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老年常见肿瘤,淋巴瘤常因症状不明显或症状出现在身体其他位置而被忽略或误诊。淋巴瘤有哪些症状?应该如何预防淋巴瘤?近日,医院血液内科主任田浴阳就淋巴瘤的症状、预防、治疗等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01

淋巴瘤随社会老龄化趋势

发病率逐年攀升

淋巴系统疾病非常庞大,人们常把发生于淋巴造血系统的肿瘤统称为淋巴瘤,这一类疾病几乎涵盖所有的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标准,淋巴瘤包括60多种亚型,一些单位所做的前瞻性分类中更多达上百种。淋巴系统疾病作为非常庞大、复杂的疾病体系,远比肺癌、胃癌的病理还要复杂,可以说是目前病理诊断当中非常复杂的一类疾病。

近年来,淋巴瘤发病率攀升的速度比其他的肿瘤快。田浴阳表示,一方面是与过去诊疗相关技术不成熟,不能及时诊断有关;另一方面则跟我国的老龄化状况有关。淋巴瘤作为老龄化肿瘤中最典型的一组疾病,相对来说攀升也会更快。

淋巴瘤多发于55岁至65岁中老年人,发病率很高。根据医院的不完全统计,海南每年的新发淋巴瘤患者达到人左右,70-80岁的人群所占比重将近四成。但是,该疾病也不排除年轻化趋势,只是发病类型与老年常见淋巴瘤类型不同。

02

淋巴瘤可遍布全身

精准诊疗困难重重

“所有肿瘤早期发病都有隐秘的特点,因此,淋巴瘤发病早期通过自我感知而发现的概率很低。”田浴阳说,生活中80%的淋巴瘤患者的症状以淋巴结肿大为主,但是也有部分淋巴瘤患者会因其它部位的多样化症状就诊。

淋巴系统遍布全身,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我国有43%的淋巴瘤患者都曾遭遇过误诊。在医院,70%的患者是因为颈部肿块,到普外科就诊;大概20%的患者会因为腹部肿块到腹部外科或者消化科就诊;还有10%的患者会有肿块在皮肤、骨骼、肺部、肝脏、脾脏、脑部、鼻子甚至眼睑、眼球等的情况。因此,患者初诊多分散在各个科室,诊断十分困难。

一般的肿瘤科室按照既有的诊疗模式来诊断淋巴瘤是有局限性的。田浴阳举例道,一位患者最初因腹部有肿块并伴随疼痛,来到消化科看诊,做炎症处理后病症加重,继而转到外科,但因患者出现发烧情况无法进行手术,最后转到血液科做骨穿、骨髓细胞化验、病理检测才最终诊断出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03

加快亚专科建设

提升精准诊疗水平

据《柳叶刀》年统计数据,我国淋巴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38.3%,相比日本的57.3%和美国的68.1%,生存率差异十分明显。这其中既有淋巴瘤分型复杂、临床症状多样,导致误诊率高的客观原因,医院存在未设淋巴瘤专科、淋巴瘤诊断不精准、治疗不规范、对淋巴瘤的认知度低、淋巴瘤患者的识别率低以及初诊患者不清楚如何就诊等种种现实原因,亟待改变。

基于此,田浴阳强调,淋巴瘤亚专科建设势在必行。“我们通过建立淋巴瘤亚专科,不断拓展血液科与其它科室的横向联合,推动各学科联合对此类疾病进行深入研究,医院淋巴瘤精准诊疗技术和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医院淋巴瘤学科建设。”田浴阳说,对淋巴瘤患者而言,淋巴瘤亚专科能够打破以往分散在各个科室的局面,为来院的淋巴瘤患者提供一体化的疾病全流程诊疗服务,节省患者就诊时间。

田浴阳表示,虽然医疗卫生人口覆盖水平较高,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导致医疗卫生的学科建设多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无法做到“小而精”。而淋巴瘤算是快速发展的小肿瘤,过去对这类疾病研究的医生较少,这也导致很多医生在看诊时将淋巴瘤误诊为其他实体肿瘤。

年12月,海南省血液淋巴瘤科暨肿瘤免疫治疗中心在医院正式开科接诊,主要治疗恶性淋巴瘤、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各类血液淋巴系统肿瘤,填补了海南省肿瘤专科体系建设中非实体肿瘤诊疗空白。

04

好的习惯对预防淋巴瘤

尤为重要

那么在生活中,人们如何降低肿瘤发生的概率或促进肿瘤的恢复?田浴阳建议大家应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充足睡眠。同时,不要相信淋巴刮痧、淋巴排毒等错误的预防方法。

“在生活中,市民可以在每天洗脸照镜子的时候观察脖子,并朝左右两边转动脖子,检查脖子两侧是否有不光滑,出现圆圆的肿块,即浅表肿大的淋巴结;洗澡时也要注意检查腋窝、腹股沟附近是否出现圆圆的肿块,如有发现异常应立即到淋巴瘤专科或者血液肿瘤专科进行检查。”田浴阳说道。

文字:韩婷

图片:医院供图

编辑:林沁芸校对:林晓倩监制:李传华

※本文为广告推文,所有文字图片及要约责任归于发布商与本号无关,如有违规请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