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诊治中医无敌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凝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部份之一。多少年来它不但为炎黄子孙消除病痛,而且还因其确切的疗效远播海外,恩泽众生。中医医治的理论基础和所用的药物与西医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它是几千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在医治肿瘤方面亦有独特的疗效,在许多方面可补西医之不足。临床使用的化疗药品伴随一定的毒副作用,人们试图在自然的传统医药领域寻觅中医药医治肿瘤的方法,特别在增效减毒、改良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1、传统中医对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没有与现代肿瘤完全对应的病名,有关肿瘤的记载包括在许多中医病证名称中。固然,这些中医病证名称并不是与现代肿瘤完全同等,但对肿瘤的医治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现将有关中医记载肿瘤的病证名与类似现代医学的病名对比以下:

(1)相当于恶性肿瘤的病症

噎膈:食管癌或贲门癌。

翻胃(胃反、翻胃):胃体、胃窦部癌。

症瘕(积聚):腹腔恶性肿瘤,部位包括肝、脾、子宫、卵巢、胰腺及肾脏等。

脾积(痞气):包括肝癌及肝脾肿大,慢性白血病脾大。

肝积(肥气、癖黄、肝着):原发或继发肝癌及肝淋巴赘瘤。

肺积(息喷):晚期胃癌。

失容:鼻咽癌颈部转移,恶性淋巴瘤,腮腺癌及颈部转移癌。

伏粱:胰腺癌或横结肠癌。

乳岩(乳石痈):乳腺癌。

妒乳:湿疹样乳癌。

肾岩:阴茎癌。

翻花:阴茎癌或其他体表恶性肿瘤破溃呈菜花状隆起。

茧唇:唇癌。

舌菌:舌癌。

喉百叶:喉癌。

五色带下:宫颈癌,子宫癌,阴道癌。

石瘕:子宫赘瘤及盆腔良、恶性肿瘤。

骨疽:骨的良、恶性肿瘤。

上石疽:颈淋巴结转移癌及何杰金病。

缓疽(肉色疽):软组织恶性肿瘤。

石疔、黑疔、青疔、翻花疮:体表的恶性肿瘤、癌性溃疡。

石瘿:甲状腺腺癌,甲状腺腺瘤。

肠覃:卵巢、盆腔、胃肠道的恶性肿瘤。

赘瘤:据《千金方》记载所描写者,相当于软组织恶性肿瘤;按《外科正宗》描写者相当于脂肪瘤等良性肿瘤。

(2)相当于良性肿瘤的病症

瘿瘤:甲状腺腺瘤、囊肿及癌。

脂瘤:脂肪瘤及皮脂腺囊肿。

痰包:舌下囊肿。

痰核:慢性淋巴结炎及结核。

血瘤:海绵状血管瘤。

胎瘤(红丝瘤):小儿血管瘤。

筋瘤:腱鞘囊肿。

气瘤:软组织肿瘤。

耳瘤:外耳道乳头状瘤。

骨瘤:骨良性肿瘤。

疣、痣、瘜肉、赘生物:指体表良性小肿瘤及疣赘。

2、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

与对多数疾病的认识一样,中医认为肿瘤是属于整体性疾病的局部表现,肿瘤的产生并不是是人体某个局部的问题,而是由内因、外因和患者体质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致使的。其病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正虚邪实

正虚是指正气衰弱,不能抵抗外邪侵犯机体,则疾病丛生,肿瘤的产生与正虚有着密切的关系。邪实既指感受邪气,又指体内邪气过盛,不管外感6淫,内伤七情,还是饮食劳伤,皆可致使机体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和,7血紊乱,或为痰凝,或为血瘀。而瘀血、痰块又反过来作为致病因素,在正虚的条件下,内外合邪,毒邪留滞,而成肿块,致发肿瘤。故采取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调补先后天功能,增强和调动机体本身抗癌能力,是当前恶性肿瘤医治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最经常使用的法则,对预防癌瘤、医治癌瘤、带病延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气滞血瘀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资,也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功用主要为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情势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而气血失调,常表现为气滞血瘀。气郁不舒,血行不顺畅,致使气滞血瘀,瘀结日久,必成症瘕积聚。在医治上,常于扶正药中配合理气活血之药。凡是癌瘤形见肿块,伴随疼痛,多因气滞血瘀而至,故参合调理气机、活血化瘀的方法,是医治癌瘤不可疏忽的主要法则之一。

