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6-18日在成都举办了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四川省医学会承办,上海交通大医院、医院、医院、中华医学会《国际输血与血液学杂志》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淋巴细胞疾病学术大会暨国际淋巴瘤最新进展研讨会”。会议期间,采访了中国医院颜晓菁教授,颜教授介绍了滤泡淋巴瘤治疗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
颜晓菁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院血液科主任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人才沈阳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白血病分会常委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病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淋巴瘤分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多家国内外期刊的审稿专家和编委
FL异质性强,治疗挑战性大
颜晓菁教授:惰性淋巴瘤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在临床表现、病理分型及预后等方面差异性极大,因此其治疗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目前对于滤泡淋巴瘤(FL),临床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分层治疗,虽然随着对分子学认识的深入以及诊疗策略的优化,早期和进展期滤泡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不断改善,但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对于进展期、高肿瘤负荷或有临床症状的FL,常常采取全身治疗策略,一线治疗方案包括R-CHOP、R-CVP、BR、R2方案,近年来人源化CD20单抗阿妥珠单抗也可用于FL的一线治疗,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众多一线治疗方案中选择适合患者的最佳方案。另外,尽管FL属于惰性淋巴瘤,疾病发展相对缓慢,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很多患者会面临复发或难治。对于复发难治性FL,虽然目前新药临床试验很多,但疗效仍不尽人意,这是临床工作者需要攻克的难题。
精准分层,个体化治疗
颜晓菁教授:FL的预后分层方法很多,在美罗华前时代,根据患者的年龄、淋巴结受累区域、临床分期、血红蛋白水平及LDH水平将FL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患者,此为FLIPI预后模型。而在美罗华时代,在FILIP基础上改进为FLIPI-2预后模型,FLIPI-2根据患者年龄、淋巴结大小、骨髓受累情况、β2-微球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将患者进行分层。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其他预后分层模型,PRIMA-PI评分根据患者β2-微球蛋白水平及骨髓受累情况这两项指标进行预后分层,还有一些基于FL的分子机制、基因突变及病理特征进行分层,如m7-FLIPI评分根据7种基因突变状态对患者进行预后分层,另外还有很多研究根据FL基因表达情况,甚至是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预后分层。还有研究表明根据患者的PET-CT结果中肿瘤代谢活性、患者治疗反应如POD-24等方法也可以将FL进行很好的分层。但这些预后分层模型往往是针对正在治疗的FL患者,并未将所有FL患者纳入,实际上这些预后模型对患者的预后有指导意义,但将其应用于指导患者治疗仍需进一步探讨。
今后随着对FL分层机制的深入研究,根据分子机制研发新型靶向治疗药物,也许可以实现个体化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病理分级和肿瘤负荷)和患者临床表现(有无治疗指征)等选择治疗,如对于早期局限性淋巴瘤,采用以放疗为主的治疗方案,部分患者可观察等待或应用CD20单抗单药治疗,甚至全身治疗;对于进展期高肿瘤负荷患者,无临床症状者仍可选择观察等待,有症状患者选择全身治疗。希望未来随着对FL研究的深入,可以实现FL的精准诊断、精准治疗。
新药涌现,逐渐向前线推进
颜晓菁教授:尽管FL研究进展迅速,但目前一线治疗仍是以CD20单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大多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应用于复发难治性FL。新型靶向药物可根据作用机制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靶向信号通路的药物,如PI3K抑制剂,BTK抑制剂;第二类是靶向表观遗传学的药物,如EZH2抑制剂、HDAC抑制剂;第三类是靶向肿瘤细胞表面或肿瘤微环境的药物,如靶向CD79B的细胞毒药物、CD3/CD22双抗、PD-1抑制剂以及CAR-T细胞治疗;第四类是靶向免疫调节的药物,如来那度胺。很多新药治疗FL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但其疗效、安全性以及联合治疗均需进一步探索,希望未来新药能逐渐推向前线治疗,同时期待一线治疗的临床数据。
责任编辑:Amiee排版编辑:熊凡版权声明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