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培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卫生部原部长、主任医师;中国老教授协会医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顺势医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顺势医学会筹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不发生转移;对人体健康危害不大,生长到一定程度对组织、器官只有挤压和阻塞作用;手术容易清除干净,不转移、不复发。恶性肿瘤,相对良性肿瘤而言,恶性肿瘤细胞生长迅速,增生无止境,使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如果发现和治疗不及时,最后导致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及脏器功能受损等,形成恶病质,将病人拖垮;它还可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人体几乎每个部位都可能遭受侵害,恶性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破坏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引起组织、器官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恶性肿瘤细胞还能释放出多种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中毒症状;手术很不容易清除干净,很容易复发、转移,患者最终可能由于组织和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根据恶性肿瘤的细胞类型,分为癌和肉瘤两大类:
癌所谓癌就是在人体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癌。癌症病变的基本单位是癌细胞,癌细胞是一种变异的细胞,是产生癌症的病源,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不同,有无限生长、转化和转移三大特点。如消化道、呼吸道粘膜、肝脏、肾脏等上皮细胞发生变异而导致的癌症。癌的组织类型分为三大类:鳞状上皮癌,发生于皮肤、食管、肺、子宫颈、阴道、外阴、阴茎等部位。腺癌,发生于消化管、肺、子宫体、乳腺、卵巢、前列腺、甲状腺、肝、肾、胰腺、胆囊等部位。未分化癌既不是鳞状上皮癌,也不是腺癌,是分化程度很低的一类癌。任何脏器或部位都可能发生癌。癌的名称根据发生的部位来命名,如称为胃癌、食管癌、肺癌等。根据发生的细胞种类来分类,如胃腺癌,食管鳞状上皮癌,胰腺癌中鳞状上皮癌、腺癌和未分化癌都有。鳞状上皮癌、腺癌、和未分化癌各自性质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例如,肺的鳞状上皮癌和腺癌,相比之下生长得较慢,用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都难以见效。而肺的未分化癌,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都可以显示好效果。
肉瘤是在人体上皮细胞以外的细胞,来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结缔组织和肌肉)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如构成胃肠道的肌肉细胞、构成骨、结缔组织、脉管、神经的纤维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血液内的白血病等也是肉瘤的一种,因此称为血液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皮肤、皮下、骨膜及长骨两端。如纤维肉瘤生长迅速,肿瘤晚期常有坏死、出血、切面灰红色、质均匀细如生鱼肉状。骨肉瘤以青年人为多,好发于四肢长骨之两端,尤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及肱骨上端最多见,骨肉瘤发展迅速,病程短,开始在皮质内生长,可逐渐向骨髓腔发展,有时向外突破骨膜,侵入周围软组织,易引起病理性骨折。常见的还有平滑肌瘤、淋巴肉瘤、滑膜肉瘤等。早期即可发生血行转移。肉瘤属于恶性肿瘤病变。
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不是局限性疾病,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突出表现。恶性肿瘤的发生,首先是机体功能失衡,正气不足,邪气上升,免疫功能紊乱,抵抗力下降为基础。因此,恶性肿瘤患者正气不足的最初变化往往是局部的、潜在的,并不一定以显见的症状表现出来,特别是在早期症状隐匿的时候,只有正气不足的微观变化,而病人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说明,机体正气亏虚,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失常,各种致病因素才能入侵而发生肿瘤。