(3)脏腑失调

脏腑是指五脏六腑。五脏即心、肝、肺、肾、脾,具有化生和储藏精气的作用;六腑为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具有受盛和传化水谷的作用。若脏腑失调,则引发气血紊乱,或先天脏腑天赋不足,皆为肿瘤产生的内在因素。调剂脏腑功能,重建机体的阴阳平衡,对医治肿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痰湿凝聚

痰湿均属水湿为患。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皆可使脏腑功能失调,产生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痰湿凝聚。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湿凝聚是肿瘤构成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病理。在医治上,切莫忘记运用化痰散结、祛湿解毒医治肿瘤。

(5)毒热内结

火热为阳盛所生,热多为外淫,火常自内生,但火热多混称。火为阳性,易伤津动血,耗气灼阴,常易致肿疡。实火有明显的火盛症状,阴伤症状不明显,如高烧、渴喜冷饮、面目红赤、便秘溲赤等;虚火则以阴伤为主,有虚热证,如午后低热、5心烦热、盗汗、咽干、舌尖嫩红等。火热入于血分,可滞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临床上多见癌瘤患者呈热郁火毒之证,如邪热鸱张,呈实热证候,表示肿瘤正在进展,属于病进之象。如系病久体虚、瘀毒内陷,病情由阳转阴,成为阴毒之邪,则构成阴疮恶疽,翻花溃烂,胬肉高突,渗流血水。治实热阳证火毒之邪应投大剂清热解毒,滋阴降火之品,而对阴毒之邪,则需温补托里,扶正祛邪以调和气血,祛除阴毒之邪。

3、中医对肿瘤的常规医治方法

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治法从属于治则,其内容十分丰富,一般概以汗、叶、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论之。中医防治肿瘤的经常使用治法有扶正培本、理气活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化痰袪湿、以毒攻毒、养阴清热、健脾益肾、对症医治等。肿瘤病发较复杂,多属多系统、多组织器官受累,寒热交错,虚实夹杂,因此以上诸法又常配合使用,而且常以扶正培本为基础,清热解毒、以毒攻毒又为肿瘤防治中经常使用的配伍法。

(1)扶正培本法

扶正培本治则所属治法较多,包括补气养血、健脾益胃、补肾益精等等,但目的旨在于增强机体抗病、防病及其适应能力。扶正培本亦即补法,其经常使用的益气中草药有黄芪、党参、人参、黄精、白术、淮山药、甘草等;补血中草药有鸡血藤、当归、熟地、干地黄、白芍、紫河车、桂元肉、阿胶等;滋阴中草药有天门冬、麦门冬、沙参、生地、龟板、鳖甲、天花粉、知母、旱莲草、女贞子等;温阳中草药有附子、肉桂、鹿茸、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锁阳、肉苁蓉、巴戟天等。

扶正培本法在肿瘤防治中运用最为广泛,而且收效较佳。扶正培本医治肿瘤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包括:

1.提高临床疗效,延长生存期。

2.减轻放疗及化疗的毒副反应。

3.提高手术效果。

4.医治癌前病变。

5.抑癌抗癌。

6.提高机体免疫力。

7.增进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等等。

(2)理气活血法

肿瘤的实质多有血瘀,常见有肿块、刺痛、唇舌青紫、舌下静脉曲张、肌肤甲错、脉涩等瘀血见症,故活血化瘀法为肿瘤防治的重要大法之一,中医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与血瘀常互为因果,因此,理气与活血常需配合运用。

经常使用的理气药有:八月札、柴胡、木香、陈皮、青皮、枳壳、砂仁、玫瑰花、檀香、槟榔、沉香、苏梗、旋覆花、厚朴、川楝子、延胡索、降香、丁香等。

经常使用的活血化瘀的药物有:丹参、五灵脂、王不留行、桃仁、红花、赤芍、三棱、莪术、乳香、没药、蒲黄、水蛭、穿山甲、土鳖、归尾、泽兰、虎杖、石见穿、全蝎、血竭等。

据现代药理研究,理气药可以抑制平滑肌的运动,故能行气止痛。枳实、枳壳能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而有力,有利于肠内气体及粪便排出而“降气通便”,保持机体气机的调畅,有利于血液、津液的运行和脏腑组织功能正常。川楝子、八月札、玄胡等理气药还具有一定抗肿瘤作用。

