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峻岭教授近照
名医生网签约专家李峻岭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恶性肿瘤的化疗及生物靶向治疗,擅长肺癌的内科治疗。现为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及国际肺癌研究学会(IASLC)会员。
记者:李教授,请您给我们讲解一下恶性肿瘤的生物靶向治疗。
李教授:生物靶向治疗,目前最常见的是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即突变的EGFR)的治疗。TKI也就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代表药物是易瑞沙、特罗凯和凯美纳;第二代药物叫阿法替尼,是个不可逆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第三代叫AZD。但第三代的药物还没上市,其特点是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轻,患者耐受性非常好,因此它的不良反应称为安慰剂类似的不良反应。第二个靶向药物是针对ALK基因表达,即ALK阳性的,代表药物是克唑替尼。还有一些少见靶点,比如ROS1基因的表达,也是用克唑替尼,还有H2基因的表达、B-rafVE的突变,都有相应药物。这样的靶点大概有10个左右,临床上都有针对相应靶点治疗的药物。将来的趋势是肺癌可分很多亚型,通过亚型的相应靶点,有相应的药物治疗。不要小看这些突变率非常小的靶点,比如肺癌,只要有百分之一的靶点,那么整个数量就超过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数量,它的基数是很大的,群体也就很大。
记者:靶向治疗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李教授:靶向治疗有别于细胞毒类的药物,它的选择性较差。靶向治疗主要针对一些特定靶点,阻断驱动基因的某一个关键位点,使肿瘤停止生长。因此它的不良反应跟化疗不一样,相对来讲安全性更高。它没有细胞毒类药物的贫血、中性粒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这类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主要表现是皮疹、腹泻。另外靶向治疗药物一般都是口服,使用比较方便。
记者:我是否能这样理解,它有别于旧的化疗,化疗是不分肿瘤细胞还是好的细胞,都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而靶向治疗更准确一些。
李教授:对,它就针对一些特定的靶点。但现在化疗药物也有一些靶向趋势,像培美曲塞、力比泰、阿灵达,是多靶点的叶酸抑制剂。还有纳米紫杉醇,是白蛋白结合性的紫杉醇,也有肿瘤趋向作用,称为靶向化疗,但它们都属于细胞毒类药物。
李峻岭教授正在接受本网站记者采访
记者:靶向治疗的效果怎么样?相对于化疗手段来说,现在靶向治疗的治疗效果如何?
李教授:晚期的非小细胞肺癌,如果适合做靶向治疗,那么靶向治疗对患者生存期的贡献大约占三分之二,化疗占三分之一,效果还是很好的。
记者:既然您说肺癌晚期,请您讲解一下肺癌是如何分期的?
李教授:影像学上见肺部有阴影,有病理学诊断,就足以诊断肺癌。此外,还需给病人做分期的检查,要了解肿瘤累及的范围。比如,只是肺里一个比较小的肿块,没有淋巴结受累,称为Ⅰ期肺癌;如果有肺门淋巴结受累,但其他地方都没有,称为Ⅱ期肺癌;如果有纵膈淋巴结转移,称为Ⅲ期肺癌,要是淋巴结转移到锁骨上,就称为Ⅲb期的肺癌;要是超出这些范围,就称为Ⅳ期肺癌。临床上,Ⅰ期Ⅱ期肺癌建议通过手术来治疗。Ⅲ期肺癌较复杂,有庞大的群体,所以Ⅲ期肺癌分多种治疗手段,可通过诱导治疗,全身诱导治疗后再做局部治疗。这种局部治疗包括了手术、放射治疗,当然也可直接同步做放化疗,即全身化疗加上局部放疗。现有一种趋向,就是全身靶向治疗联合局部放疗,经过这样的治疗,部分患者能够获得痊愈。
记者:肺癌痊愈的指标是什么?
李教授:能够治愈的肺癌一般都是早期肺癌,还有部分中期肺癌,通常用5年生存率来表示。如果患者没有肿瘤,生存时间超过5年,就认为是被治愈了。
记者:请问进行靶向治疗,需要哪些先决条件?
李教授:组织很关键,通过组织来检测它的基因表达。比如有没有突变或敏感突变,19外显因子的缺失,21外显因子的突变等,有突变才能做靶向治疗。像ALK,有没有做免疫组化,或者FISH是不是阳性,是不是有表达,有异位,如果有可做克唑替尼的靶向治疗。所以得先有一个靶点,有了靶点之后才能推荐做后续的靶向治疗。
记者:肺癌转移和复发几率有多高?
