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肿瘤科四病区成功完成多例高难度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

近半年,我院肿瘤科四病区陆续完成多例高难度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部分典型病例展示如下,术后均未出现气胸及出血。

病例1

肿瘤直径16mm,厚度10mm,强化CT可见动脉血供丰富,出血风险较大。且位于左肺内带,整个肿物可行穿刺的部位仅限制在左上外缘,进针要求精准角度刁钻。

穿刺前强化CT

穿刺中

穿刺后

病例2

肿瘤位于右肺下叶,纵膈窗直径9.7mm,肺窗直径12mm。直径20mm,呼吸动度大,紧贴膈顶,定位难度大。

穿刺前肺窗穿刺前纵膈窗

穿刺中肺窗穿刺中纵膈窗

病例3

肿瘤位于心包侧缘,体积15×20mm,穿刺进针受心脏搏动影响,进针角度沿心脏切线紧贴心包外缘。

穿刺中

病例4

右肺门占位,呈管外型气管镜无法获取病理。强化CT可见血供丰富,穿刺仅限肿瘤上1/3。

穿刺前强化CT穿刺中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的应用,对需要获取肺组织病理的患者提供了创伤小,耐受性好,准确率高的诊断技术手段。肿瘤科四病区肺部诊断微创治疗组可以独立承担完成多种以往临床医生和介入医生认为的穿刺禁区,技术更加娴熟,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低,急症重症的处理流程和预防措施更加完善。目前每月穿刺例数平均高达10余例,且高难度手术进半数。

CT介入放射学第二节胸部穿刺活检一、肺部穿刺活检

本着分享知识的理念,《CT诊断与临床》主编郑穗生、高斌、刘斌等专家授权医学影像园   随着每年新诊断癌症病人的例数增加,精确诊断与个性化治疗是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

  近50年来,许多国家都报道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发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

  由于肺部疾病的多发,人们谈癌色变,每每有体验发现肺部阴影或结节总会给病人、家属以及临床医生带来一定压力,首先要对他们的疾病确立诊断,然后才能谈得上正确的治疗。因此要选用各种相应的技术方法进行诊断,虽然做了CT,包括核磁共振、pet-CT、肿瘤标记物等检查,都是只能提示肿块的大小,恶性良性的可能性有多大。

  肺部阴影或结节并不等于肺癌!

  肺内很多疾病都会形成结节,良性的如炎症、肉芽肿、结核、真菌感染、良性上皮性肿瘤或非上皮组织肿瘤及瘤样病变等。

  恶性的则可能是原发性肺癌或肺内转移癌。

  如何把病变实质取出来,经病理检查确定良、恶性和类型,是必须在治疗前做的检查,穿刺活检就是临床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时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微创穿刺的标本不仅能明确病变类型,是炎症、是肿瘤、是良性肿瘤、是恶性肿瘤、是原发肿瘤或是转移性肿瘤;还能判断肿瘤的来源,以及用药敏感程度指导用药,判断预后。

  我院开展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病例较多,年龄从29岁到75岁,感叹穿刺医生的穿刺定位准确、穿刺精准有效的同时,更惋惜发现的两例29岁已是肺癌的病患,同时也庆幸有的病人穿刺后排除恶性肿瘤喜极而泣。

  医院的肺部小结节病人,各家诊断意见不一致,因结节太小,位置不利于穿刺,医院检查,经多方打听找到我院介入科陈清亮主任,陈主任仅仅穿出0.3cm长0.1cm宽的病灶,经病理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为肺部肠道腺癌转移。

  目前肺癌的药物治疗进展很快,其中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为大量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希望。除了临床常用基因检测预测用药敏感程度的方法外,免疫组化指标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如ALK-Ventana阳性提示可服用ALK抑制剂;PD-L1高表达提示服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效果较好。

  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微创操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常见的并发症虽然发生概率高,但一般症状轻微,患者基本都可以耐受,且恢复较快不会留下后遗症。少量肺出血多可自止,如果经由气道咯出,不必害怕,咯血量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

