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血小板,最先想到的肯定是它的凝血作用,因为血小板最常见的作用就是帮助伤口血液的凝结,以防止发生出血过多的现象。
当血小板达到(单位:/L)以上时,代表血小板增多,此时血小板发挥的作用已经出现盈余,于是会造成血栓现象。那么,造成血小板增多的原因有哪些呢?
1.继发因素
一些炎症疾病、血液疾病、恶性肿瘤疾病,如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肝炎、风湿热、恶性淋巴瘤等,因为无论是细菌病毒感染还是其他原因,这些疾病都会刺激骨髓,使其生成更多的血小板。
在一些手术或者是严重的外伤中,身体产生保护机制,由此产生较多的血小板来发挥凝血作用,避免人体的大量出血,一般经过科学的医疗手段控制后,血小板会逐渐恢复正常。
部分药物的过量或不规范使用,如一些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也会导致血小板的增多。
2.原发因素
这类患者一种情况是由于某种基因突变导致,另一种情况则是造血细胞的异常增殖,通常我们称它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的血小板增多会导致患者明显的头晕,四肢出现麻木的现象,部分患者会出现自发的出血症状,如鼻腔、牙龈出血。当血小板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患者会出现血栓现象,且有可能伴随肝脏、脾脏的肿大。
PS:预防血小板增多,首先要避免不规范使用药物、远离有害化学物质,积极配合诊治原发病,当原发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血小板增多的现象也会随之好转。患者日常可以多吃一些黑木耳、水果,有助于避免血小板增多导致的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