正气不足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条件,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正气不足密切相关,它贯穿在恶性肿瘤的始终。当致癌物质和六淫七情侵袭机体,浊邪停聚时,若机体正气来复,能祛邪外出,则癌毒不得产生,或即使产生,也能及时清除,使痼邪消散于无形。若正气亏虚,阴阳失调,机体功能受到影响,解毒排毒功能降低,不能及时地祛邪外出,致使致癌物质、毒素和浊邪长期停滞于体内时,才能酿生癌毒,致生癌肿。
正气虚弱不仅是癌毒发生的前提,而且是决定癌症发展过程的依据。患癌症之后若能得到积极的治疗,特别是在经过手术切除癌肿之后,及时地予以扶正治疗,使正气强盛,对限制癌毒的扩散,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有着明显的疗效,甚至有因之治愈者。恶性肿瘤是本虚标实疾患。在病理因素上除癌毒外,瘀滞痰湿也是很重要的病理产物,对此,前人论述较多,如“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然而,在众多标本矛盾中,癌毒侵袭,消亡正气,正气亏虚,癌毒益猖。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恶性肿瘤的本质就是癌毒肆虐和正气日亏的过程。在临床实践中,因癌肿发生部位的不同,受损组织和器官的差异,正虚邪实的缓急,在病机症候上又表现出其复杂性和多样化,这是需要我们在临床的治疗中必须把握的问题,这对于指导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恶性肿瘤的病因
(一)外部因素
人类肿瘤病因中百分之80至90与环境因素有关,消除污染改善环境条件,对预防肿瘤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1、化学致癌因素是癌症的主要病因,目前已知有多种化学物质可以致癌,其中很多和人类癌症的发生有关,化学致癌物质分布很广,与工业生产有密切关系。化学致癌物质的作用,一般都要有一定的剂量和作用的时间(反复接触),环境中存在的致癌物质,大多要在体内代谢转化使之活化,才能具有直接的致癌作用。
(1)多环碳氢化含物:煤焦油中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是多环碳氢化含物,如3、4苯并芘和甲基胆恩等,这些物质小剂量即可熔实验动物发生恶性肿瘤(如皮肤癌),工厂排出的煤烟,汽车排出的废气,燃烧的纸烟均声有这些物质。另外,熏制的鱼肉等食品中也含有上述物质,胃癌的发生可能与此有关。
(2)亚硝胺类化合物:近代对亚硝胺类化合物的强烈致癌作用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它的致癌谱很广,如在实验动物中,可引起肝癌、胃癌、食管癌、肺癌和鼻咽癌等、亚硝胺是由亚硝酸盐和次级胺合成(可在胃内进行),这些前躯物质广存于肉类、蔬菜、谷物、及烟草中,特别在腌制的鱼肉和变质的蔬菜中含量更高。
(3)霉菌毒素: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霉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它广存于污染的食品中。特别是霉变的花生、玉米及谷类含量最多。这种毒素有强烈的致癌作用,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均证实可诱发肝癌。我国通过对食管癌高发区的病因学调查研究,提出白地霉菌(存在于居民食用的酸菜中)与食管癌发生有关。
(4)氨基偶氮染料:这是一类具有颜色的化合物,曾用作纺织品,食品与饮料的染料,它可引起实验性肝癌(大白鼠)。
(5)芳香胺类:多存在于染料中,有致癌作用,苯胺(阿尼林)印染厂工人的膀胱癌发病率高即与此有关。
(6)氯乙烯:为目前使用最广的一种塑料聚氯乙烯,塑料工厂工人肝血管肉瘤、肺癌、白血病和脑瘤等发病率与此有关。
(7)无机致癌物质:铬、镍、砷和石棉等均有致癌作用,如砷可引起皮肤癌、肝癌等。近代发现一些微量元素,如钼、硒、镁、铂等的缺乏与肿瘤的发生有关。
2、物理致癌因素已证实有致癌作用的物理因素有:电离辐射,紫外线、慢性刺激等。其中有些(如慢性刺激)可能为促癌因素。
(1)y射线:这是具有电离作用的射线:能使细胞核内DNA结构改变而致细胞突变,故能诱发多种肿瘤,如铀矿工人肺癌发病率高出一般人群10倍,广岛因受原子弹爆炸影响,居民中白血病、甲状腺癌等发病率增高。
(2)X射线:放射工作者,长期接触X射线,如缺少必要的防护措施时,常引起放射性皮炎,并可进一步展为皮肤癌,白血病发病率也较一般人为高。
(3)紫外线:紫外线虽无电离作用,但长期暴露于日光下,可诱发皮肤癌、黑色素瘤等,对于有皮肤癌易感性的个体(如患着色性干皮病的人),更应注意避免日光照射,以预防皮肤癌的发生。