  大量研究证实:肺穿刺活检引发转移的概率微乎其微,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肺穿刺活检时,医生会在穿刺针的外面加一个同轴保护外套,避免沾染了肿瘤细胞的针尖接触正常组织。活检的同时可以向肿瘤组织内注射一些止血的药物或填充明胶海绵颗粒减少含有癌细胞的血液播散。即使有少量癌细胞漏网,也会被人体的免疫保护机制消灭于无形。

  看了以上的介绍,再次遇到肺部结节的情况,不要害怕,不要急于盲目诊断,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会给您一个明白结果,是您下一步治疗与预后的科学依据。

体检查出肺部“磨玻璃结节”,到底该怎么办?

随着薄层高分辨肺部CT在体检中的普及

有些人在体检中

被查出肺部有磨玻璃结节

其中有的最终竟被确诊得了肺癌

这让很多人谈“磨”色变

肺部磨玻璃结节到底要不要紧

它与肺癌究竟有何关系

医院胸外科寿伟臻主任医师

向大家介绍

了解“肺结节”

肺结节(pulmonarynodule)是指肺内直径小于或等于3厘米的类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病灶。影像学表现为密度增高的阴影,可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晰或不清晰的病灶。依据结节的密度,可将肺部结节分成三类:实性结节(solidnodule)、部分实性结节(part-solidnodule)、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noluleGGN),其中,部分实性结节的恶性概率最高,其次为磨玻璃结节和实性结节。

实性结节指病灶内部全部是软组织密度的结节,密度较均匀,其内部的血管及支气管影缘被覆盖。

部分实性结节指其内部即包含磨玻璃密度又包含实性软组织密度的结节,密度不均匀。

磨玻璃结节指肺内模糊结节影,结节密度较周围肺实质密度略增加,但其内的血管及支气管影尚可见。

对磨玻璃结节的英文简称,有的医生使用GGN,有的医生使用GGO,二者是有差别的。GGO是Ground-GlassOpacity也就是磨玻璃影,取三个单词开头,简称为GGO;GGN是Ground-GlassNodule,也就是磨玻璃结节,取三个单词开头,简称为GGN。与GGN相比,GGO是个更宽泛的概念,GGO包括了GGN。它可以是结节,也可以是斑片或其他不规则阴影,而GGN仅代表的是磨玻璃结节,这种结节可能是肿瘤;而GGO代表的是磨玻璃斑片影,这种结节可能是炎症,出血,肉芽肿病变,也可能是肿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有经验的医生在描写GGO及GGN时,已经有了倾向性意见了。

发现磨玻璃结节就一定是肺癌吗?

不一定,结节的恶性概率随大小而改变。研究显示,肺部亚厘米结节的整体恶性程度偏低,在多个肺癌筛查试验中,直径小于5mm的肺结节的恶性概率为0%~1%,直径在11~20mm的肺结节的恶性概率有33%~64%,而直径大于20mm的肺结节的恶性概率达到64%~82%。同时,结节特征及其边界的特征可用于帮助评估病灶良恶性。磨玻璃样或部分实质样肺部结节的恶性概率高于实性结节;呈不规则分叶状或毛刺状边界通常较边界光滑的恶性可能性高。

发现磨玻璃结节后该怎么办?

首先,不要惊慌,哪怕是表现为磨玻璃结节的早期肺癌,它的生长也是呈惰性表现,倍增时间较长,部分实质型结节的平均倍增时间为天,纯磨玻璃结节的平均倍增时间为天。所以,医生们有足够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

肺部分实性结节的风险评估与处理策略

1.直径8mm的部分实性结节定义为高危结节,应由胸外科、肿瘤科、呼吸科和影像医学科医师集体会诊,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结节薄层三维重建CT扫描,薄层增强CT扫描,经皮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手术切除或3个月后进行CT复查。若结节3个月后没有缩小或增大时,考虑为恶性可能,建议手术切除。若结节缩小,建议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持续CT监测,无变化者建议长期年度CT复查,随访时间不小于3年。

