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

你是学医的,

应该很看淡生死了吧;

很多人说,

你们医生为什么那么冷漠,

总是面无表情

讲几个小故事

“让我抽完最后这支烟吧”

各种术前检查后,他被确诊喉癌。明天手术。

这个结果他是知道的:抽烟很多年,声嘶很多年,几个月前在老家检查,来北京只是因为不相信当地的手术水平。

而他不知道的是,来的太晚了,手术切除范围很大,且必须切除双侧声带,以后不能再说话(除非安装电子喉或锻炼食道发声),这对每个人都是严重的打击。

术前谈话的时候,他不停说“大夫,都听你们的,来这看病就是因为信任你”。主刀怕他没听明白,一遍遍交代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关于不能说话的事情。

这个黝黑的大老爷们终于叹了口气,“大夫,我知道了,我听明白了,我接受”。

我们终于也松了一口气,毕竟完成了术前的重要步骤,充分沟通能避免术后很多纠纷。但是同时,我们也很难过,癌症这个坏家伙,又在祸害人。

管床大夫反复交代,喉癌和抽烟有很大关系,术后也一定一定要戒烟,他满口答应。

下班的时候,我在走廊里遇到他,手里拿着半根烟,看到我经过,他像做错事儿的孩子。

我说“明天就手术了,还是别抽烟了吧”。

他说,“大夫,明天你们就切掉我的喉了,让我抽完最后这支烟吧”。

听起来根本无法反驳的一句话。男儿有泪不轻弹,也许这支烟是他发泄的唯一方式。

“我刚买了保险,30万”

这个小伙子刚毕业参加工作,25岁,地道的北京大男孩。

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入院,术后病理诊断淋巴瘤。

有太多理由让我们同情他:年轻、帅气,事业刚起步,和女友感情稳定,开朗,很有礼貌。

医生不给家人手术是有道理的,越了解一个人,越不能接受和他有关的坏消息。

而淋巴瘤是不认人的。无症状,仅无意间发现颈部肿块,病理结果出来的时候我们也觉得很难过,即使他的这种分型,预后相对还是挺好的。

告知病情的时候,我们依然很严肃,板着脸,一点点交代后续治疗。男孩说,他百度过,知道有这种可能性(顺便插句话,有时候很讨厌拿着百度来看病的人,但某些时候,百度又可以帮助我们沟通病情)。

突然他说“大夫你怎么老板着脸啊,我都没那么难过。没事儿,我刚买了肿瘤保险,现在能拿到30万赔偿还能休半年假,挺好的”。

呵,反倒变成了他安慰我。

出院那天,我边拆线边交代去血液科就诊的注意事项。他说“你为什么从来不正面说淋巴瘤这个病呢?是怕我问我还能活几年吗?”说完他哈哈大笑。

这还真是第一次见到有人笑着问自己还能活几年。

拆完线他说,“大夫,能不能不贴着块纱布回家啊,我怕姥姥看到伤心,住院这一周我一直告诉她出差。”好孝顺。

很不好意思,我是个泪点很低的人。他回去后,我自己在换药室哭了一会儿,可能是因为年龄相仿,也可能是被他的乐观感动,我见过化疗病人的痛不欲生,想象中这一切发生在这个阳光大男孩身上。肿瘤这个坏家伙,又在折磨人。

“来昌平吧,请你吃春饼”

他出院后说了很多遍这句话。

我几乎从不加病人的,他是极少的例外。

甲状腺癌,双侧甲状腺全切+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很长,术后治疗也很波折。

终于可以出院了,他多次提出加我,说为了联系方便。对于陌生病人,况且这么复杂病情的,后续治疗也不会继续在病房,我当然不会同意,礼貌地拒绝了很多次。

但我也很想知道,站了好几个小时手术、花了好几周时间从死神手里夺回来的这个生命,以后会不会过的很好,能不能继续看着儿子长大,看着子孙满堂,守着老伴享受生活。

他是一位教师,我至今能清晰记得术前他的焦虑和担忧,我需要不停给他解释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他很害怕,我知道,每次谈话都满头大汗。但是他必须坚强,我也知道,因为旁边坐着妻子和儿子,他这个顶梁柱不能倒。

术前的每一次沟通都很煎熬,对他是,对我也是。我不能有任何表情地给他讲必须终生服甲状腺激素,可能出现低钙抽搐,而这些难懂的医学专业词汇,对这个很有文化的人民教师老师依然很可怕。

手术很难,主刀很棒,过程很顺利。术后的药物用量需要不断调整,虽然只是我们组的病人,几乎每天都会在全科的群里讨论他的病情,一方面大家一起学习,另一方面,大家也都很想为了这个病人尽一份力。

哈哈,我知道他能看到这篇文章。私心跟你说一句,虽然每天是主刀大夫、我跟你接触最多,但其实科里的每一个大夫都知道你的病情变化,所以,你是我们一起救回来的啊,一定要每天快乐地活下去哦!

术后需要经常抽血复查,我也很不忍心,但是一有好消息,我几乎第一时间跑到他的病房,推门就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这个时候的笑是真心的想笑,这个时候,我终于可以不用再板着脸地说着可怕的并发症。

一直到现在,他恢复地挺好,医院看过我一次,可惜没见到。

癌症这个坏家伙

也有被我们打败的时候^^

医学生有一节重要的沟通课,叫“如何告知坏消息”。

如何告诉病人他得了肿瘤;

如何让他知道坏消息的同时依然心存希望;

而这不仅仅是一堂2小时的理论课

而是整个从医生涯中时时刻刻都在学习的课程

任何一名医学生,上临床之前都需要学医学心理学和医学人文课,中国人很忌讳讨论“死“,但是医生不忌讳,也不能忌讳。

其实,

我们没有看淡生死,

只是比别人见到过更多的生死

其实,

我们不是冷漠,

是冷静

不是面无表情,

只是暗自在心里难过

有时去治愈

常常去帮助

总是去安慰

真的是这样

璇子的医笔医画

璇子

赞赏

人赞赏

人喜欢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策划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