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第次推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去危害人类生命最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逐渐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类的期望寿命快速增长;人类的疾病谱也显著改变,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增多,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欧美发达国家较早发生这样的改变,随后逐步显现于不少发展中国家。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威胁人类生命的最主要疾病种类之一。年,估计全球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万人,死亡万人,确诊后5年内存活者约万人。据估计,若不加以控制,到年,全球每年新发的肿瘤病例将超万人,死亡约万人。在我国,恶性肿瘤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第1位死亡原因。每年新发病例超过万人,死亡超过万人。因此,采取措施,解除日益严重的恶性肿瘤威胁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与恶性肿瘤作斗争,不仅仅是医生的工作和责任,更需要政府、社会、媒体和每一个人的努力,采取措施以预防和控制恶性肿瘤。
复旦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严峰推介《肿瘤医学》
《肿瘤医学》是由邵志敏教授、沈镇宙教授和郭小毛教授主编的一部综合性权威专著。全书共分为96章,约万字,包括丰富的配图实例,以基本肿瘤学发展为主体,既概述了肿瘤医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又涵盖了肿瘤学临床诊疗方法。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配有较多临床插图,生动展示了常见肿瘤的诊疗技巧和关键要点,希望能为肿瘤学和相关学科的医师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实用的临床指导。
《肿瘤医学》书影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医院大外科名誉主任、终身教授沈镇宙,医院院长郭小毛推介《肿瘤医学》
01
主编简介
邵志敏
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现任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乳腺癌研究所所长,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兼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担任第八届亚洲乳腺癌协会主席及St.Gallen国际乳腺癌大会专家团成员。
主要从事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重点从事乳腺癌的转化研究和乳腺癌转移机制研究等。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工程Ⅱ期、“”课题、“”课题及其他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共3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领衔团队分别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上海市乳腺肿瘤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教委“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B类项目及上海市重要疾病联合攻关项目。主持撰写《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发表有关乳腺癌研究的论著近篇,其中SCI收录余篇,被国际医学文献引用多次。主编专著多部。
沈镇宙
肿瘤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医院大外科名誉主任、终身教授,上海市乳腺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曾兼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上海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肉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及相关基础研究。曾多次应邀在国内外讲学,并担任国际及国内一些重要专业会议的大会主席。现任《中国癌症杂志》主编及10余种国内外学术期刊副主编和编委。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临床医学科技奖、第四届中国医师奖、中国抗癌协会“为中国抗癌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奖及复旦大学校长奖等多项奖励。曾两次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及上海市劳动模范。主编专著13部,副主编2部,参与《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的编写。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余篇。
郭小毛
医院院长、医院(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院长,放射治疗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乳腺肿瘤和腹部肿瘤的放射治疗,尤其在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肿瘤疾病的放射治疗及综合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重大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在国内外权威肿瘤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
在医院管理方面,医院整体建设和精细化内部管理,探索并推进多学科诊疗模式、日间治疗等先进管理理念,优化服务流程,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年荣获“华仁杯”医院院长称号。
02
前言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年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新发病例万,死亡万。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为.1/10万,在全球范围内属中等水平,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因而总发病数居全球之首。男性中发病前五位的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及食管癌;女性中依次为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及胃癌。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开展了部分肿瘤的预防宣教、筛查,以及疫苗的研发和应用等,使肿瘤的发病谱有了改变,胃癌、肝癌及宫颈癌的发病率有下降趋势,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的发病率在上升,肺癌的发病率仍然在持续上升,因而控烟等措施仍需继续努力。
半个世纪以来,肿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人类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蛋白组学及分子医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推动了早期诊断及治疗技术、治疗策略的改进和抗癌新药的研发。在肿瘤的诊疗方面,新的影像诊断及检查方法提高了早期肿瘤检出的比例,从而使患者能得到早诊早治;根据肿瘤的异质性及各种肿瘤的不同分子分型,临床上已经进入个体化及多学科综合精准治疗时代,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肿瘤的病因及治疗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仍需要加强相关的基础及临床研究,逐步提高治疗效果。
医院是我医院,数十年来已逐步发展成临床科室齐全、医院。医院着力于基础与转化性研究,以及基础研究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同时,成立了各种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我们组织了以医院为主的各科专家,以自己的工作为基础,总结经验,结合国内外进展编写了本书,可供从事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的医务人员参考。我们在今后会结合肿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定期修订。鉴于我们的水平和能力有限,不足之处也希望同道们批评指正。
邵志敏沈镇宙郭小毛
03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部分基础研究
1恶性肿瘤在全球和中国的流行
2肿瘤病因学
3遗传易感性与肿瘤
4基因组不稳定性与肿瘤
5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6肿瘤表观遗传学
7非编码RNA与肿瘤
8肿瘤细胞生长与周期调控
9细胞死亡与肿瘤
10肿瘤细胞代谢
11肿瘤细胞信号转导
12肿瘤微环境
13肿瘤免疫
14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15肿瘤侵袭与转移
16肿瘤异质性与精准治疗
17肿瘤的耐药机制
18肿瘤的预防和控制
第二部分诊断
19肿瘤的早期诊断
20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与应用
21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22肿瘤的超声诊断
23肿瘤的病理学诊断
24肿瘤核医学
25肿瘤的内镜诊断
第三部分治疗
26肿瘤的放射治疗
27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
28微创手术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
29肿瘤的化学治疗
30肿瘤的内分泌治疗
31肿瘤的靶向治疗
32肿瘤的免疫治疗
33肿瘤的介入诊疗
34肿瘤的物理治疗
35肿瘤的内镜下治疗
36肿瘤的中医药治疗
37肿瘤的多学科综合诊疗
第四部分各论
38皮肤及附件肿瘤
39恶性黑色素瘤
40眼部肿瘤
41耳部肿瘤
42甲状腺肿瘤
43甲状旁腺肿瘤
44鼻腔及鼻旁窦肿瘤
45鼻咽癌
46口腔癌
47涎腺肿瘤
48扁桃体肿瘤
49下咽部肿瘤
50喉部肿瘤
51头颈部原发灶不明转移癌
52气管"支气管和肺部肿瘤
53食管癌
54纵隔肿瘤
55胃癌
56胰腺及壶腹周围肿瘤
57肝脏肿瘤
58胆道肿瘤
59大肠肿瘤与肛管肿瘤
60小肠肿瘤
61肾细胞癌
62肾上腺肿瘤
63上尿路肿瘤
64膀胱肿瘤
65前列腺癌
66睾丸肿瘤
67阴茎癌
68乳腺肿瘤
69子宫肿瘤
70卵巢癌
71宫颈癌
72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73外阴癌与外阴恶性黑色素瘤
74阴道癌
75上皮内瘤变
76恶性淋巴瘤
77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78骨肿瘤
79软组织肿瘤
80小儿肿瘤
81白血病
82浆细胞疾病
83神经内分泌肿瘤
84胃肠道间质瘤
85多原发恶性肿瘤
86原发不明恶性肿瘤
第五部分肿瘤患者的全程管理
87肿瘤的姑息治疗
88肿瘤合并症及其相关处理
89肿瘤相关急症及其处理
90副瘤综合征
91癌痛的处理
92肿瘤患者的营养
93肿瘤患者的护理
94肿瘤患者的随访及大数据库的建立
95肿瘤的临床试验
96网络时代肿瘤患者的全程管理
▲扫描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