有关活血化瘀法及药物的实验研究展开较多,活血化瘀抗肿瘤的作用可概括为:

1.能增强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医治的疗效活血化瘀药物主要能改良微循环,增进炎症吸收,从而可从减轻病理伤害,增进增生或变性的结缔组织复原。

2.调剂机体的免疫功能活血化瘀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即既有免疫抑制作用,又有免疫增强作用,活血化瘀药为主的方剂能显著增强实验动物巨噬细胞百分率。

3.调理神经和内分泌功能活血化瘀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可恢复内环境平衡,有助于对肿瘤的抑制,又能调剂体内内分泌的功能。

4.预防放射性纤维化,减少副反应。

5.杀灭肿瘤细胞据动物实验挑选及临床实践,活血化瘀药物中具有灭癌和抑瘤作用的药物有红花、元胡、乳香、没药、穿山甲、土大黄、全蝎、蜈蚣、僵蚕、丹皮、石见穿、斑蝥、五灵脂、归尾、喜树、降香等。

6.对抗肿瘤细胞引发的血小板聚集及瘤栓的构成。

(3)清热解毒法

恶性肿瘤,特别是中晚期患者常有发热、肿块增大、局部炽热、疼痛、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皆属邪热瘀毒之候,治之当以清热解毒为法。清热解毒药能控制和消除肿瘤及其周围的炎症和水肿,在其某阶段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肿瘤发展的作用。同时,清热解毒药又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清热解毒法为肿瘤防治经常使用的治法之一。经常使用的清热解毒药物有:白花蛇舌草、蒲公荚、败酱草、土茯苓、野菊花、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紫花地丁、半枝莲、半边莲、天葵子、七叶一枝花、苦参、黄药子、黄芩、黄柏、山豆根、紫草根、野菊花根、水杨梅根等。

有关清热解毒药抗肿瘤的药理研究报导较多,其作用概括起来包括以下诸方面:

1.直接抑制肿瘤的作用经抗癌活性挑选,清热解毒药的抗癌活性最强,如白花蛇舌草,山豆根、半枝莲,穿心莲、公英、冬凌草、臭牡丹、青黛、龙葵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

2.调理机体免疫功能许多清热解毒药物如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穿心莲、黄连等能增进淋巴细胞转化,激起和增强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增强或调剂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提高骨髓造血功能。

3.抗炎排毒作用。

4.调理内分泌功能清热解毒药如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等能增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影响肿瘤的产生和发展。

5.阻断致癌和反突变作用。

(4)软坚散结法

软坚散结药物抗肿瘤主要在于直接杀伤癌细胞等作用。有报导称,软坚散结药物的体内体外实验结果均表明,对体外肝癌细胞有直接杀死和抑制作用,从而延长患者的寿命。

(5)化痰袪湿法

肿瘤之成因除气滞和血瘀两大重要因素外,还有痰凝和湿聚,表现为气机阻滞、痰湿凝聚、血行瘀滞,故而对某些肿瘤或肿瘤发展的某些阶段,医治当以化痰袪湿为主,处方用药,审因论治,凡有痰湿凝聚征象者皆可用之。痰湿既为病理产物,又为继发性致病因素,痰凝湿聚成核成块,如许多无名肿块,不痛不痒,经久不消,逐步增大增多,多系痰核而至,治宜化痰散结。

经常使用的化痰祛湿药物有瓜篓、皂角刺、半夏、山慈姑、象贝母、葶苈子、青礞石、海浮石、前胡、马兜铃、杏仁、苍术、厚朴、茯苓、藿香、佩兰、生苡仁、独活、秦艽、威灵仙、穿山甲、木瓜、菝葜、海风藤、络石藤、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金钱草、萆藓、防己等。实验研究表明,有些化痰祛湿药对肿瘤有直接抑制作用。、