(4)慢性刺激:慢性机械性和炎症性非特异性刺激,均可刺激细胞增生,少数在此种增生基础上发生癌变,如慢性胃溃疡的癌变,皮肤慢性溃疡的癌变等。
3、生物性致癌因素
(1)病毒:“近代已确认,肿瘤的发生与病毒有关,动物的自发性肿瘤,已证明有30多种为病毒引起。关于人类肿瘤与病毒的关系,许多研究指出:人类的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鼻咽癌、宫颈癌等与病毒有关,如鼻咽癌患者血清中的抗病毒抗体的检出率很高,宫颈癌的癌细胞,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病毒或病毒样颗粒。近年从人类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中分离出RNA病毒。这是首次从人体肿瘤中检出的病毒,它将进一步推动瘤病毒病因的研究。
(2)寄生虫,有些寄生虫与肿瘤发生有关,如日本血吸虫病可并发结肠癌,华支睾吸虫在肝小胆管内寄生可并发胆管癌。
(二)内在因素
恶性肿瘤的发生除上述外因外,机体内在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内外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着肿瘤的发生发展。机体的内在因素包括如下几方面:
1、遗传因素现代认为,肿瘤的遗传性是存在的,动物实验已证明,有一种纯系高乳腺癌率小鼠,其乳腺癌发生率很高,显然系遗传因素所致。人类肿瘤虽然有80%~90%是由环境因素所引起,但仍有一些肿瘤其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人类肿瘤与遗传因素的关系,一般认为,有如下几种形式:
(1)遗传性肿瘤所谓遗传性肿瘤(hereditarytumors),是由单个基因的突变引起的恶性肿瘤,常以孟德尔式遗传方式传递,称为遗传性肿瘤。是一些少见的家族性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等。
(2)遗传因素不决定肿瘤的发生,只决定肿瘤的易感性。所谓肿瘤的易感性,即有这种特性的个体,它在一般条件下容易发生某种肿瘤。如着色性干皮病患者,在日光暴晒下即易发生皮肤癌或黑色素瘤,这种患者由于DNA内切酶缺乏,不能修复因紫外线造成的DNA损伤,从而导致细胞发生癌变。
(3)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肿瘤发生中起协调作用。目前发现一些常见肿瘤也有家族史、如乳腺癌、胃癌、肠癌,肝癌、鼻咽癌等,这些肿瘤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但环境因素可能起到更主要的作用。
2、免疫因素实验和临床观察均证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疗效和预后都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肿瘤则易于发生,如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和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器官移植患者的肿瘤发生率都较一般人群高许多倍。肿瘤患者特别是进展期癌症,免疫功能下降。肿瘤与免疫因素的关系,促进了现代免疫治疗的发展,并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提示应用免疫抑制治疗时,以及对免疫功能有缺陷的患者,应高度警惕其有发生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3、激素因素内分泌紊乱与某些器官肿瘤的发生有重要关系。有致癌作用的激素,指那些能促进组织细胞生长的激素,如卵巢雌激素、垂体促性腺激素和促甲状腺素等。这些激素对靶器官细胞的慢性刺激,可导致细胞的增生与癌变,如乳腺癌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的过多有关,这种乳腺癌属激素依赖型,在妊娠和哺乳期发展更快,在治疗中采取切除卵巢的措施,可收到一定疗效。另外,患卵巢颗粒细胞瘤和卵泡膜细胞瘤的妇女,其子宫体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激素和肿瘤发生的关系,提示对长期使用某些激素(如雌激素)治疗,应取慎重态度。
4、性别和年龄因素肿瘤的发生率在性别和年龄方面有一定差异。
(1)性别方面:生殖器官癌瘤和乳腺癌女性明显高于男性(:1),这和女性内分泌的特点有关。而肺癌、食管癌、肝癌、胃癌、鼻咽癌等则男性高于女性,其原因可能与男性较多接受某些刺激有关。
(2)年龄方面:一般肿瘤(特别癌瘤)的发生率是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如癌瘤多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更多见于老年人,这可能和肿瘤的发生需要较长的潜伏期有关,并可部分解释现代肿瘤发生率增高的原因(人的平均寿命延长致发生癌的机会多了)。另外,有少数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多见于幼儿和儿童。某些肉瘤(如骨肉瘤)则多见于青年。