2.直径≤8mm的部分实性结节定义为中危结节,建议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持续薄层CT扫描,并作结节的薄层三维重建。如果结节具有生长性建议手术,无变化或缩小建议继续长期CT随访,随访时间不小于3年。

肺磨玻璃结节的风险评估与处理策略

1.直径5mm的纯磨玻璃密度结节定义为中危结节,建议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持续CT检测,结节具有生长性建议手术,无变化或缩小建议继续长期CT随访,随访时间不小于3年。

2.直径5mm的纯磨玻璃密度结节定义为低危结节,建议年度CT复查观察生长性。结节具有生长性建议手术,无变化或缩小建议继续长期CT随访,随访时间不小于3年。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因为磨玻璃结节密度浅淡,体积较小,CT要求高,医生对其判断的难度大,所以建医院进行检查,医院进行复查,这样方便对前后病灶进行对比后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

CT引导下穿刺活检技术

70岁的患者韩某(化名),出现反复咳嗽、咳痰症状已经三年多了,并且症状逐渐加重,一个月前因为受凉,咳嗽、咳痰症状严重,还出现了胸闷、胸痛以及头晕、头疼、消瘦、全身乏力等症状,到医院诊治后拍摄胸部CT,胸部CT提示右肺下叶斑片状低密度影。

因患者年龄较大,病情复杂,病灶部位进行穿刺风险较大,未能明确诊断,遂来秦皇岛市医院肿瘤科诊治。

为了明确肺部低密度影性质,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在肿瘤科洪月光主任的指导下,张毅鹏主治医师成功地为患者实施了“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整个过程仅耗时十多分钟,术中患者无任何不适,术后病理回报为非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以放化疗为主,无需手术)。

此次操作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明确诊断率,弥补了患者做开胸手术和胸腔镜才能明确肺部病理诊断的不足。

CT引导下穿刺活检是一种在CT导引下对全身各部位病灶(靶病灶)经皮穿刺取得病理标本而最终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的技术。

因CT能清晰显示病变大小、形态、位置,明确显示与临近血管、神经等的良好解剖关系,故可精确确定进针部位、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血管、神经和脊髓等,从而大大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成功率和病理诊断准确率。它具有定位精确、检出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显示出了极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洪月光主任介绍,像肺部包块这类疾病,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如CT、X线检查等,多数情况下只能起到定位作用,明确定性较困难,但是在CT引导下利用穿刺针活检对病灶直接取材送病理可直接定性,对患者下一步的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次手术,是在CT扫描定位的协助下,确定穿刺点、穿刺角度及深度,经皮对肺部可疑包块取样活检。由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难点,比如患者呼吸动度会影响穿刺的精确性,这就需要患者配合医生的操作,保持屏气状态,操作要迅速,尽量缩短穿刺经过胸膜的时间。手术时间较短,患者不适症状少,易于开展和推广。

解读肺部磨玻璃结节(GGN)经皮穿刺活检的难点

编者按:近日,第二届肺癌微创诊断与治疗华夏论坛暨肺部肿瘤热消融技术规范化学习班在北京召开。柳晨受邀主持肺部磨玻璃结节(GGN)的诊断与治疗专场,并就《肺部磨玻璃结节经皮穿刺活检的现状与争鸣》进行了专题汇报,以下为报告的主要内容。

GGN是指高分辨率CT图像上表现为密度轻度增加,呈局灶性云雾状密度阴影,但其内的支气管和血管纹理仍可见的肺部结节。GGN可以为多种疾病在肺内的表现,如炎性肉芽肿、局灶性肺纤维化、肺泡内出血、肿瘤等。经皮肺穿刺活检是用来判断GGN良恶性的有效方法之一,临床实践中绝大多数是在CT引导下完成。

根据年版Fleischner协会关于亚实性结节处理指南中的推荐意见,对于单发(孤立)性病灶,含较多实性成分的GGN在推荐的随访周期确认仍持续存在后可进行活检。对于多发病灶,在推荐的随访周期确认仍持续存在后是否针对最可疑恶性病灶或主病灶进行活检,应该结合其它病灶性质做出综合判断,并受到后续治疗决策(如手术)的影响。

Fleischner协会关于亚实性肺结节处理指南

为什么各大指南及共识都不首先推荐对GGN的穿刺活检?

