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第一节 影响安全性的因素

一、影响安全性的因素   [常识即可判断,注意细节]包括药物因素、患者因素和医务人员因素:1.药物因素(了解即可)   (1)药物本身不良反应   (2)药物相互作用   (3)药物制剂   (4)药物使用2.患者因素(了解即可)   (1)年龄、性别、遗传   (2)生活方式   (3)疾病   (4)依从性3.医务人员因素   (1)医师(了解即可)

二、用药差错   (一)分类   [常识可判断,注意细节,1-2分各型题]1.处方差错:医师在处方书写、选药、剂量、剂型、途径、滴速等方面发生差错。2.抄写差错:护士在抄写医嘱时发生的各种差错。3.配方差错:药师配发错误的药物、剂量、剂型,不适当的配制、标签、包装,配发贮存不当或变质、过期失效的药品。4.给药差错(患者家属或护士)①投药差错:将药物误投于其他患者。②未经处方的用药差错:是指未经医师处方而给患者用药,包括继续使用已停用的药物。③剂量差错:剂量大于或小于规定剂量或重复用药。④途径差错:用药途径不是处方规定的途径(将静脉注射改为肌肉注射等),或是途径正确而部位错误(如滴眼液应滴左眼误滴右眼)。⑤速率差错:常见于静滴。⑥剂型差错:包括不经处方者同意而将片剂粉碎。⑦时间差错:不按规定时间、间隔时间给药。⑧配制差错:药物在溶解或稀释时发生错误,或发生配伍变化。⑨操作差错:操作技术不当,如输液泵操作失误、注射部位未消毒等。⑩应用变质药品的失误:使用保存不当的药品或变质、过期失效的药品。(若配发贮存不当或变质、过期失效的药品则属配方差错)5.监测差错:未对药物治疗方案,或临床、实验室数据做出评价。    (二)用药差错监测1.差错分级   [重点记忆,1-2分A型题或B型题]   我国尚未开展用药差错的监测报告工作,人们对用药差错的危害性尚无足够认识。   根据美国用药差错报告系统的分级方法,将用药差错按患者机体受损害程度分为9级(A—I),其中A级无损害,B~H级有损害,I级死亡。   (记住A、B、C和I级分别是什么情况)A级差错:环境或事件有可能造成差错的发生。(无损害)B级差错:差错已发生,但未累及患者。(处方调配错误,发药前审核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C级差错:差错已发生,未使患者受损。(发药错误,但患者未使用该药)D级差错:未使患者受损,但需进行监测。(患者使用了错发的药物,但暂时未发现毒性症状,需要进行检测)E级差错:造成患者短暂损害,需要治疗或干预。F级差错:造成患者短暂损害,需要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间。G级差错:造成患者永久损害。H级差错:引起危及生命的事件,如过敏性休克、心律不齐。I级差错:造成患者死亡。2.差错报告内容   美国用药差错报告表的主要内容如下:(了解即可)   (1)差错情况:对差错进行描述,是哪一级差错,时间发生的顺序,所涉及人员及工作环境。   (2)问题调查;①患者是否已用药;②最初的差错由哪类医务人员所致;③差错导致了什么后果(例如死亡、损害类型、不良反应);④采用了何种干预使患者未发生用药差错;⑤谁发现了差错;⑥差错发生于何时和如何被发现;⑦差错发生在什么场所;⑧差错是否涉及其他工作人员;⑨是否向患者提供了咨询。   (3)药品情况:药品的通用名与商品名,制药公司,药品剂型、含量或浓度,包装形式与大小。   (4)患者情况:年龄、性别、诊断等。

★★第二节 常用药物的安全用药

  (抗菌素、糖皮质激素、维生素、非甾体抗炎药、输液剂)★★一、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滥用的危害(了解即可,常识可判断)1.产生耐药2.引起菌群失调3.引起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4.增加治疗费用★★(二)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包括治疗性应用、预防性应用和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的应用基本原则)★1.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重点记忆,3-5分A型、B型或多选题)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也有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的特点制订。制定治疗方案时应遵循的原则:①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②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a.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b.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③给药途径:▲a.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轻症口服,重症先静脉再口服)▲▲b.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而容易导致过敏反应及耐药菌的产生)   (记住哪些情况不宜局部用抗菌素,哪些情况可以局部应用):   不宜局部应用抗菌素的情况:   [容易理解,记忆细节]a.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b.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c.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局部给药辅助治疗):(常识判断)a.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b.包裹性厚壁脓肿;可往脓腔内局部注入抗菌药物;c.眼科感染的局部用药d.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局部应用抗菌药物,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④给药次数:   (记住哪些药物要一日多次给药,哪些药物要一日一次给药)▲a.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时间依赖型抗生素,药物的血浆半衰期短,一般不超过2小时,若想达到好的疗效,应增加给药次数,缩短给药间隔)▲b.氟喹诺酮类可一日2次或1次、氨基糖苷类可一日1次。[浓度依赖型抗生素,药物的血药浓度越高,杀菌活性就越强]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一日多次给药;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可一日给药1-2次。