(6)以毒攻毒法

肿瘤乃痼恶之疾,邪毒结于体内为肿瘤的根本,毒陷邪深,非攻不克,故经常使用有毒之品,借其性峻力猛以攻邪,即肿瘤防治中经常使用的“以毒攻毒法”。某些具有毒性的药物,大多具有抗癌抑癌之功效,故在正气还没有衰竭而本事攻的情况下,可借其毒性以抗癌。由于肿瘤病人正气多已受损,不能一味猛烈攻伐,因此,以毒攻毒之运用,宜适可而止,掌控用药时机与方法,并配合扶正药物,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经常使用的以毒攻毒药物有:斑蝥、蜂房、全蝎、水蛭、蜣螂、蜈蚣、蟾蜍、土鳖虫、守宫、常山、生半夏、生南星、马钱子、巴豆、干漆、洋金花、生附子、乌头、钩吻、独角莲、芫花、大戟、蓖麻、雄黄、硇砂、砒石、轻粉等。

以毒攻毒药物的特点是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很接近,故临床运用以毒攻毒药物防治肿瘤时须慎重地掌握有效剂量,并适可而止,并可继之使用无毒或小毒的药物以扶正袪邪。

(7)养阴清热法

热毒乃肿瘤致病缘由之一,日久则耗伤阴津,另外,肿瘤的发展之并发症如高热等,又易损伤阴液,故阴虚内热为肿瘤常见病因病理之一,养阴清热法为肿瘤防治经常使用方法之一,特别在肺癌、肝癌、肾癌、食道癌、鼻咽癌等肿瘤中运用更加广泛。

经常使用的养阴清热药物有生地、麦冬、天冬、沙参、玄参、石斛、龟板、鳖甲、玉竹、百合、黄精、天花粉、知母、旱莲草、女贞子、山茱萸、牡丹皮等。

养阴清热法既可应用于肿瘤的某一阶段,也可用于全程医治,还能应用于肿瘤的并发症,此法可归于培本扶正法范畴,临床运用较为灵活,多与益气、养血、软坚、解毒等诸法联用,对证属阴津亏耗之肿瘤多有效验。

(8)健脾益肾法

肾藏精,乃人体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乃人体后天之本,先后天相互促进、滋养、补充。肿瘤病发是1渐进进程,日久多有脾肾受损。补益脾肾,扶助正气,有利于正气的恢复和抗邪,又有利于放疗、化疗及手术医治,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和适应能力,故健脾益肾法又为防治肿瘤的经常使用方法之一。

经常使用的健脾药物有人参、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山药、苡仁、甘草等;经常使用的益肾药物有附子、肉桂、鹿角、苁蓉、锁阳、仙灵脾,巴戟肉、枸杞、女贞子、首乌、黄精、紫河车、山茱萸等。

健脾益肾法在肿瘤医治中的运用较为广泛,具体运用时有健脾理气、温肾利水、益气健脾、健脾益肾等。健脾益肾法抗肿瘤的实验研究报导较多,其作用机理包括抗癌抑癌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等。

(9)对症治疗法

肿瘤除本脏腑组织器官受累外,尚多影响全身性能状态而表现全身伴随症状或累及相近相应组织器官的局部症候,如发热、疼痛、出血、贫血、昏迷、黄疸、胸腹水、咳嗽、呕吐等等,因此在医治上除针对所产生之肿瘤病因病机进行医治外,对其伴随诸症,宜作相应处理,有时尚须“急则治标”。

发热肿瘤之发热常表现为内伤发热,实者乃热毒内蕴,多见于恶性肿瘤晚期。虚者多为肝肾阴虚或肺肾阴虚,属瘀血内结者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属热人少阳者宜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属气虚发热者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

2.疼痛 肿瘤多有气机阻滞,气血筋脉运行不顺畅,故疼痛为肿瘤最常见的症候之一。止痛为减缓病情和减轻患者痛苦最为关键的一步,特别是恶性肿瘤的晚期阶段,止痛较延长寿命更为重要,西药主要靠吗啡和杜冷丁之类,但却具有耐药性和成瘾性,中医药止痛有时尚有效捷并持久。