5、种族因素肿瘤发生中的种族差别相当明显,如欧美国家乳腺癌发生率高,亚洲地区,(如日本和中国)胃癌发生率高。我国广东省鼻咽癌发生率高,甚至移居国外的广东华侨其鼻咽癌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当地人。以上说明,种族与鼻咽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但也不能排除与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关系。因为移民在第三代以后,鼻咽癌的发病率则有明显的下降。
综上所述,可见肿瘤病因的复杂性,肿瘤的发生不能用单一病因来解释,特别是外因和内因的关系更是复杂的,外因(致癌物质)的作用是要受到机体内在因素制约的,这种制约作用可影响着肿瘤的发生与否。外因中的多种因素,它们的作用机理也是不同的,有些是致癌作用,而有些是促癌作用.因此,在肿瘤的病因研究中,必须注意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三)中医对癌症病因的认识
《内经》明确地提出了疾病的产生是有“邪”侵犯的论点,汉·张仲景把病因分为三类,宋·陈无择在张仲景分类的基础上,把病因和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一步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这就是至今在临床中承袭运用的三因学说。
中医学根据历代医学家对肿瘤病因的认识和论述,结合临床实际,将肿瘤的病因概括为内伤病因和外源病因。内伤病因包括正气亏虚和精神情志失调;外源病因包括外邪侵袭和饮食所伤。
1、内伤病因
(1)正气亏虚正气,是指人体的生命功能,而相对病邪而言则是指抗病和康复能力。它是由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而产生的。正气亏虚的形成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致使机体“精气夺则虚”。《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说明,机体正气亏虚,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失常,各种致病因素才能入侵而发生肿瘤。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说:“积聚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金代张元素《活法机要》曰:“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明代张景岳也说:“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皆有积聚之病”,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中亦谓:“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恚,则脾胃皆伤,血液渐耗,郁气而生痰……噎塞所由成也”,还指出:“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以上论述,说明人体正气亏虚是肿瘤发病的内在因素,也是其他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肿瘤发生的基础条件。正气亏虚还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年龄越大,正气越亏,经络脏腑功能越弱,肿瘤的发病率就越高。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中说:“少年少见此证(噎膈),而惟中年丧耗伤者多有之”,明代申斗垣谓:“癌发四十岁以上,血亏气衰,厚味过多所生”,明代赵献可《医贯》中指出:“惟男子年高者有之,少无噎膈”。
正气不足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条件,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也和机体的正气不足密切相关。事实上正气不足,贯穿在恶性肿瘤的始终,当六淫七情侵袭机体,浊邪停聚时,若机体正气来复,能祛邪外出,则癌毒不得产生,或即使产生,也能及时清除,使痼邪消散于无形。若正气亏虚,阴阳失调,不能及时地祛邪外出,致使浊邪长期停滞于体内时,才能酿生癌毒,致生癌肿。
