短时间内迅速增大的淋巴结,几处淋巴结融合,或者伴随有其它明显的症状:体重明显减轻、盗汗(夜间睡觉汗湿睡衣)、大片的皮疹和不明原因的发热。恶性的可能性高。
淋巴结肿大怎么办
淋巴结肿大常规的检查是血常规、加或不加做凝血功能、血生化、炎症因子指标等等和浅表淋巴结B超。如果血常规就有明显异常,医生会表情严肃立即开住院证。。。
如果血液指标都正常,B超检查也提示淋巴结并不是很大或者呈梭形,也没有其它的症状,那么建议随访。
医生真没有火眼金睛,面对肿大淋巴结的到底是个什么东东一样非常纠结,最直接最暴力的办法就是:挖出来、剖开来瞧瞧。那么,怎样的淋巴结可以“挖出来瞧瞧”呢?
需要有一定的大小。如果淋巴结太小,建议回家观察,自行消退了最好或者定期(间隔2-3个月)复查B超观察是否有明显变化,有时考虑到淋巴结附近有炎症也会开口服的消炎药物。
有人认为1.0cm*1.0cm(花生米大小)以上可以操作、有人认为2.0cm*2.0cm(小核桃大小)以上才有意义,太小的淋巴结没法处理。
淋巴结活检的处理
如果淋巴结增大到一定程度,就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
一是外科手术,直接把淋巴结取出来活检。
这是最传统的方案,也是血液科医生喜欢的方案。好处是可以取下较多的样本进一步做病理检查,不利之处毕竟是手术,需要安排住院和一定的等待时间,在外露皮肤上会留下明显疤痕、对某些部位淋巴结(例如位于腹腔深部)操作困难等等。
二是B超或CT引导下的穿刺。
有利之处是方便简洁、部分可以在门诊操作、创伤小、深部的淋巴结也可以操作。不利之处是取出的组织太少,可能会造成下步诊断困难。
B超穿刺最多的就是浅表淋巴结,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的淋巴结,在门诊就可以进行,由影像科医生或专科医生操作,常规的血液检查排除禁忌症,医生开单付费预约即可。
CT引导多用来穿刺腹腔内等深部淋巴结,由于位置较深,创伤风险更大,所以一般需要短期住院检查,操作完毕后,需要观察1-3天。
淋巴结的病理诊断
取出的淋巴组织样本进一步做免疫组化(确定是何种组织来源、是恶性还是良性的)。老实讲,病理科医生压力山大,靠他/她一己之力做出诊断,所以需要一定的等待时间。
这时候手术切除活检的优势就显露出来,毕竟样本大,可以充分利用。如果是穿刺的一点点头发丝大小的样本,疑难的就难以判定了。
病理是诊断的金标准,而且一旦确定诊断后将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所以必须要精益求精,做到万无一失。如果遇到疑难的诊断,外院的会诊甚至国际的远程会诊都是必要的。
同时,近年来,淋巴瘤的诊断已经精准到分子诊断,除了判定患者淋巴瘤的类型之外,还需要检测是否有影响预后的其它因素,预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一步确定长期的治疗方案。
确诊淋巴瘤后的治疗
即使诊断是恶性淋巴瘤,也不用感觉世界末日,请接受正规的治疗。淋巴瘤的初始治疗非常重要,标准的初始治疗方案可以极大延长患者的生存,否则会陷入快速复发-耐药-再次复发-难治的恶性循环。
淋巴瘤的细胞起源可以从原始细胞、相对成熟细胞、到成熟的细胞,在此过程中,恶性程度逐步递减。大致分为惰性和侵袭性两种,惰性淋巴瘤病情进展缓慢,某些早期不需要任何治疗,等待病情进展后再进入化疗(例如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某些淋巴瘤虽然表现为侵袭性淋巴瘤,但是有靶向性药物治疗,例如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依鲁替尼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等等,可以明显提升患者有效率和生存期。
需要警惕的是一小部分高危的淋巴瘤,例如类似于急性白血病的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高级别淋巴瘤和双重打击淋巴瘤等等,需要高强度联合化疗及后续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这部分患者进展非常迅速,并表现为耐药和快速复发,生存期短暂,是目前血液界有待攻克的难点之一,各种临床试验,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的联合,希望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延伸阅读
MDT专场:淋巴瘤和骨质破坏
B细胞淋巴瘤CAR-T治疗的CRS新模型
汇总:滤泡淋巴瘤诊疗策略
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浙大二院血液科淋巴肿瘤系列活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