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病史:

女,75岁。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呼吸困难、纳差伴体重减轻1月余。

2

---胸部CT

前纵隔不规则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心包及双侧胸腔积液,左侧胸腔积液明显,双肺多发大小不等结节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图1-8)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6

图1-7

图1-8

3

---诊断:侵袭性胸腺瘤并心包、胸膜、肺内转移

4

---诊断依据:

本例主要是侵袭性胸腺瘤和淋巴瘤的鉴别。侵袭性胸腺瘤和淋巴瘤均可伴有双侧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无特异性。胸腺瘤肿块多偏向一侧,本例偏向纵隔左侧,病变最大部分主要位于主动脉弓或以下层面,淋巴瘤肿块多为双侧性常累及主动脉弓上层面。胸腺瘤邻近血管结构主要为推压、移位,淋巴瘤主要是包绕浸润邻近血管结构,少数邻近血管结构受推移,这是由于淋巴瘤多数累及胸部多组淋巴结并且纵隔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弥漫受侵的结果。本例纵隔肿块未包埋血管及肺内的表现均不符合恶性淋巴瘤。双肺多发结节更符合转移瘤,而不符合淋巴瘤肺部浸润。患者穿刺病理示侵袭性胸腺瘤合并坏死。

5

---分析:

侵袭性胸腺瘤和淋巴瘤是纵隔最常见的肿瘤,均常表现为前、中纵隔肿块。因肿块压迫邻近组织和器官,临床上胸腺瘤和淋巴瘤均常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及全身不适等症状,但临床特点不尽相同。

淋巴瘤好发于青壮年及老年男性,而胸腺瘤多于40岁以上发病,小于40岁的胸腺瘤患者相对少见。

胸腺瘤特有的表现是合并某些综合征,如重症肌无力、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低球蛋白血症、肾炎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红斑狼疮、巨食管症等。而淋巴瘤多伴有低热及全身多处浅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部分可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虽然比例不高,却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

淋巴瘤经放疗后病变均有程度不同的缩小或消失,而胸腺瘤对放疗的敏感性明显低于恶性淋巴瘤,多采用手术治疗。

侵袭性胸腺瘤CT上多表现为局限于前纵隔或延伸至中纵隔肿块,肿块多偏向纵隔一侧,而淋巴瘤肿块多为双侧性。恶性胸腺瘤密度不均匀,囊变坏死多见,部分见少许点片状钙化;淋巴瘤密度尚均匀,囊变坏死较少见,钙化亦少见,其钙化多出现在放疗后,故未经治疗的肿瘤钙化大多数为胸腺瘤。

增强扫描侵袭性胸腺瘤坏死囊变区未见明显强化,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与淋巴瘤强化程度相近。

侵袭性胸腺瘤边缘有浅分叶,部分边缘呈结节状突起;淋巴瘤边缘一般较光滑。侵袭性胸腺瘤以直接侵袭的方式向邻近组织生长,侵犯纵隔间隙,纵隔内脂肪间隙可被肿瘤组织填充,增强扫描显示大血管被推移包绕或导致明显狭窄,心脏大血管接触面呈铸型生长,可穿透胸膜侵犯肺组织,较少远处转移,浅表淋巴结肿大少见;恶性淋巴瘤则以浸润性生长,侵犯周围组织结构并向全身转移,易出现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但很少侵犯胸膜。侵袭性胸腺瘤可出现胸骨及肋骨直接受侵及转移,而纵隔淋巴瘤较少出现骨质受侵。

赞赏

长按







































刘云涛
刘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