⑤疗程:▲a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记住一般用药疗程;症状消失3-4天)b.特殊情况: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大体了解,知道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即可)⑥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了解即可,容易理解,考试可能较小)a.病原菌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b.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c.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d.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e.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2.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导原则   (3~5分A型、B型或X型题)   (1)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大体了解,常识可判断)①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②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③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④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患者。★(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①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   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清洁-污染手术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的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防止感染,了解即可)▲②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根据手术野有无污染或有无污染的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记住需要或不需要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必考内容)a.清洁手术:   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如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等),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由于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清洁手术无需预防用抗菌药物)b.清洁-污染手术:   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清洁-污染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c.污染手术:   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污染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d.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   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术前已感染,需用抗菌药物治疗,不属预防)③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了解即可,常识判断)   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a.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手术切口预防金葡菌)b.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的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手术部位预防看情况)▲④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   (常考)a.清洁手术   ㈠在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㈡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b.清洁-污染手术(用药时间同清洁手术)   预防用药时间也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c.污染手术(用药时间酌量延长)   用药时间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d.手术前已存在感染的手术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抗菌药物的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3.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1)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了解即可)A.基本原则(了解即可,常识可判断)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B.肾功能减退者时抗菌药物的选用:(了解即可,常识可判断)①主要由肝胆系统代谢、排泄,或经肾脏和肝胆系统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维持原治疗量或剂量略减。②主要经肾排泄,药物本身并无肾毒性,或仅有轻度肾毒性的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者可应用,但剂量需适当调整。