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不得不说的故事
图1:肺结节CT表现
肺结节就是肺癌吗?肺结节,近年来在医疗新闻中常有刷屏之势,算得上医学界一枚新晋网红。
肺结节隐匿于肺内,不露声色,俨然一副不求闻达的隐者风范。然而,一旦它疯魔的“人格”被激活,则可能怒发冲冠,一发不可收拾,乃至夺人性命于无声无息之中。低调的行事风格,雌雄莫辨的面容,及潜在的“多重人格”,令其成为人类体内的影子杀手,引无数英雄豪杰竟折腰,已然成为当代人内心深处的一道隐忧。
近年来,随着胸部CT在国人常规体检中的普及应用,肺部结节的筛出率也越来越高,其中部分结节癌变的现实,已令众人“谈结色变”,那么,肺结节真有那么可怕吗,我们又当如何应对呢。
究竟什么是肺结节呢?(敲黑板,划重点)
目前医学上对于肺结节的定义是:边界清楚、影像学不透明、直径≤3cm、周围完全由充气的肺组织包绕不伴有肺不张、肺门肿大和胸腔积液的单发或多发结节。这个定义比较复杂,简而言之,结节,就如我们脸上的包,或者身上的疙瘩。结节长在肺上,就是肺结节。
平常身体健康,为什么会长肺结节呢?我告诉他,肺部结节形成的原因很多,以前肺结核是常见原因,近年来,薄层CT的筛查让肺部结节发现显著增多,总结起来主要有:小结节肺癌、肺结核、肺良性肿瘤、炎性假瘤、球形肺炎、机化性肺炎等,它们有的温顺平和,不与世争,安享岁月静好,至死也忠贞不渝;它们有的脾性躁狂,不断辟疆拓土,终成一代魔王;亦有部分安己守道的良民,在久经“风霜”磨炼后,最终逐渐叛变为健康杀手。这些结节彼此神似,令人敌友难辨。在肺结节的江湖里,充满了善与恶,敌与友的无间道。对待这些良善难辨的“江湖兄弟”,是杀而快之,还是和平共处,抑或“宁可枉杀一千,绝不漏网一个”,困难的选择纠结于无数“结节人士”。
肺结节离肺癌有多远?肺结节是肺癌吗?
再次敲黑板:
不同密度的肺结节,其恶性概率不同,对肺结节的初步诊断主要根据其在CT下的“写真照”,依据结节密度将肺结节分为三类: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和磨玻璃密度结节。
实性结节是指其内全部是软组织密度的结节,密度较均匀,其内血管及支气管影像被掩盖。部分实性结节是指其内既包含磨玻璃密度又包含实性软组织密度的结节,密度不均匀。磨玻璃密度结节是指肺内模糊的结节影,结节密度较周围肺实质略增加,但其内血管及支气管的轮廓尚可见。
部分实性结节的恶性概率最高,其次为磨玻璃密度结节,实性结节的恶性概率最低。
图2:肺结节写真
所谓的恶性结节,包括肺癌、淋巴瘤、转移癌等。
当患者胸部CT检查提示存在肺部结节时,如何对肺部结节进行良恶性判断是诊断和后续治疗的关键。
因此,我们会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体征检查来进行良恶性评估。提示恶性概率高的临床危险因素有结节偏大、老年患者、肿瘤史、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石棉接触史等(表1)。
其中,低危结节是指估计癌症风险小于5%的结节。低危结节相关因素包括:结节较小、年轻、无肿瘤病史、无吸烟史或戒烟大于7年、结节边缘光滑等。而高危结节是指估计癌症风险大于65%的结节。高危结节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大、吸烟多、结节较大、边缘不规则或有毛刺等。中间风险个体则兼有高危和低危肺结节患者的特征。
发现肺结节,具体该怎么办?发现了肺结节,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肺结节患者有3个基本的处理措施:①进一步的诊断性检查(肿瘤标记物、PET-CT、活检等);②定期薄层CT扫描按计划进行密切随访观察;③手术切除或其他治疗。
三种选择因人而异。因此,发现肺结节之后,应及时至门诊就诊,咨询专业医生。接下来呢,你需要入住胸外科,医生会根据进一步的影像学、经皮穿刺和有关的生化检查等,来判断这个肺结节的性质。
对于能明确诊断为肺癌的肺结节,当杀一儆百。对于可疑恶性,可以局部楔形切除,辅以病理活检确诊,也可连续观察结节大小形态变化;对于不能明确诊断者,除了相应的支持治疗外,还需要进行随访。
依据Fleischner协会和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指南,肺部小结节影像学随访时间主要基于结节的大小和有无肺癌危险因素(表2)。而在随访过程中发现恶性征象,也应立即住院行手术或其他治疗。
结语肺里长了不明不白的东西确实令人闹心,但肺结节不意味着肺癌,也不全表明我们离肺癌更近了一步,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明确诊断之后再采取相应的治疗才是关键。
而不能明确诊断的肺结节,则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随访观察。对于肺结节不能掉以轻心,同时也没有必要太焦虑或者太紧张,因为大多数的肺结节还是良性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