GGN活检存在的技术限度和难度:

①GGN病变小:传统层厚CT对细节评估困难,有时因容积效应无法辨别有无实性成分或实性成分的多少,可能会导致适应证选择失当;

②GGN病变薄:肺内部分位置的GGN受呼吸活动影响较大,穿刺方向容易出现偏移,造成穿刺不成功或不准确,假阴性诊断概率增高,诊断效能下降;

③GGN病变虚:若GGN内不含实性成分或实性成分比例少,活检出的有效组织成分较少,病理诊断难度增高,无法对有无浸润成分或浸润成分多少做出判断。

GGN活检存在的潜在风险:

①GGN活检极易导致肺内出血,且凝血时间延迟于其它类型病变,增加咯血或误吸概率,理论上可增加播散几率;

②GGN活检易导致系统性空气栓塞,尤其以动脉系统性空气栓塞为著,属于肺穿刺活检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必须警惕。

因此,临床应注重GGN活检前的适应证选择;评估时需清晰辨识GGN内部细微结构;活检前的知情同意需告知高危风险因素和替代方案;活检区域尽量选择实性成分区域取材。

穿刺活检GGN,损伤内部血管造成肺出血及咯血吸入

穿刺活检GGN,未损伤内部血管,活检后无肺出血

哪些GGN穿刺活检有获益?

GGN不一定都是癌,尤其健康人群筛查出的体积微小或不含实性成分的GGN是癌的可能性极低。

如果对GGN本身的影像学特点或生物学行为认识欠缺经验,或未经过保守干预措施(如抗感染治疗)、指南推荐的随访周期监测、组织严谨的多学科讨论就贸然对此类GGN进行经皮穿刺活检,涉嫌过度医疗干预。我国目前临床上GGN活检有滥用趋势,可能面临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对癌前病变的过度活检增加操作相关并发症、侵入性操作增加使原位病变升级至浸润性病变和播散的几率、小标本病理误诊增加后续临床干预的相关风险三个方面。

结合既往国内外的研究,恶性GGN的高危因素包括:病灶大小、形态、位置、是否合并肺气肿或肺纤维化、是否吸烟、肺癌家族史等。肺癌第八版TNM分期系统推荐使用1mm层厚CT显示下测量出的实性成分大小或术后病理镜下显示的浸润性成分大小作为GGN病变T分期的依据。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实性成分多少对预后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于含有较多实性成分的病灶,可推荐患者进行穿刺活检或选择外科手术切除。对于不能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可选择放射治疗或介入治疗(消融)。

“巴城第一刺客”最厉害的武器竟是一根针!

当我们拿到检查结果

提示体内性质不明的肿块或结节后

带着片子找到权威的内外科专家

基本心里就踏实了

但是有的片子

高度疑似恶性肿瘤

但是内外科专家总觉得有那么一点不对劲

这时候怎么办?

专家们或许会建议患者去找一个神秘的地方

放射影像科CT室

这不是做CT检查的地方吗?

对了一半

CT扫描只是一个辅助手段

但最关键的是那根针

能让万念俱灰的“癌症”患者

医院的

医院放射影像科CT介入团队

他们有一项绝活儿

穿刺活检确诊

这个“刺客”团体

常常能使内心坠入黑暗的心灵

重现光明

你没事儿,回家吧!