③肾毒性抗菌药物避免用于肾功能减退者,如确有指征使用该类药物时,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以调整给药方案,达到个体化给药;也可按照肾功能减退程度减量给药,疗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肾功能。★(2)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记忆每种情况中的代表药,2~3分B型题]①药物主要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如: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等)、林可霉素、克林霉素。②药物主要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如: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③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可谨慎使用。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④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肾功能减退者应禁用或慎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属此类。▲(3)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记忆老年人常用和尽量避免的药物]①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②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   (4)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记忆新生儿禁用和减量应用的各类药物]①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主要经肝代谢,可导致毒性反应)。②主要经肝、肾两途径排泄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③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影响骨骼发育,牙齿黄染)、氟喹诺酮(软骨损害)、磺胺类和呋喃类(溶血性贫血)、万古霉素(耳毒和肾毒)、氨基糖苷类(耳毒和肾毒)、氯霉素(灰婴综合征)。④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亦随日龄增长而变化,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   (5)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大体了解,注意细节]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应尽量避免应用。必须使用时,应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此三药对于老年人、新生儿和小儿均尽量避免使用)②四环素类抗生素: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四环素牙)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不可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软骨损害)   (6)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①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a.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妊娠期避免应用。(同新生儿)b.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者,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妊娠期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须在血药浓度监测下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此三药对于老年人、新生儿、小儿及妊娠期妇女均应尽量避免使用)c.药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磷霉素等均属此种情况。(同老年人)②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禁用和慎用药物同新生儿、小儿)。   (三)合理应用   [大体了解,注意细节]1.不要滥用抗菌药物2.对症选择抗菌药物 (1)掌握抗菌谱 (2)根据致病菌的敏感度 (3)根据感染疾病的规律及严重程度3.合理联用4.重视配伍禁忌   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分别溶解分瓶输注)   头孢类和青霉素类在溶液中稳定性差(现用现配),最好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作溶媒,不要同酸性或碱性药物配伍。5.确定最佳给药方案二、糖皮质激素类的合理应用   (一)滥用危害(了解即可,药理所学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1.医源性皮质醇增多症(停药所表现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低血压、低血糖、昏迷、休克);2.突然停药,原症状出现或加重(无力、发热、肌痛等)。3.诱发或加重溃疡。4.影响儿童骨骼发育;.引起骨质疏松、骨折、骨坏死。5.引起白细胞计数增高、淋巴细胞减少和骨髓脂肪浸润。   (二)用药原则1.因(病)而异(记忆各种疗法所适应的病种)   (1)大剂量突击疗法——用于严重中毒性感染及各种休克   (2)一般剂量长期疗法——用于顽固性哮喘、肾病综合征、结缔组织病、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常采用隔日疗法(将一日或两日的总药量在隔日早晨一次给予;皮质激素早7~10点分泌达高峰,此时给药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作用较小。   (3)小剂量替代疗法——用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次全切术后。2.特殊人群用药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小儿和老年人:禁用或慎用。 (三)合理应用(了解即可,注意理解下文标注▲的部分)1.要有明确的指征和治疗目的,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能短期使用就不长期使用。2.不可骤然停药。▲3.糖皮质激素与感染:一方面,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抑制免疫的作用,可以减轻炎症症状、减轻感染中毒症状,但必须同时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症状缓解后应迅速减量、停药。另一方面,长期使用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使患者自身的炎症反应、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受抑制,使患者对入侵的病原菌没有抵御能力,容易发生感染。▲4.不宜用:严重的精神病病史,活动性胃、十二指肠溃疡,较重的骨质疏松,明显的糖尿病,严重的高血压。5.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应定期检查三、维生素类的合理应用   (一)滥用危害[了解即可,记忆典型特征(下文粗体字)]1.维生素A(治疗干眼症、夜盲症)——长期大量服用,颅内压增高、毛发干枯、皮肤干燥。2.维生素B1(营养神经、大脑功能)——长期大量服用,头痛、烦躁、精神衰弱。3.维生素C——大量口服或注射维生素C(一日量1g),可致腹泻、皮肤红而亮。4.维生素D(防治佝偻病)——长期大量用,肾脏损害、骨骼硬化5.维生素E(生育酚)——长期大量用,乳腺增大,影响性功能,增加维生素K缺乏患者的出血倾向。   (二)合理应用[了解即可,记忆细节(下文粗体字)]1.区分治疗性用药和补充摄入量不足的预防性用药   如维生素D:   预防——成人一日0.01-0.02mg   缺乏——成人一日0.02-0.05mg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成人一日0.25-1.5mg2.严格掌握剂量和疗程3.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大多数维生素缺乏是由于某些疾病所引起的)4.掌握用药时间(理解即可)   (1)水溶性维生素B1、B2、C等宜餐后服用(水溶性维生素会较快地通过胃肠道,若空腹使用,很可能在未被充分吸收前就被排出)   (2)脂溶性维生素A、D、E等也应在餐后服用(餐后胃肠道有较充足的油脂,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5.注意维生素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1)液体石蜡(润滑性泻药)可减少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   (2)维生素B6可消除左旋多巴的治疗作用   (3)广谱抗生素可抑制肠道细菌,使维生素K(由肠道菌制造)合成减少   (4)维生素C可破坏维生素B12   (5)铁剂伴服维生素C可增加铁离子吸收。   (6)维生素C(抗坏血酸)不宜与氨茶碱合用四、非甾体抗炎药的合理应用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解热镇痛抗炎药(了解即可)★(一)滥用危害(1分A型题)1.胃肠道损害(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抗凝血药危险性增加)2.肾损害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仅次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肾功能不全。3.肝损害4.心脑血管意外(罗非昔布,选择性COX-2抑制剂,能明显减少严重胃肠道不良反应,在临床试验中发现可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猝死,于年撤市)5.其他不良反应(如阿司匹林可导致出血倾向、阿司匹林哮喘等)。▲(二)用药原则   (掌握治疗发热、疼痛、炎症时的选用原则和使用情况,重点记忆下文粗体字)1.发热[理解即可,注意细节(下文粗体字)]▲原则——先物理降温,无效时再考虑选用解热药;解热药不能替代抗感染、抗休克等治疗措施。   在查明发热原因并治疗的同时,再根据下列指征选用解热药:①发热39℃以上,危及生命,特别是小儿高热惊厥②发热虽不高,但伴有明显的头痛、失眠等相关症状,严重影响患者休息及疾病恢复时。③持续高热,已引起心肺功能异常,或患者对高热难以耐受时。④某些疾病治疗中,长期伴有发热而不能自行减退时,如结核及癌症发热等。2.疼痛[理解即可,注意细节(下文粗体字)]▲(1)对于疼痛症状不能首选镇痛药,而应找出疼痛原因后再采用药物止痛。   (2)仅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对于头痛、牙痛、肌肉痛、痛经等中度疼痛效果较好,对于平滑肌痉挛性疼痛(需用平滑肌解痉药阿托品等)、创伤剧痛、肿瘤晚期剧烈疼痛(需用麻醉性镇痛药吗啡等)无效。3.炎症[理解即可,注意细节(下文粗体字)]   (1)非甾体抗炎药是风湿性、类风湿性疾病、全身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非感染性慢性炎症的首选(感染性炎症首选抗菌素);   (2)非甾体抗炎药不能影响疾病本身的免疫病理反应,因此常需合用能够改变病情的二线药物(雷公藤、柳氮磺吡啶、左旋咪唑等);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风湿三线药物。   (三)合理应用[大体了解,注意细节(下文粗体字)]1.选择性COX-2抑制剂能明显减少严重胃肠道不良反应。有心肌梗死史或脑猝中史者禁用(如罗非昔布)2.一种非甾体抗炎药足量使用1~2周后无效才更改为另一种▲3.避免两种或两种以上非甾体抗炎药同时服用(疗效不叠加,但不良反应增多),但在服用塞来昔布时不能停服因防治心血管病所需服用的小剂量阿司匹林。(一般不合用,阿司匹林抗血栓时例外)▲4.对有溃疡病史中的老年人宜服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昔布类)。5.坚持阶梯式增量,直至达到最好疗效;减量时阶梯式减量。▲6.宜餐中服药,减少胃肠道刺激7.口服不能耐受时,可选用另外途径给药8.长期应用,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9.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易透过胎盘屏障,诱发畸胎,孕妇应禁用▲10.特异体质者可引起哮喘等过敏反应,因此哮喘者禁用。(阿司匹林哮喘)11.尽量避免使用或慎用含氨基比林的复方制剂。五、输液剂的合理应用 (一)滥用危害(大体了解,常识)1.