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ZL的发生率及特征
在中国,边缘区淋巴瘤(MZL)的发病率位居所有B细胞淋巴瘤的第二位,约占B细胞淋巴瘤的10%。SMZL约占MZL的20%(占B细胞淋巴瘤约2%)。
易树华教授表示,国内外数据显示,SMZL好发于老年人,中位诊断年龄为65岁,男女患病比例无明显差别。大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或呈惰性病程。晚期SMZL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脾大、骨髓和外周血浸润。另外,约20%患者会表现出自身免疫性症状。虽然总体预后较好,但仍有约10%-20%的患者会向高级别淋巴瘤发展,最常见的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SMZL的诊断
易树华教授提到,诊断SMZL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脾脏病理符合SMZL特点及细胞免疫表型的Matutes评分≤2分(Matutes医院的英国团队于年提出的一项基于5种膜标志物的评分系统[见下图])。
Matutes评分
其次,如果患者无法进行脾脏活检,也可根据外周血或骨髓典型的细胞形态学特点联合细胞免疫表型、骨髓病理呈CD20阳性细胞窦内侵犯特征进行诊断。
SMZL形态学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SMZL需与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CLPD)进行鉴别诊断。B-CLPD是一组累及外周血和骨髓的成熟B细胞克隆增殖性疾病,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由于SMZL和其它的B-CLPD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容易被误诊和漏诊。易树华教授介绍道,现阶段通过系统的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结合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可以对多数B-CLPD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SMZL的预后
值得庆幸的是,SMZL患者大多数临床过程为惰性,预后良好。该疾病的中位生存时间大于10年,患者死亡原因多为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或继发肿瘤,而非SMZL疾病本身。一项研究对例SMZL患者的长期随访数据显示,SMZL患者5年总生存(OS)率高达67.9%,10年OS率为41.9%,年龄较高和初诊时存在B症状是SMZL的不良预后因素。意大利淋巴瘤协作组也曾对例SMZ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SMZL患者5年癌症特异性生存(CSS)率为76%,血红蛋白g/L、乳酸脱氢酶(LDH)高于正常上限和白蛋白35g/L是SMZL的OS和CSS不良预后因素。
易树华教授介绍,NOTCH2和TP53基因突变是影响SMZ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纳入了例SMZL患者,以研究SMZL患者详细的遗传学背景并探索其临床意义,该研究结果显示,NOTCH2突变是TTFT(至首次治疗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P53突变增加患者死亡风险达%。
SMZL的治疗新进展
易树华教授强调,部分SMZL患者无临床症状。无B症状、无明显脾肿大、无或轻度血细胞减少、无严重淋巴结病变等的早期或无症状患者可等待观察,每3-6个月进行1次全面体检以监测病情。但约70%的患者最终需接受治疗。
01一线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合并HCV(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SMZL患者,抗病毒治疗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脾切除术是利妥昔单抗问世前SMZL的主要治疗方法,可减轻疾病负担,改善腹部不适感和血细胞减少,同时,脾切除术可缓解SMZL患者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症状。一线脾切除术后,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8.25年,5年OS率为84%。因此,易树华教授表示:对于有条件进行脾脏切除的患者,还是要进行脾切除术,但是,脾切除术只可改善症状,当患者有严重的骨髓或其他部位浸润、淋巴结肿大及一般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时,脾切除术就不再适合作为首选方法。
利妥昔单抗的应用进一步增加SMZL的缓解率,已成为SMZL患者治疗的基础。脾切除术后复发或不适合脾切除时应选择系统性治疗,可选用利妥昔单抗联合或不联合化疗药物。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SMZL的缓解率、缓解持续时间和安全性都优于脾切除。研究数据显示,利妥昔单抗作为SMZL的诱导治疗有效率高达91%,作为维持治疗,可显著延缓疾病进展。
02二线治疗除了传统化疗药物和利妥昔单抗,目前有许多新型化疗药物及免疫制剂正在进行临床试验,针对B细胞淋巴瘤的新药开发和进展也进一步拓宽了SMZL的治疗思路:
指南推荐以BTK抑制剂为代表的各类新型靶向药用于MZL的二线治疗;
硼替佐米二线治疗MZL等惰性淋巴瘤的总体缓解良好;
来那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二线治疗MZL显著提高总体缓解率(ORR)及完全缓解(CR)率,降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达54%;
PI3Kδ抑制剂Idelalisib单药治疗复发/难治性MZL也展示了较好的疗效。
03其他治疗方式易树华教授还表示,其它新型治疗方案如局部放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等在MZL的治疗也在积极尝试。
最后,易树华教授提到MZL的诊断与治疗仍充满挑战。首先,识别早期复发和/或预后不良的风险仍然具有挑战性,需要新的临床遗传风险分层模型;其次,受限于样本量和临床方案设计,缺乏MZL甚至SMZL的针对性临床研究;最后,在靶向治疗进展迅速的背景下,MZL整体进展较缓,尚无标准治疗。尽管近年来MZL的治疗取得了进展,靶向治疗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但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外,MZL仍然无法治愈,这突显了探索新的联合方案和巩固治疗方法的必要性。
易树华教授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院(血液学研究所)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秘书长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抗衰老协会第一届委员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美国CityofHope国家医学中心博士后
戳”阅读原文“,我们一起进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