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CSCO抗淋巴瘤联盟巡讲——天津站”会议于昨日(3月27日)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CSCO抗淋巴瘤联盟主办,医院淋巴瘤内科和中国医院淋巴瘤诊疗中心共同承办,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淋巴瘤领域专家就淋巴瘤诊治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剖析和激烈讨论。本次会议采用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学术气氛浓厚,线上总观看人次达,同时最高在线人数为人,吸引了国内众多淋巴瘤领域工作者,全方位助力提高中国淋巴瘤领域医务工作者的水平,最终惠及更多患者。

开场致辞

会议伊始,大会执行主席医院张会来教授、中国医院邹德慧教授担任主持,共同对参会的同道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医院朱军教授分别在线致开场辞。

马军教授表示,目前我国淋巴瘤发病率较高,治愈率仍然很低,医院、中心携手努力,早日实现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这一目标,推动“健康中国规划”落地,使患者获益。期待中国淋巴瘤的防治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朱军教授的致辞环节中,朱军教授表示,淋巴瘤医生任重而道远,医院、中心坚持多学科合作,建立专科医联体,进一步推动淋巴瘤规范化诊疗发展,并预祝此次大会圆满举行。

学术讲座

淋巴瘤靶向和细胞治疗回顾与展望

讲者: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

主持:中国医院邹德慧教授

马军教授围绕淋巴瘤的靶向治疗进行了精彩授课。马军教授表示,以抗体为基础的大分子药物应用较为广泛,以利妥昔单抗、奥妥珠单抗(GA)为代表的经典的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开创了免疫治疗的新纪元,其后,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陆续在国内获批,在临床中得到了应用。以细胞内信号通路和微环境为靶点的小分子药物是抗肿瘤治疗新的有利武器。

最后,马军教授简单介绍了新型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目前中国CAR-T治疗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众多,其结果值得期待。同时,马军教授提到,细胞治疗、肿瘤疫苗和基因编辑技术,都为淋巴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困惑

讲者:医院刘丽宏教授

主持:医院苏丽萍教授

刘丽宏表示,随着新药的进展,滤泡性淋巴瘤(FL)的总生存期(OS)明显提升,10年OS率可以达到80%,但是转化(tDLBCL,cDLBCI/FL)及24月内疾病进展(POD24)以后,患者预后差,生存期明显缩短。转化FL有更多的生发中心来源,更多双打击的概率,更多不良预后基因表现(例如tp53),治疗应以追求完全缓解(CR)为目标,一线移植提高缓解的深度,提高CR率,可以取得生存获益,但之后是否进行维持治疗还存在争议。目前如何去识别那些早期进展和转化的患者,目前的预测评分系统各有利弊,且新药时代,不能预测含新药治疗后患者的预后。

DLBCL靶向治疗新进展

讲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志铭教授

主持:医院刘耀教授

李志铭教授表示,针对B细胞淋巴瘤,尤其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主要靶点的新药正在研究中,传统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组合有很大空间。因此,尽管目前已进入免疫治疗时代,但靶向治疗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DLBCL一线治疗规范化还是个体化?

讲者:医院周辉教授

主持:医院李增军教授

DLBCL的一线规范化治疗为6-8周期的R-CHOP-21方案;部分患者需根据其年龄、分型及分期等因素,选择其他更加适合的治疗方案。不规范的治疗可能会造成患者耐药,影响其预后。但由于DLBCL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异质性的恶性淋巴痛,随着对其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进一步认识,根据其分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分型、预后等分层因素选择治疗方案是目前治疗DLBCL所遵从的重要法则。此外,在DLBCL治疗的过程中,进行规范化和个体化相结合的治疗方案非常有必要,如何结合规范化的治疗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个体化的治疗工作,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外周T细胞淋巴瘤诊断治疗状态思考

讲者:华南医院李文瑜教授

主持:医院化罗明教授

Ⅰ-Ⅱ期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经CHOP方案化疗后,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可达50%以上。对于复发难治性(R/R)PTC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的长期生存率可达60%以上。此外,新药如CD30单抗、HDAC抑制剂、阿扎胞苷、PI3K抑制剂等在PTCL临床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期待临床研究的推进。

双特异抗体治疗淋巴瘤临床试验现状

讲者:医院朱军教授

主持:医院张会来教授

朱军教授表示,双特异性抗体是同时识别两个靶点发挥联合作用的单抗药物,提高了单抗的选择性和亲和力,将效应细胞靶向到肿瘤细胞,改善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了开发成本。随后,朱军教授介绍了几项国内外应用双特异性抗体治疗淋巴瘤的临床试验和相关治疗。最后朱军教授表示,淋巴瘤的诊疗进入了新时代,相关工作者应探索规范化诊疗新模式,推进多学科专科化发展,提倡新的药物临床试验,重生存质量和效价比。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诊疗新进展

讲者:医院钱正子教授

主持:医院吴辉菁教授

钱正子教授表示,霍奇金淋巴瘤(HL)的化疗方案向着分层和精准的方向发展,目前的方向是PET指导下保持治愈效果,且降低毒性的治疗。此外,HL治愈后“后遗症”成为临床工作中必须注重的问题,尤其是第二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管理。

对于R/RHL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维布妥昔单抗(BV)、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重要的治疗选择。纳武利尤单抗联合BV治疗R/R经典型HL(cHL),可获得更高的CR率(62%),而且对既往接受过BV治疗的患者仍然有效。安全性可接受,值得进一步研究。钱正子教授表示,cHL未来的治疗趋势是传统治疗与靶向治疗的结合,如BV+AVD、PD-1抗体+化疗等,以及CD30为靶点的细胞免疫治疗。

CAR-T时代DLBCL移植的地位

讲者:中国医院刘薇教授

主持:医院毕林涛教授

刘薇教授表示,对于R/R大B细胞淋巴瘤(LBCL)患者,若挽救化疗后获得CR,ASCT仍然是首选治疗;若挽救化疗未达CR(PR/SD/PD),可尽早行CAR-T治疗。那么,CAR-T治疗能否取代ASCT成为DLBCL首选二线治疗?刘薇教授表示尚待临床试验结果证实。CAR-T治疗有效后是否序贯allo-HSCT也尚无定论,对于CAR-T治疗后3个月时仍维持疗效(尤其是CR)患者可观察随访。但是,ASCT联合CAR-T治疗初步研究显示安全性可控,1年随访持续CR比例更高,疗效优于单独CAR-T疗法。

此外,医院王亚兰教授、医院张会来教授、医院孙莹教授、医院焦宗久教授、医院王轶楠教授、医院索晓慧教授、医院李兰芳教授、医院孟祥玲教授、医院赵月教授和医院邱立华教授对会议专题报告进行简要点评和与报告讲者进行了精彩互动。

大会总结

张会来教授表示,近年来,淋巴瘤的诊治进展较快,各个中心的淋巴瘤专科化建设和全程管理较为出色。张会来教授期待天医院、中心能够做好淋巴瘤的规范化诊疗,使患者获益。最后,张会来教授对给予本次会议支持帮助的各位专家以及参与会议的同道们表达了感谢,并祝贺本次会议圆满举行。

戳”阅读原文“可观看大会回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