(2)情志失调人体的精神情志活动,在中医理论里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类,称为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属于生理活动的范围,并不足以致病。但是,由于长期的精神刺激或者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出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正常范围,以致造成人体内在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导致疾病发生。《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素问·玉机真脏论》谓:“忧、恐、悲、喜、怒,令人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朱丹溪《丹溪心法》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可见在精神情志失调的情况下,常常导致相应的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功能失常。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如工作环境不合理想、突然的生活遭遇(如丧偶、离婚、失去亲人等)、居住环境低劣等均可造成精神紧张,情绪不悦而致病。因此,精神情志失调也是导致癌肿发生的一个重要内伤病因,对这方面的论述,古代医学文献中记载颇多。如关于乳岩病因的记载:元代朱震亨《格致余论》说:“……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积滞,遂成隐核……又名乳岩”,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指出:“(乳岩)是阴寒结痰,此因哀哭忧愁,患难惊恐所致”。关于噎膈病因的记载:“《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明代邵达《订补明医指掌》亦说:“(噎膈)多起于忧郁,忧郁则气结于胸,臆而生痰,久则痰结成块,胶于上焦,……而病已成矣”,关于失荣病因的记载: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载道:“失荣者,或因六欲不遂,损伤中气,郁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结而成。”清代邹岳《外科真诠》曰:“(失荣)由忧思哀怒,气郁血逆,与火凝结而成”,金代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说:“茧唇皆由六气、七情相感而成,或忧思太过,忧思过深则心火焦炽……”,清代高秉钧《疡科心得集》说:“舌疳者……由心绪烦扰则生火,思虑伤脾则气郁,郁甚而成斯疾,其证最恶”,清代包永泰《图位喉科杓指》指出:“(喉菌)此症属忧郁血热气滞,妇人多患之……”,清代高思敬《外科问答》谓:“筋瘤……此证得自郁怒伤肝,忧虑伤脾伤肺”,“翻花岩,与乳岩仿佛,由肝郁不舒,木火鸱张而得,甚不易治”,以上古文献的载述说明了乳岩、噎膈、失荣、茧唇、舌疳、喉菌、筋瘤、翻花岩等各类癌肿的发病都与精神情志失调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心理因素致癌机制的研究,当人受到严重精神刺激后,对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有明显的影响,本来稳定的内环境失去了平衡,正常组织细胞突变,畸形成长,更难抵御外环境的种种不良刺激,对癌症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不良情绪刺激,可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如: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监视功能障碍和免疫能力缺损,不能及时发现并消灭发生突变的细胞株而发生癌症。美国本松博士调查了名癌症患者都有明显的精神创伤史,结果发现:如果人每天处于高度紧张环境中,就会引起血液中皮质酯酮的浓度迅速增加,导致免疫器官中T、B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成份的破坏,不能及时消除体内突变细胞,发生癌症的可能性就明显增加。我国山西省曾报道:食管癌患者中56.5%有忧虑、急躁的消极情绪,在发病前有重大精神刺激者为52%。以上资料表明:中医肿瘤学中的精神情志失调是致癌的一个重要发病原因,这一观点和西医学中的心理因素致癌的观点是一致的。
2、外源病因
