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与边缘区淋巴瘤(MZL)均为惰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由于这类疾病进展较慢,且不可治愈,因此,对于分期较高的患者,一般采取观察的策略,直到有相关的治疗指征才进行治疗。

先前的试验表明,使用利妥昔单抗诱导治疗后,再使用其维持,SLL和MZ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得到改善。基于此,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癌症中心Williams教授等对比了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和疾病进展之后再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的受益情况,相关的结果发表于BritishJournalofHaematology上。

研究为前瞻性、随机的3期临床试验,患者入选标准为初治的SLL和MZL,分期Ⅲ或Ⅳ期,至少有一处超过2cm的病灶。除此以外,还应满足:单个肿块的直径不可大于7cm,大于3cm的淋巴结应少于3个,无B症状,CT示脾脏不超过16cm,无器官受累的风险,无白血病表现(恶性细胞≤5×/L),无明显血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1.5×/L,血红蛋白g/L,血小板×/L)。

排除标准为:HIV阳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有需要用抗生素的活动性感染,或是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

共有例无临床症状、低肿瘤负荷的患者参加,其中SLL57例,MZL71例,未分类的小B细胞淋巴瘤3例。所有患者均按要求使用利妥昔单抗诱导治疗(每周1次,共4次),总反应率为40%,最终,52例达到完全缓解、未确定的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的患者被随机分至维持组(29例)和再治疗组(23例)。

维持组的患者每3个月接受一次利妥昔单抗维持,再治疗组的患者直到疾病进展才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每周一次,共四次)。中位随访4.3年,共计18例再治疗患者与15例维持患者最终对利妥昔单抗无效。维持组和再治疗组,治疗无效的中位时间(从分组起至治疗无效的时间)分别为4.8年和1.4年(图1),再治疗组首次使用细胞毒性药物的中位时间为6.3年,维持组均未使用(图2)。

图1维持组和再治疗组,分组后年数与治疗有效比例的关系

图2维持组和再治疗组,分组后年数与未使用细胞毒性药物比例的关系

综上所述,对于利妥昔单抗诱导治疗有效、低肿瘤负荷的SLL和MZL,相比疾病进展后再治疗,使用利妥昔单抗维持可以有效的延长利妥昔单抗治疗无效时间和首次使用细胞毒药物治疗的时间。

编辑:张跃奇

回复淋巴瘤,可下载《中国滤泡性淋巴瘤诊断与治疗指南》。







































外科干预治疗模式在窦道型结核性创面中的临
写手通道2016811蒸糕君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