穿刺活检是什么东东?就是用一根很细的钢针扎到体内的肿瘤上,从瘤体里取出一小条“肉”,然后交由病理科的“神探”们在显微镜下查看“肉”内的细胞成分,确定到底是不是恶性肿瘤,若是,又是哪个类型的肿瘤。医院放射影像科CT介入团队这里,有近25~30%的疑似肺癌患者,穿刺活检确诊后发现仅仅是陈旧的结核灶,或者是发炎的肺组织,根本不需要任何治疗。

众所周知癌症治疗最有效也最昂贵的药物是靶向药,每月花费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是常有的事。服用靶向药之前医生必须搞清楚肿瘤的类型和基因突变状态,因为试吃的成本太高了。而有的长在身体深处的肿物,只能切开人体取出肿物做活检,如果发现不是恶性,病人就白挨一刀。而穿刺活检,扎一针就能知道肿物是不是恶性,是什么类型,体表只留下一个针眼,连血迹都没有。

▲活检是这样的

穿刺活检说起来容易,真把一根一二十厘米长的,几乎能把人体扎穿的针交给你,你是不是已经发抖了?最麻烦的是,人体是活的,就以肺穿刺来说,看CT片子大概知道病灶在哪里,但人每时每刻不在呼吸,肿物也会跟随着肺脏一起活动,看片子下针简直就是刻舟求剑。一针下去扎不到肿瘤还好说,把血管扎破了造成出血,或者把肺扎漏了气形成气胸,都是麻烦事。

医院放射影像科CT介入自年开展以来,已成功完成各类CT穿刺诊疗技术余台,已积累了丰富的穿刺经验,完成了大量纵膈、腹膜后等疑难、复杂部位的诊疗操作,突破了传统穿刺“禁区”,目前通过精准穿刺技术已完全可以实现10mm以下,甚至是5mm以下肺微小结节的准确活检,穿刺技术水平已跻身省内先进行列。

一例5mm的肺微小结节穿刺活检,结节紧贴叶间裂,穿刺途径绕过大量的肺血管。

另一例6mm的肺微小结节穿刺活检,结节紧贴肺血管,呼吸位移大,结节小,穿刺难度高。

再来一例高难度穿刺,穿刺针在胃、结肠、小肠、胰腺、肝脏和血管间隙中穿行。这是腹膜后的一个淋巴结,位置非常深。穿刺针进入的时候必须避开脏器和血管。一旦扎漏了血管和脏器,后果不堪设想。病灶紧贴着胃、肝动脉、胰腺、门静脉主干及肝脏尾状叶,看起来触目惊心。

就是这样一根针,几乎能扎入人体的任何部位,像狙击手一样,准确地把肿瘤里的组织取出来。影像诊断的准确率一般在60%-80%左右,而穿刺活检后的病理确诊,准确率可达90%以上。像医院放射影像科CT介入团队的传奇“刺客”们,准确率可提升至95%以上,可以算得上是肿瘤确诊的金标准了。

每一例穿刺手术在现场看起来都是惊心动魄,它要求医生有非常好的空间感。因为CT影像都是平面图,通过几张片子显示的图像就要在头脑中形成立体构图,同时针尖碰到血管、脏器、肿瘤是什么样的手感,都在考验医生的经验和天赋。

当我们体内检查出的肿块或结节根据影像资料难以判断良恶的时候,别忘了找医院的“刺客”们帮你一把。正可谓:良恶定性难煞人,一根细针是非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到底要不要做穿刺活检?

对恶性肿瘤来说其病理分类、分型甚至基因检测是否有突变是疾病诊疗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其诊断结果直接决定了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及疗效,成为了疾病诊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能够穿刺病变组织获得病理结果的手术有多种,其中“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术”最为常见,其使用范围也较广。

然而对于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术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之间均存在不少疑问,诸如:

“不做穿刺行不行?”

“为什么做了PET/CT还需要做增强CT?”

“穿刺活检术是否会造成肿瘤的种植、转移?”

“穿刺会有并发症发生吗?”

“发生了并发症如何处理?”

