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曹月通讯员岑婉梅甘柳莹
“看着小苏走出了人生的‘至暗时刻’,我们觉得很开心,证明我们多学科协作的努力没有白费,也祝愿他健康快乐成长!”佛山市医院(医院)血液及淋巴瘤科主任杨辉说道。日前,该院血液及淋巴瘤科对患者小苏进行随访,得知他康复情况良好,并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初中生,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医院团队的成员均表示非常欣慰。
据了解,年3月初,小苏开始出现腹胀不适,伴有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由急诊送至该院并入住胃肠外科,CT示腹腔巨大包块,大小20×18×12cm,结合患者起病年龄及症状体征,怀疑恶性淋巴瘤可能性大。
该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陆光生与血液内科主任杨辉详细查看患者并分析病情,考虑患儿病情危重,腹腔肿物巨大,手术风险大,但为尽早明确诊断,争取治疗时机,团队选择了创伤较小的腹腔肿物穿刺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理诊断为“伯基特淋巴瘤”。
经过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小苏转至血液内科治疗。经及时化疗,小苏的腹胀、气促等症状迅速改善,复查腹部CT示包块明显缩小,评估疗效非常理想。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预后,年2月,小苏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于年4月18日转至放疗科接受放射治疗。
年5月,在放疗期间,小苏的血常规提示全血细胞减少。经过与放疗科副主任医师李群充分沟通后,团队决定停止放疗。为明确全血细胞减少原因,小苏再次转返血液内科,骨髓活检病理及PET/CT均提示可疑淋巴瘤骨髓侵犯。
小苏父母非常焦急,携带资医院就诊,一致同意淋巴瘤骨髓复发,建议尽快行CAR-T治疗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小苏的病情牵动着全家的心,原以为看到胜利的曙光,这样的结果无疑是对他们是巨大的打击。”杨辉说道。
于是,杨辉组织病理科、核医学科及放疗科进行了多学科疑难病例讨论(MDT)及骨髓病理会诊,结合患者腹腔无新发肿瘤病灶、原发病灶亦无增大,考虑骨髓代谢轻度增高为放疗后骨髓恢复造血改变可能性大,是否复发存在怀疑。
经过与家属详细分析病情特点,团队取得了家属的充分理解及信任,小苏进入定期随访阶段,期间按时复查血常规,全血细胞逐渐上升至正常水平,并多次复查骨髓病理、PET/CT,均提示仍处于治愈状态。年初,患者已返回校园正常学习生活,情况良好。
杨辉介绍,伯基特淋巴瘤是儿童恶性淋巴瘤中常见的类型,高发于4-14岁,多见男童,常发生部位在腹部,可伴有巨大包块及腹水。据悉,本病例患者起病时情况危重,进展迅速,在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多次出现疑难问题,经过与胃肠外科、病理科、核医学科及放疗科等多学科的共同协作,获得了非常理想的疗效。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朱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