(1)外邪因素外邪是指: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六种外感病邪,称之“六淫”。在自然界里,风、寒、暑、湿、燥、火为六种气候现象,亦称为“六气”。在正常情况下,这六种气候对人体无害,是人们赖以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如果人们不注意调摄,或者因慢性疾病造成体内阴阳气血亏损,使正常适应能力或者抵抗力下降;或出现骤冷骤热等气候急剧变化的情况,六气就会变为六淫,成为致病因素。“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并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它可以单独侵袭肌体而致病,亦可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合在一起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原有的证候还可以发生转化,如风寒外邪引起的表寒证,可郁久化热而转为里热证。中医学对外邪病因致癌的认识是很早的。《灵枢·九针论》谓:“四时八风客于经脉之中,为瘤病者也”,《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出:“积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入至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肉著,……邪气居其间而不及,发为筋瘤……肠瘤……昔瘤”,隋代《诸病源候论》说:“恶核者,内里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此风邪夹毒所成”,清代《医宗金鉴》指出唇癌(茧唇)的成因是“积火积聚而成”。上述古文献的论述说明了风邪、寒邪、虚邪、风邪夹毒、火邪等外邪是发生癌瘤的外源病因。
(2)饮食营养因素: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须条件,人们还可以通过饮食来弥补先天之不足。当然,饮食失宜、饮食不洁或者饮食偏嗜都可以累及脾胃,使脾胃损伤,受纳减退,健运失常,气机升降功能紊乱;湿浊内聚,或可化热,伤及气血,形成湿聚血瘀,促使癌肿的发生。饮食营养因素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饮食失宜:饮食过量,或者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味,都会造成胃难腐熟,脾失转输运化,不仅可以出现消化不良,而且还会造成气血流通受阻,产生诸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氵辟为痔”。过食肥甘厚味之品,易于郁阻气血,产生痈疽疮毒等症。《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如果摄食过少(包括进食没有规律),致使生化之源不足,“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造成气血虚弱,脏腑失养,致使外邪入侵,导致包括肿瘤在内的各种疾病发生。
②饮食不洁:《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由于客观条件,或不注意饮食卫生,食用腐败霉变的食品,或常吃腌制熏烤之物。毒邪屡屡损伤肌体肠胃,则气机不利,邪滞不化,久伏体内,而致恶变。
③饮食偏嗜:人们饮食的五味必须适宜,平时不能偏嗜,更不能嗜酒过度。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造成相应脏腑功能偏盛,久之可以破坏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而出现各种病变。《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稿而毛拔;多食辛,则脉结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景岳全书·饮食》篇谓:“素喜冷食者,内必多热;素喜热食者,内必多寒;故内寒者不喜寒,内热者不喜热。然热者嗜寒,多生中寒,寒者嗜热,多生内热”,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指出:“过饮滚酒,多成膈症”,清代何梦瑶《医碥》说:“酒客多噎膈,好热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深入也”,“好热者,多患膈症”,宋代僧阙名藏本《咽喉脉症通论》指出:“(喉菌)因食膏粱炙煿厚味过多,热毒积于心脾二经,上蒸于喉,结成如菌”,金代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说:“脏毒者,……或饮酽戾之酒,或食五辛炙煿等味,蓄毒在内,流积为痈”,明代《景岳全书》说:“(反胃)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致损胃气而然”,明代张三锡《医学准绳大要》曰:“至于酒客膏粱,辛热炙煿太过,火邪炎上,孔窍壅塞,则为鼻渊”,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曰:“茧唇乃阳明胃经症也”,与“食煎炒,过食炙煿有关”,清代傅山《青囊秘诀》也指出:“肺痿为膏粱子弟,多食厚气味,燔炙煎炒之物,时时吞嚼,或美酝香醪,乘兴酣饮者”。以上这些古代医籍的论述都说明了:长期过度饮酒,嗜食生冷、炙煿膏粱之品就损伤脾胃,蓄毒体内,郁热伤津,气机不利,脉络不通,毒邪与痰瘀互结,引发肿瘤。
二、恶性肿瘤的发病机理