接下来为大家一一解答。

“为什么要做经皮穿刺活检术呢?”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术。简单来说,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术是利用CT扫描图像作为导引参考,经过周密计划后选取离病变最短路径的皮肤作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局麻后以18G(约相当于圆珠笔头金属部分粗细)或更细20G(约相当于常见回形针金属粗细)的细针刺破皮肤,以“最短”穿刺路径命中病灶,取得病变组织后即完成穿刺。穿刺活检术取得的病变组织非常小,通常仅仅约小米粒样大小甚至更小,并不会导致肿瘤严重出血或者碎裂。取得的病变送细胞和病理科进一步检测以获得医生和患者同样关心的疾病分类、免疫组化以及基因检测等结果。穿刺术后皮肤无需或仅需轻轻按压即可止血,穿刺过程简单、安全。

我们知道疾病的治疗需要准确的病理诊断支持,即使同样的疾病也有不同类型,例如我们最常见的肺癌有腺癌、鳞癌等。但是仅仅这样的区分在治疗过程中往往是不够的,医生需要了解肺癌究竟是小细胞肺癌(SCLC)还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还需要了解肿瘤是否有基因突变,从而针对肿瘤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诸如手术治疗、全身化疗、放疗或者靶向治疗。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症下药”,也就是为什么必须行穿刺活检术。因而从广义上讲,患者如果通过病史、实验室检查、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等提示体内占位性病变需行良恶性诊断或鉴别诊断;或经脱落细胞学检查、纤支镜等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满足免疫组化、基因检测者,以及拒绝接受纤支镜检查的患者,均可行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只有更深层次地明确了疾病的种类、类型和基因情况,才能指导临床更“精准”地做出判断,从而制定治疗方案、选取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为什么我做了最贵的PET/CT检查了还需要做增强CT呢?”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一下PET/CT和增强CT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作用。作为疾病诊断分期过程中最重要的辅助检查,PET/CT除了可以帮我们了解除了疾病原发灶之外,是否已经向全身的淋巴结、器官发生了转移。如果已经发生了转移,则可能不适合外科手术切除,而更适合全身化疗为主的其它治疗方案。因而PET/CT是从一个全局观了解肿瘤的全身情况,并没有对病灶做细致地检查了解,它仅仅提示肿瘤发展的程度,有助于肿瘤的分期的判定。而增强CT可以对病灶的大小、性质、周围情况做详细地了解,尤其是能够清晰显示肿瘤周缘的血管、气管以及骨性组织是否阻挡穿刺针,为穿刺过程中避免大出血提供良好的判断保障。因而两者并不冲突,做了PET/CT后,仍然需要患者再做增强CT。对于刚做过PET/CT检查的患者来说也许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当天做了PET/CT或者骨扫描检查,就需要重新预约穿刺时间呢?这是因为无论是PET/CT还是骨扫描都是使用带有放射性的药物作为示踪剂显示病灶的。从防护角度而言,患者一次性接受该类药物并不会引起过多的不良反应,但对于每天接触大量穿刺患者的医生来说,如果每天都接受这样的放射并不适合,因而需要等待适当的时间(PET/CT后24小时、骨扫描后48小时)来完成穿刺活检术。

绝大多数患者谈穿刺“色变”,是因为患者非常担心穿刺活检会造成肿瘤的“种植”及“转移”。穿刺针再细也是一根针,穿刺结束针还是要拔出来的,会不会在皮肤上“种植”一个肿瘤呢?针扎一下肿瘤会出血,那肿瘤细胞不就顺着血液‘逃逸’到其它地方了么?这就是压在患者心头的两块巨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EuropeanJournalofRadiology上国外一篇关于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大样本、多中心的统计资料表明:例肺内病灶患者共行次穿刺活检术,发生种植转移的患者为6人,即CT导引下经皮穿肺刺造成肿瘤发生了种植转移的机率为:6/,为千分之一不到。上海市医院介入科自年开展穿刺活检工作,目前每年接待穿刺患者逾~例,尚未接获穿刺术后明确导致种植转移患者的报告。