输液不良反应增加   输液从配制到使用,每个环节都有可能被污染,即便是无菌操作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针管、针头消毒不严,导致不良反应发生。长期注射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有的人还会出现红疹、瘙痒等过敏反应。2.浪费财力、人力3.增加健康风险   (1)血管损伤   (2)心衰和肺水肿(快速、大量滴注或静注)   (3)微生物污染   (4)血管痉挛(天气寒冷时,输注较冷液体所导致)   (二)用药原则   [大体了解,注意细节(下文粗体字)]1.了解患者的诊断与病情,明确用药目的,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给药途径、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2.输液剂均应视为处方药,患者使用时须持有医师处方。3.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内注射的就不要选择静注。4.尽可能减少输液疗程。5.应严格选用合格的注射器材,禁止交叉使用。6.应尽量减少输液剂联合使用的种类,以避免不良相互作用和发生配伍禁忌。▲7.中药注射剂避免与其他注射剂配伍使用。   (三)合理应用(了解即可)1.控制静脉输液给药的过度使用;2.教育宣传;3.发挥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4.加强静脉输液处方审查;5.加强对静脉输注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

第三节 药源性疾病

一、常见药源性疾病   包括:消化系统疾病/肝病/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一)引起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   (记忆导致各类消化系统疾病的药名,1-2分多选题或B型题)1.导致消化道溃疡及出血——非甾体抗炎药、呋塞米、依他尼酸、利血平、吡喹酮、维生素D;2.导致恶心呕吐——硫酸亚铁、抗酸药、丙戊酸钠、氨茶碱、抗肿瘤药;3.导致肠蠕动减慢甚至肠麻痹——抗胆碱药、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抗抑郁症(丙咪嗪、阿米替林)、抗组胺药。★(二)引起药源性肝病的药物   (记忆代表药名,1-2分多选题或B型题)   (咪唑结核他汀沙坦列酮)1.咪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2.抗结核药: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利福平、吡嗪酰胺等;3.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类药(他汀类血脂调节药: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4.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类:氯沙坦等;5.曲格列酮、比格列酮、罗格列酮(胰岛素增敏剂)。★(三)引起药源性肾病的药物   (记忆代表药名,1-2分多选题或B型题)1.磺胺药:磺胺甲基异恶唑、磺胺嘧啶等。2.氨基糖苷类:新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等。▲3.抗病毒药物核苷类中的阿昔洛韦▲4.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肝肾损害作用)▲5.血管收缩药(去甲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甲氧明等。)▲6.顺铂(目前应用最广的金属类抗肿瘤药)▲7.含马兜铃酸的中药(青木香、关木通、广防己、朱砂莲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年8月取消了青木香的药用标准)   (四)引起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的药物   (大致了解,有精力可记忆,可能会出1分考题)1.再生障碍性贫血:氯霉素、非甾体抗炎药(保泰松、吲哚美辛)、抗肿瘤药(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甲亢治疗药(甲亢平);2.溶血性贫血:磺胺类;3.粒细胞减少症:磺胺类、氯霉素、非甾体抗炎药(保泰松、吲哚美辛);4.血小板减少症:抗肿瘤药;5.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葛根素注射液、利福平等。   (五)引起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   (大致了解,有精力可记忆,可能会出1分考题)1.锥体外系反应:氯丙嗪及衍生物、利血平、甲基多巴、左旋多巴、甲氧氯普胺;2.癫痫发作:抗精神病、抗抑郁药、抗心律失常药、抗菌药、抗疟药;3.听神经障碍:耳毒性抗菌药等。二、治疗与诊断   (一)药源性疾病的诊断方法(了解即可,课下不必再耗时)1.追溯用药史;2.确定用药时间、用药剂量和临床症状发生的关系;3.询问既往用药史、药物过敏史和家族史;4.排除药物以外的因素,才能确诊药源性疾病;5.致病药物的确定(根据用药顺序,确定最可能的致病药物);6.必要的实验室检查;7.流行病学调查(有些药源性疾病只能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才能确定).   (二)药源性疾病的治疗(了解即可,课下不必再耗时)1.停用致病药物;2.排除体内残留的致病药物;3.拮抗致病药物;4.调整治疗方案.

更多阅读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丨药学服务与咨询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丨处方调剂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丨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丨常见病症的自我药疗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丨十种疾病的药物治疗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丨特殊人群的用药指导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丨临床常见中毒物质与解救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丨治疗药物监测及个体化给药

姜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