恶性肿瘤的发生是细胞生长异常、分化失控的结果。病因的作用必然是导致细胞基因结构的改变或其调控失常而无限自主增生,从而使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癌变过程)。目前关于癌变机理的学说主要有:
(一)现代医学恶性肿瘤的发病机理
1、基因突变学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是由基因遗传信息决定的。癌变是致癌物质的作用(损害),或由于外来的基因(如肿瘤病毒)掺入(整合)到细胞基因组内,致使细胞的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发生改变(基因突变),于是,正常细胞获得新的遗传特性(如不可抑制的生长和分化不成熟)而转变为癌细胞。
2、基因表达失调学说人体正常体细胞的千百万个基因(DNA片段),正常情况下,只启动了某些部分以合成特殊的蛋白质和酶(为了执行特殊的功能)。这种基因表达是受到严格控制和调节的。当某种致癌物质扰乱了基因调控的程序,使正常情况下不应启动的基因活动起来,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失去调控,致使细胞继续分裂,并失去分化成熟的能力,导致细胞癌变。此学说认为癌变不是基因结构的改变,而是基因的表达失控,此提出癌变过程可逆的观点,并认为,可能寻求一种使癌细胞逆转为正常细胞的药物疗法。
3、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学说认为人体细胞内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癌基因是人体细胞的DNA中含有病毒癌基因的同源序列,称为细胞癌基因。癌基因在正常情况下只有低水平的表达,可能还具有生理功能。现在医学家认为:人人体内都有原癌基因,绝对不是人人体内都有癌细胞。原癌基因主管细胞分裂、增殖,人的生长需要它。为了“管束”它,人体里还有抑癌基因。平时,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维持着平衡,但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原癌基因的力量会变大,而抑癌基因却变得较弱。因此,致癌因素是启动癌细胞生长的“钥匙”,主要包括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某些化学物质等。多把“钥匙”一起用,才能启动“癌症程序”;“钥匙”越多,启动机会越大。我们还无法破解所有“钥匙”,因此还无法攻克癌症。但在理化性或病毒性致癌因素作用下,可能引起细胞癌基因的重排、扩增或突变而激活,从而使其表达增强或不适当表达,产生过量的或异常的蛋白质,而导致正常细胞发生恶性变。在机体生理功能失去平衡,抵抗力下降时,抑癌基因受抑制,或其产物变性、降解失活,失去抑癌作用,使细胞进入增殖周期,过度增殖而癌变。
4、自由基与氧化压力学说虽然机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强大的防御和修复系统,但是因自由基过剩,氧化压力可以破坏机体的防御系统、修复系统和自愈系统,导致慢性退行性疾病。在自由基特别多的时期,防御和修复系统可能崩溃,不足以修复所有被破坏的蛋白、脂肪、细胞壁和DNA结构。如果没有被正确地修复,被破坏的蛋白质还会对细胞功能产生更大的影响。被破坏的脂肪可以导致细胞膜脆化;被氧化的胆固醇往往导致动脉硬化。没能被修复的DNA链可以导致细胞突变,从而诱发癌症和老化。
关于自由基与氧化压力能导致癌症的问题,彼得柯维世(PeterKovacic)医生年在《当代化学药物》杂志上刊登了一篇综合性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道:“在众多已被提出的理论中,氧化压力是最综合的,而且它还会一直如此。它能合理解释和把多数与癌变过程(癌症的演化过程)有关的方面关联起来。”在遇到致癌物质的冲击时,身体的MASH部队会忙于修复被破坏的DNA。但是当氧化压力加重时,自由基的破坏会大于修复系统的作用,并能导致DNA突变。自由基会破坏DNA的基因结构,导致细胞的不正常。当这些细胞继续复制时,突变的DNA就被带入每个新生成的细胞。当细胞会开始不受控制地生长,并且有了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它变得能够从身体的一部分传播到另一部分(转移),这样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癌症。
(未完待续)
如果你喜欢或感动了你,就转发吧,让更多的人快乐并感动更多的人!
回复数字1:了解什么是顺势疗法
回复数字2:顺势疗法发展历程与中国顺势产品
回复数字3:亚健康信号与自测
回复数字4、高能量活性水杯价格
回复数字5:顺势疗法之答疑解惑
回复数字6:为什么推广顺势医学是最佳事业机会
回复数字7:顺势疗法能对健康起到什么作用
回复数字8:顺势普洱茶美肤、减肥、保健的秘密
祝福每一位来到本平台的读者朋友:生活幸福、健康快乐!
赞赏
用斑蝥酊后会不会出现斑秃的情况白癜风带的中药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