那么肿瘤不穿刺活检,就不会发生转移了么?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知道恶性肿瘤常见的基本特性中就包括了侵袭性、转移性。这就是为何我们会谈“肿瘤”色变,因为恶性肿瘤不会老老实实地待在一个地方等待手术切除,通常情况下恶性肿瘤本身会通过直接侵犯、淋巴道转移、血液转移、种植转移等4种途径“扩张领土”,从而侵害患者机体。我们通常看到的肠癌肝转移、乳腺癌骨转移、胃癌盆腔转移等就是这种情况。也就是说,相比较穿刺造成种植转移的千分之一概率,恶性肿瘤本身的转移就占了绝大部分。

那会不会穿刺造成了肿瘤转移得更快了呢?答案也是否定的。这是因为针芯外层设计为保护套管,切取肿瘤组织后,套管将肿瘤组织封闭在针芯内,隔离了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接触的机会,减少了肿瘤“种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穿刺针体非常纤细,并不容易损及较粗大的血管,从而使得病灶后穿刺后引发出血的可能性很小,通常仅有极少许的渗血甚至不出血,显著减少了肿瘤细胞顺着血管“溜走”的可能性。随着穿刺技术的提高,一次命中病灶的成功率也非常高,通常一次穿刺整个过程仅需10分钟左右,从而也减少增加穿刺次数导致出血过多或者种植增加的可能性。最后,肿瘤细胞并非像种植树木一样,种子在合适的土壤里方能萌芽,癌细胞也必须依赖于机体特殊的环境方能存活。通常情况下对于人体而言,癌细胞属于“敌对分子”,在癌细胞还未能够到达合适的环境存活之前,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通过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行吞噬、杀伤。况且如果明确了病理诊断后患者均即刻进行了肿瘤针对性治疗,肿瘤还来不及发生转移或者种植就已经被杀死了。因而穿刺活检导致的肿瘤细胞“逃逸”或者“种植”微乎其微,也并无证据表明穿刺活检术会导致肿瘤转移速度加快。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穿刺活检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作为一项有创手术操作,尤其是在胰腺、肺等组织穿刺活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并发症。针对不同部位的穿刺活检,其并发症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举例来说:肺穿刺因为需要穿刺针经皮肤、胸膜后途径肺组织再到达病灶,而肺组织是呼吸器官,当我们深吸气时肺组织就好比一只充了气的气球,一旦用针刺破了胸膜,就容易出现气胸。然而当患者有“咳嗽”“肺气肿”“肺大泡”等情况时,会增加气胸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所以对于患有老慢支、慢阻肺等疾病的患者,穿刺术前有可能需要加做“肺功能”检查,而术后又特别需要注意穿刺术后气胸的护理。一般来说,穿刺术后气胸量不超过30%的患者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吸收(除非患者有明显的肺功能障碍而导致呼吸困难或喘憋)。当气胸量超过30%时,可先使用细针负压抽吸恢复胸膜腔负压,观察24小时后如气胸仍不能缓解甚至加重,则需要胸外科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特别警惕出血的情况。因为该类患者往往服用阿司匹林、华法令等抗凝剂,穿刺术中一旦损伤了较粗大的血管如肋间动脉,出血就会比较明显,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而术前常规询问患者基础疾病情况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服用抗凝剂患者需要在穿刺前停用5~7天,而已经施行心脏支架等植入术患者需要在停用长效类抗凝剂同时以短效抗凝剂替代治疗,并于术前至少10小时停止使用短效抗凝剂,待穿刺术顺利完成12小时后可再从短效抗凝剂逐步过渡为长效抗凝剂。另外对于风险特别高患者,可使用同轴穿刺针技术,以20G穿刺活检针多次取材,能够降低手术风险。

总的来说,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术仍然为取得病理组织结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安全性、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广泛地证明。因而患者完全可以放心接受穿刺活检术,不必“谈穿刺色变”。

耿介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专家
治疗女性白癜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