李教授:肺癌复发几率还是满高的,像Ⅰa期肺癌,就是能够发现的最早肺癌,手术后活到5年的概率是70%左右,即有30%的概率5年内会死亡。像Ⅲa期的病人,就是有纵膈淋巴结转移的,如果单纯做手术,不做后续治疗,活过5年的概率大概有26%,但做化疗后就能提高到41%。
记者:请问该怎么选择最适合的肺癌治疗方法?
李教授:这叫做个体化治疗。我们有治疗指引,会推荐什么期的肺癌用什么治疗,但在临床上,还要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来选择,这就是为什么叫个体化治疗。这样,规范的治疗,个体化的原则,才能够获得最佳生存时间。
记者:意思是现在的治疗,不再是原先那样,癌症有一个治疗规则,比如用什么药,用多久,现在已经可以个体化去定制治疗了?
李教授:当然这个个体化的定制是建立在符合规则的情况下。例如,手术后的辅助化疗,如果患者身体非常好,一定要用含顺铂的治疗方案,顺铂的两药联合,而且顺铂的剂量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累计量要到mg,这样患者的预后要比其他剂量水平好一些。
记者:肺癌的预后和生存期大概是怎样?
李教授:肺癌级别不一样,预后和生存期也就不一样。当然每个医生都会有经典案例,晚期肺癌治疗痊愈的都有。但从群体上来讲,Ⅲ期临床研究,晚期肺癌目前最好的治疗效果是50%的患者能达到3年以上生存期,跟过去比已经好很多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认为肺癌现在应该叫做相对慢性的疾病。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要开始一个新课题《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在非小细胞肺癌辅助化疗中的作用》,想请您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这个新课题。
李教授:早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用得最多的是长春瑞滨联合顺铂,但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毒性较大,很多病人不能耐受。后来发现吉西他滨也是一个第三代化疗药物,且在晚期肺癌治疗中,疗效优于NP方案,因此我和我的学生就一起做这个研究。入组已经结束了,现在进入随访阶段。前期的可实施性比较,认为它接受的周期数,接受的剂量强度,还有不良反应都优于NP方案,即可实施性较好,患者耐受较好,但最后的随访还在进行中。
名词释义:
生物靶向治疗:即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EGFR:是原癌基因c-erbB1的表达产物,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家族成员之一。EGFR等蛋白酪氨酸激酶功能缺失或其相关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的活性或细胞定位异常,均会引起肿瘤、糖尿病、免疫缺陷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TKI:即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一类能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化合物。可作为三磷酸腺苷(ATP)与酪氨酸激酶结合的竞争性抑制剂,也可作为酪氨酸的类似物,阻断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抑制细胞增殖,已经开发为数种抗肿瘤药物。
AZD:药物名,是一种口服的小分子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能同时对付非小细胞肺癌的EGFR基因突变(包括18,19,21突变)和EGFR-TKI获得性耐药(TM)。
ALK:即渐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是强力致癌驱动基因。回顾性组织库研究显示,ALK基因重排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约占非小细胞肺癌的3%-5%,不同种族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ROS1:即c-ros原癌基因1酪氨酸激酶,ROS1编码了一种对细胞生长和生存很重要的蛋白质,通过染色体重新排列的ROS1助长了癌症细胞的生长。
H2:H2基因位于小鼠第17对染色体(第1X连锁群)上,是决定小鼠主要组织亲和性抗原H-2抗原表达的基因。
B-rafVE:是指B-raf这个基因的第个氨基酸V(Valine)突变成了谷氨酸E(Glutamicacid)。
外显因子:即外显子,是真核生物基因的一部分。所有的外显子一同组成了遗传信息,该信息会体现在蛋白质上。
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简称FISH。是利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核酸探针与细胞内相应的靶DNA分子或RNA分子杂交,通过在荧光显微镜或共聚焦激光扫描仪下观察荧光信号,来确定与特异探针杂交后被染色的细胞或细胞器的形态和分布,或者是结合了荧光探针的DNA区域或RNA分子在染色体或其他细胞器中的定位。
NP方案:即诺维本加顺铂联合化疗方案,是联合化疗方案名称。
生物靶向治疗,目前最常见的是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即突变的EGFR)的治疗。靶向治疗有别于细胞毒类的药物,它的选择性较差。靶向治疗主要针对一些特定靶点,阻断驱动基因的某一个关键位点,使肿瘤停止生长。因此它的不良反应跟化疗不一样,相对来讲安全性更高。它没有细胞毒类药物的贫血、中性粒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这类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主要表现是皮疹、腹泻。另外靶向治疗药物一般都是口服,使用比较方便。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名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