3.出血 出血为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因癌坏死破溃,腐蚀血管,弥慢性血管内凝血及血小板减少等而至,有衄血、呕血、便血、咳血、尿血等。临证辨治当以出血量的多少、色彩、部位等为根据辨清寒热虚实。

4.昏迷 昏迷多因热人营血,或热人心包,或毒人心包而至,常见于脑转移或肿瘤晚期。冶以清热熄风,开窍解毒,方如安宫牛黄丸、珍宝丹、紫雪丹、神犀丹等,可参照中医内科“昏迷”辨治。

5.贫血 恶性肿瘤中晚期正气多受损伤,日久精津气血暗耗,后天生化乏源,故而常表现出贫血征象。化疗而致白细胞减少多属热毒伤阴,治宜滋阴养血为主。血小板减少者治宜健脾统血,清热凉血;全细胞减少者,治宜补肾填精。

6.黄疸 肿瘤压迫胆道或有肝门淋巴结及肝转移经常并发黄疸,肿瘤化疗中亦可并发中毒性肝炎而见黄疸,中医学认为黄疸不外寒湿、湿热内阻蕴蒸肝胆而至。湿热黄疸即阳黄,治当清利湿热;寒湿黄疸即阴黄,冶当温化寒湿;血瘀气滞而致胆道不利,胆汁外溢发黄者,治当理气活血,化瘀退黄。

7.便秘中晚期肿瘤常有便秘并发症,多因阴津亏损,无水行舟,或气虚无力推动等而至。以虚秘多见,治当益气通便、滋阴生津。

8.胸腹水恶性肿瘤中晚期,胸腹腔内脏器肿瘤或胸腹腔转移经常出现胸水和腹水,大多为血性渗出。因此类患者正气已衰,医治当以扶正培本为根本,攻逐利水应顾护正气,衰其大半即止。胸水者治宜泻肺利水;腹水者若本事攻,宜泻下逐水。

9.呕吐胃肠道肿瘤致阻塞或合并感染为呕吐的最常见缘由,呕吐为得了外感和内伤之别,在肿瘤患者中多属内伤,在消化系肿瘤晚期,常可见顽固性呕吐,乃胃气败绝之表现。

10.咳嗽 肿瘤压迫或牵引呼吸道,或呼吸道肿瘤或合并肺部感染,或膈下肿瘤刺激横膈皆可出现咳嗽症,应辨清其寒热虚实后论治。

11.放化疗不良反应 放疗医治和化学医治为肿瘤的常规医治方法,但在放化疗中常有不良反应出现,如粒细胞计数下落、胃肠道反应等。

中医药医治肿瘤还包括针灸、推拿推拿、气功等诸多方法。大量的临床实践与现代研究证明,中医药是能够用于多数肿瘤医治或辅助医治的,是有前途的医治方法之一。一般来说,只要辨证得当,投药公道,中医药可用于各个系统、各种肿瘤的医治。与其他疗法一样,中医药医治肿瘤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个体差异也很明显,对肿瘤患者更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能过分依托甚么单方秘方或某种医治方法,谢绝现代医学的正规科学医治而失去良好的医治时机。随着现代科技的引入,尤其是对中药抗肿瘤活性成份的研究及剂型改进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中西医结合的广泛展开,势必更加突出显示中医药在医治肿瘤方面的重要作用与良好功效。

中医肿瘤学认识主要是在西医传入我国之前独立构成和发展起来的,虽然近代和现代的中医肿瘤学遭到西医的渗透和影响,但并未能根本改变中医肿瘤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临床医治特点。因此对中医肿瘤医治的临床疗效评价,在现时阶段,不能完全照搬西医的一些硬指标,如肿块缩小,癌细胞杀死等等,而更应当着眼于中医药整体调理方面。其实现代医学也愈来愈重视机体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等综合评价指标。因此,中医药医治癌症疗效的评价方法研究,应以重视证候的量化评价为主,并重视机体免疫调节和血象、骨髓象、代谢、生化等整体生物学指标的评价,适当结合对肿瘤微观、局部的疗效评价,如此才更符合中医药医治肿瘤的疗效特点。









































北京治疗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找哪家医院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